秋天会叫的昆虫图片(文档1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秋天会叫的昆虫图片的资料1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秋天的昆虫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地变冷了,有一些动物不适应北方的气候,纷纷飞到南方去过冬。
例如天空中排成人字型的大雁向南方飞去、燕子成群结队的向南方飞去。
秋天,我们在草丛中、果树上、土地里可以看见好多昆虫,有的昆虫是益虫,有的昆虫是害虫。
比如螳螂,小小的头、长长的身体,它的两个前腿就像两把大砍刀,上面布满了锯刺,这是它用来捕捉猎物的武器。
螳螂很会善于伪装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它有时把自己伪装成花螳螂、树皮螳螂、地衣螳螂或枯叶螳螂。
,骗取其它昆虫纷纷飞来采花粉或停留休息,以便捕捉它们成为自己的食物。
螳螂的头可以全方位的旋转,这可以让它的视线能够跟随猎物而转移。
它的大眼睛十分敏锐,能准确地找到猎物。
螳螂的本领可真大,它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呢?请同学们猜猜。
三0 五班马宇宸第2篇“秋天的昆虫”[设计思路]幼儿园里有一块百草园,那可是孩子们的乐园。
在里面孩子们不断的发现蚂蚱、蛐蛐、蟋蟀、蚂蚁等等小虫子。
随着一场连绵的秋雨,将时间的车轮推进到了秋天,《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那么就从孩子们热衷的昆虫,开始秋天的发现之旅吧! 主题目标:1、了解秋天有那些昆虫,并初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初步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
区域布置:美工区:1、折纸:大雁材料:大雁示范品一个,折纸示意图,纸张。
关注:幼儿能否熟练地进行折叠。
2、四方连续剪纸:材料:各色手工纸,铅笔、剪刀等美工用具。
关注:幼儿如何准确使用方法剪下连续的图案。
益智区:1、昆虫数字拼图:材料:各种纸制的图画(反面有计算题)关注:能否从计算反面的计算题来快速的拼图。
2、钓鱼(找相邻数):材料:数字扑克牌一套。
关注:是否能根据自己手中的数字找出相应的相邻数。
饲养角:材料:饲养的各种昆虫。
关注:幼儿能否观察昆虫的外形。
主题网络具体活动设计:活动名称:秋天的昆虫活动目标:1、了解秋天有那些昆虫,并初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初步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
活动准备:1、带领幼儿捉一些昆虫(蚂蚁、蚂蚱、蟋蟀、蝈蝈、螳螂等常见的昆虫),平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放大镜若干3、画册第6——7页活动过程:一、让幼儿分组观察昆虫,数一数昆虫都是有几只脚的(叮嘱幼儿要轻拿轻放)二、在幼儿了解了昆虫都有六只脚的基础上,教幼儿说顺口溜:“哪是昆虫我知道,只要数数它的脚。
1、2、3、4、5、6,准是昆虫错不了。
”三、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翅膀——有的是2对,有的是1对,还有的没有翅膀。
脚——都有6只脚。
器官——找到哪是触角、眼、嘴。
、(观察结束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告诉幼儿昆虫有气门。
四、总结昆虫的特点。
【活动名称】:蚂蚁和蚂蚱【活动目标】:1.通过小实验,了解蚂蚱的出气孔所在的位置。
2.培养幼儿通过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习惯。
【活动准备】:故事图片透明玻璃瓶小棒毛线绳蚂蚱观察记录表笔【活动过程】:一.手指游戏。
1. 师: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2. 手指操。
二.故事《蚂蚁和蚂蚱》。
1. 教师:小朋友想不想听故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蚂蚁和蚂蚱》。
2. 教师讲故事。
小蚂蚁为什么哭了?它是不是真的被淹死了?4.实验,体会人的头在水里的感受。
紧紧闭住嘴巴,小手紧紧捏住鼻子,看谁憋得时间长。
5.总结:人的头在水里在水里时间长了就像刚才憋气的感觉,最后因为不能呼吸而被淹死。
6.讨论:小蚂蚁的头在水里这么长时间,被淹死了吗?二.实验。
1.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把两只蚂蚱放进水里,一只蚂蚱头露出水面,一只蚂蚱胸部和肚子露出水面。
2.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师:观察两只蚂蚱的头在筷子上的位置一样吗?3. 小组长负责将两只蚂蚱分别放在两个水杯里,幼儿进行观察。
4.猜想:哪知蚂蚱会被淹死。
5.填写记录表。
6.谈话:你有没有注意到别的小动物的鼻子长在哪?7.将两只小蚂蚱从水中拿出,观察,填写实验结果。
三.认识蚂蚱的气门。
1.交流实验结果。
2.讨论:故事中的小蚂蚱被淹死了吗?为什么没有被淹死?他的鼻子长在哪?3.总结(1)师:我们听听小蚂蚱是怎样对小蚂蚁说的。
我们的鼻子好友一个名字叫气门,(出事字卡)长在我们的胸部和腹部,刚才救你时把肚子和胸露在水面上是为了能呼吸。
(2)师:我们捉到的蟋蟀、刀螂、还有见过的蝴蝶、蜻蜓、蜜蜂、蝉、蚂蚁,这些昆虫都是用气门来呼吸的。
三.活动延伸:其他昆虫的气门长在哪?今天回家后你可以像刚才这样做个实验,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名称:小蚂蚱跳跳跳活动目标:1.练习双腿行进跳。
活动过程:1.师:小蚂蚱不仅爱帮助人,跑得也很快,你知道他是怎么跑的吗?2.教师示范双脚行进跳。
3.个别幼儿示范。
4.幼儿分散练习:夹沙包。
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动作不协调的幼儿,并提醒幼儿热了及时脱衣服、擦汗。
5.集体游戏:小蚂蚱跳跳跳材料:沙包玩法:从同一起跑线开始双脚行进跳,去捡沙包。
比比谁捡到的沙包多。
(二)分散活动1、幼儿选择沙包进行活动,重点指导幼儿创新沙包的玩法。
2、引导个别运动量大的幼儿休息,并提醒幼儿及时脱衣,不出过多的汗,老师为个别幼儿在背部垫干毛巾。
3、整理用具回活动室。
活动名称:花大姐活动目标1﹑认识瓢虫的外形特征,学会辨别瓢虫。
2﹑了解瓢虫与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户外抓瓢虫,每人至少2-3只。
2.放大镜、昆虫盒,每人一套或两人一套。
3.《幼儿习得手册》(想一想说一说)上学期14-15页。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讲述“花大姐”的形状、颜色,数一数斑点的个数,从中发现不同。
1.看看“花大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2﹑数一数自己抓的“花大姐”翅膀是什么颜色的/3.数一数上面有几个斑点?(如果斑点多,幼儿数不清可以用“许多”来表示,也可以鼓励幼儿相互帮助数。
)二.用放大镜观察“花大姐”的外形特征。
1.“花大姐”头上有什么?几对触角?2.“花大姐”有几条腿?是怎样长的?长在身体的哪个部位?3.“花大姐”的身体是有头、胸、腹三部分吗?4.有几对翅膀?这两对翅膀有什么不同?小结:“花大姐”的学名叫瓢虫瓢虫有很多种,翅膀上有7个点的叫七星瓢虫,有2个点的叫二星瓢虫,有13个点的叫十三星瓢虫,有28个点的叫二十八星瓢虫。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植物的朋友,如七星瓢虫、两星瓢虫、十三星瓢虫等;有的瓢虫吃植物的叶子,是植物的敌人,如二十八星瓢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知道哪些瓢虫是吃蚜虫的,哪些瓢虫是吃职务叶子的。
鼓励幼儿想办法验证。
活动延伸1. 捉几只不同种类的瓢虫放在自然角里喂养,引导幼儿观察瓢虫吃什么?2. 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共同观察《幼儿习得手册》,继续探索植物与瓢虫的关系。
活动名称:小蟋蟀活动目标1. 认识各种各样的蟋蟀.2.初步了解雄.雌蟋蟀的外部特征,学会区分.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活动准备1.带幼儿到附近草丛捉一些蟋蟀,进行饲养.2.收集有关蟋蟀的知识信息.活动过程一.老师口述儿歌,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小蟋蟀,怕小鸡,又怕别人瞧不起.吓得钻进草丛里,多里哆嗦唱几句:“蛐蛐蛐, 蛐蛐蛐,谁说我怕小鸡鸡?”二.引导幼儿观察小蟋蟀的身体结构特点三.组织幼儿讨论:小蟋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头是什么样?胸部有什么?四.总结:蟋蟀也有头.胸.腹三部分,还有六条腿,和昆虫的特征一样,所以也是昆虫.五. 指导幼儿找出雄.雌蟋蟀的不同点.从颜色.大小.身体的外形及尾部形状等几个方面去比较,重点是尾部的观察.活动延伸回家后,可以再捉一些蟋蟀喂养起来,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主题活动反思:秋天的昆虫》半日活动反思赵庄杨会娟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有着比城市幼儿教师更多的苦与累。
首先就是面对每个班级配置一名教师的困难:所有的卫生、活动、各项班级事务都是自己一个人承担,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为自己减压,成为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充分利用小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为自己减压是我总结的经验之一。
如:我园的面积较大,厕所离活动室较远,这时小组长就可以带队带去厕所,而此时我就可以为下一个环节做些准备工作;我们园是集中盥洗室,与活动室是分开的。
幼儿洗手的时候有的快、有的慢,洗完手的幼儿就回活动室喝水了,我不能分顾两头,这时小组长就可以到活动室维持喝水的秩序;还有活动中为孩子们分发收拾活动材料等,小组长已成为我不可缺少的小助手。
在半日活动中,过渡环节成为各环节之间的真空地带。
孩子在此环节时会混乱不堪,也是幼儿事故多发的时段。
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等待,我鼓励孩子带来自己喜欢的图书,到这个时段就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和别人交换着看。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受孩子的欢迎,也成为孩子非常期待的一个环节。
此次活动为《秋天的昆虫》主题活动下的半日活动,活动时将活动中各大版块相互整合,给孩子以整体的印象。
如:区域活动,益智区的昆虫拼图,美工区的绘画“我喜欢的昆虫”;自然角的观察昆虫。
集中教育活动为《蚂蚁和蚂蚱》,让孩子知道蚂蚱气门所在的部位。
户外活动的小蚂蚱跳跳跳,练习双脚并拢连续跳夹沙包。
这次集中教育活动是了解蚂蚱的气门,知道气门的所在部位,是一次科学教育活动。
我们班孩子特别爱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我将活动内容与故事融为一体。
先是讲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后是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猜想、实验;最后在故事情节中结束活动内容。
让故事成为活动的支架,贯穿始终,为孩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知道蚂蚱气门的所在部位,为此让幼儿分组进行了对比性实验,让孩子观察两只蚂蚱在水中的不同变化;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得出问题的结论。
小组探究形式为孩子提供了相互交流、协作的平台,有助于发展孩子们合作能力,让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这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所在。
实验活动中孩子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了自己实验的过程。
在中班我们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填写记录表的,到大班以后才开始逐渐的进行自主性记录。
有的孩子形成了依赖,对记录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活动中填写记录表时,尤其是记录试验结果时有些混乱,说明孩子对观察记录表的填写还存在困惑。
孩子对直观看到的要比教师说教学来知识记忆深得多。
活动中陈瑜佳说到他看到了蚂蚱肚子上的小点,而活动中我只是讲解了一下气门的大致部位,孩子对蚂蚱气门的部位认识不够明确。
可以出示一副蚂蚱剖面挂图,让幼儿清楚地看到蚂蚱气门的部位,或者是在活动延伸部分安排幼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让幼儿亲眼看到蚂蚱的气门,体验发现的乐趣。
本次活动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将活生生的小蚂蚱进行实验是否太残忍,是否违背爱护小动物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