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

(2)提出疑难问题3•设计多媒体课件,将书法作品、图片、板书等用幻灯片形式展示。

4•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

”那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

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是“兰亭”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或打出“兰亭”帖幻灯片)欣赏《兰亭序帖卷》。

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二、朗读1•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2•打出第二张幻灯片(正音),请一组同学依次念,教师随时订正读音。

癸(gui )丑会稽(kuai ji )修禊(xi)流觞(shang)曲水游目骋(cheng)怀放浪形骸(hai ) 曾(zeng)不知临文嗟(jie ) 悼趣(qu)舍万殊齐彭殇(sha ng)3.全班齐读全文。

思考本文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第一节1•请一生读第一节。

2.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 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

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的仪态。

3.全班齐读第一节。

4.分析:教师问:“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信可乐也”教师问:那么乐从何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

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打幻灯片暮春图)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

其山如何?“崇” 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

信可乐也。

(打幻灯片翠竹) 乐事: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

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

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一一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打开幻灯片)一一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⑷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

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

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的情性的体现。

四、课堂作文片断训练江南美丽如画,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们只能是梦游江南了。

下面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你心中的江南教师下水片段我爱江南小镇远望,蓝天作背景,绿树为掩映,一簇青色点缀其中,澄江如练,蜿蜒而行。

有典雅之气,多简约之风。

心向往之,乘舟而行。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两岸,有绿草鲜美,陈百花争荣。

树下彩蝶时时舞,林间黄莺恰恰鸣。

江水宛如凝碧,游鱼倏忽远行。

闭目遐思,有天籁之音盈耳,多温馨之情潜生。

过如月古桥,泊嶙峋石岸。

拾级而上,青石为街,店铺窗明。

商品琳琅满目,游人摩肩接踵。

肌肤各异,服饰鲜明。

方言有趣,呢喃动听。

我的江南,动有阳刚之美,静多处子之风。

我若居此地,三生有余幸。

五、学生再次齐读第一节,背诵。

六、布置作业1.预习二三节,翻译以下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整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梳理本文重点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转乐为悲的情感,认识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

一、梳理字词:(打开幻灯片)1.请学生回答加点字含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表示抬头与低头的动作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周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旧迹。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所以J「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表凭借L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表原因虽r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纵使、尽管r所之既倦往、到达、往到感慨系之矣代词、它之<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前置的标志词后之视今取消句子独立性1形骸之外的助词2. 请学生翻译下列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冋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冋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二、同桌互读互听二三自然段,然后全班齐读。

三、讨论:(幻灯片打出各问题)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

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认为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

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

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2 .那么作者悲从何处来呢?学生回答,教师的明确: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

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其二,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其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无情的恐惧。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

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4•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⑴这是悲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