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刑法修正案_八_关于老年人犯罪的宽宥制度

_刑法修正案_八_关于老年人犯罪的宽宥制度


从宽适用。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典第 63 条、第 64 条、第 65 条规 是与本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密切相关的。
定,年满 80 周岁的人不得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而如果本刑
从 2011 年“7 · 11 世界人口日”收集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
就是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人,减轻其刑。死刑减刑者,为无期徒刑; 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人口平均寿命从 68 周岁提高到 73.5 周岁,
五周岁的人只要符合缓刑条件,应当宣告缓刑。
的犯罪分子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缓刑”是符合国际立法趋势的,
首先,适用缓刑应当符合四个条件:第一,犯罪情节轻微。缓 是对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的最好诠释。
刑适用的犯罪情节主要是以犯罪性质、动机、手段、内容、对象以
(三)对老年人犯罪的从轻处罚,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
及损害后果等。例如:良善的犯罪动机、过失犯、胁从犯、中止犯、 应有之义
◆法制园地
2012 · 02(上)
《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的宽宥制度
陈曦尧
摘 要 我国自古就有矜老的立法传统,2011 年 2 月 25 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老年人犯罪宽宥制度的规定,
传承了我国的矜老立法传统,完善了我国的刑事立法体系。本文结合古今中外,浅析此次《刑法修正案(八)》中对老年人犯
2012 · 02(上)
◆法制园地
平均寿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刑法修正案(八)》 或少存在着行动障碍。这些原因决定了老年人犯罪所实施的故
规定七十五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不适用死刑的起刑点是有一定 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暴力犯罪比例偏低,大多数为非暴力犯
科学依据的。
罪。再者,他们往往采取间接的犯罪手段,如教唆、诱骗、盗窃等
适用缓刑的老年人加以限制,避免与他人发生犯罪“交叉感染”。
四、结语
四、老年人犯罪宽宥制度的立法意义
《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考虑老年人的犯罪特点,一切从
在《刑法修正案(八)》的立法过程中,我国秉承着“宽刑待长 实际出发,规定了故意与过失犯罪区别量刑,老年人不适用死刑
者”的立法精神,在刑法总则中增加了关于老年人犯罪的规定。 以及适用缓刑的条件。这次立法的完善,无论是基于刑罚的人道
人口总数的相对比例不断提高,2000 年中国就已进入“老年型国
虽然在设置老年人犯罪的立法模式上也各有侧重,但这些立
家”。老龄社会结构引发了诸多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问题,其中 法体例都有共同的矜老理念,在刑事责任年龄和行为能力上均与
之一便是老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犯罪类型,立法层面 一般成年人给予区别对待,体现了一种宽宥的制度规定。
防卫过当等都是情节轻微的犯罪。第二,有悔罪表现。悔罪表现
宽严相济是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包括
是行为人对自己罪行的悔悟,是可以直接体现行为人的人身危险 “宽”和“严”两个方面。
性和再犯可能性的。主要的悔罪表现有:自首、立功、坦白及等。
对于老年人犯罪中,绝大多数是触犯、偶犯或者是迫于生存
手段致人致人死亡的除外”,是对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的限制。 第十七条中老年人故意、过失犯罪从宽处罚的规定很好的体现了
首先,所谓“手段特别残忍”,笔者认为参照刑法第二百三十 刑罚的谦抑性原则。
四条中“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或残疾”的规定理解。“行为人
(二)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在实施伤害他人时采取令人发指的手段致使被害人死亡”,行为
却是空白,但随着近些年老年人犯罪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人
三、《刑法修正案(八)》关于老年人犯罪的相关条文的分析
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契机下,2011 年 2 月 25 日第十一届全
2011 年 2 月 25 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老年人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犯罪的刑事责任纳入立法,确立了老年人犯罪的宽宥处罚制度。
(三)缓刑适用条款的分析
服刑人员年满 70 岁或者在服刑期间将要年满 70 岁,不需要符合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于一般主体,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 已服刑完 3/4 或者 2/3 刑罚的条件,满足其他条件即可予以假释。
人可以适用缓刑,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但是,对于已满七十 显然,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第十一条关于“年满七十五周岁
焉。另外《周礼·秋官·司刺》中也有“三赦之法”的规定。 到了 分子,反而还会引起社会的不满与不解。最后,从人身危险性角
汉代,随着法律的儒家化,西周时期的做法得到了明显的传承。 度看,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身体行动能力减弱,其再犯的可能性
如惠帝时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肉)刑者,皆 降低,人身危险性小于普通成年人。因此,针对同一犯罪行为,如
在现代法治社会,人道原则乃是刑法不可或缺的价值意蕴。
人实施伤害行为时间长,次数多,在被害人已经失去直觉和反抗 它基于人文关怀的立场,彰显人性的尊重,对人权的保护。
能力的情况下,仍对其进行折磨或毒打,加重被害人生不如死的
如果对老年人判处重刑予以长期关押,可能会造成其健康状
痛苦程度。其次,必须造成死亡的后果,如果只出现重伤的后果, 况的恶化,而这不仅不符合轻刑化的刑法发展趋势,而且与刑罚
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关于 此次修正案对老年人刑事立法的初步建构主要是围绕:老年人区
老年人犯罪的宽宥制度,这一系列的立法填补了我国刑法对老年 别量刑、不适用死刑及适用缓刑三个方面。
人刑事责任的立法空白,体现了立法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宽严相济
(一)对老年人犯罪区别量刑的分析
完之。” 唐代时,有关矜老的立法规定就较前朝更加完善。将老 果给予老年人与普通成年人相同的处罚,可能会造成形式上相同
耄分为九十以上、八十以上、七十以上三级;幼小分为七岁以下、 的处罚但实质上却十分不公平的处罚结果。
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下三级分别给予矜恤待遇,并明确规定九十
《刑法修正案(八)》将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做了区别规定:
制死刑,即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不适用死刑。《蒙古人民共和
在立法过程中,关于不适用死刑的年龄起刑点的确定是首先
国刑法典》第 18 条第 2 款规定,60 岁以上犯罪者不适用死刑。 要解决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各国在老年人犯罪的死刑年龄起
(3)刑罚执行的特殊照顾,即老年人缓刑、假释、减刑、行刑制度的 刑点的规定不大一致。其实各国规定老年人犯罪的起刑点应该
所体现。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以理性主义和人文主
(二)对老年人不适用死刑的分析
义为指导对老年人犯罪的立法规定作出了积极回应。
《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
我们可以把这些关国家和地区关于老年人犯罪的立法体例 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对七十
其次,适用缓刑要依法受到禁制令的限制。人民法院“可以 般免死制度下设置例外的立法体例,目的就在于一方面顺应对老
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 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国际趋势,另一方面也阻塞了法律漏洞,不
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从地点、行为、对象上对 姑息纵容恶性犯罪,不丧失法律的尊严与威慑力。
第三,没有再犯的危险。行为人彻底打消了再次犯罪的念头,尤 的困境等原因而事实的犯罪,他们再犯的可能性很小,应当从宽
其对于老年人来说经过一次犯罪以后,很难进行第二次的犯罪 处罚。但是,我们并不排除有一部分老年人主观恶性大,具备犯
了。第四,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从社会秩序的角度 罪能力,常年以犯罪为生存手段,再犯的可能性大或者犯罪手段
考虑,只有不会造成广大民众的恐慌和不安,才能对其适用缓刑, 极其残忍。对于这一部分老年人,我们应当从严处罚。正如《刑
从宽处罚。这四个条件将缓刑条件具体化,便于法院在判处缓刑 法修正案(八)》规定:“审判时不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时灵活把握。
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从这可以看出,我国采取一
2.不适用死刑的限制条件
行为。即便是故意犯罪,老年人的再犯可能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
并非所有七十五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不适用死刑,《刑法修正 长而自然衰退,有时对其适用较轻的刑罚甚至无需对其进行关押
案(八)》在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中的但书部分,即“以特别残忍 监禁就可达到刑罚的目的。正基于此,《刑罚修正案(八)》对刑法
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至清末变法修律,引进西方法 “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
律制度对固有的法律制度、体系进行改革,在处罚老年人犯罪的 者减轻处罚。”一般来说,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较过失犯罪大,人
问题上亦有明文规定。
身危险性高,因此对于老年人故意犯罪是酌定的从宽情节,从宽
罪的宽宥规定,简要阐述本人对老年人犯罪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八) 老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 从宽处罚
作者简介:陈曦尧,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 2010 级刑法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044-02
随着中国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以及其所占 无期徒刑减轻者,为 7 年以上有期徒刑。
归为三类:(1)减轻、从轻或免除处罚。《墨西哥刑法》中的第 34 五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不仅不会冲击我国目前的
条,以及《荷兰刑法》第 3 条规定,70 岁以上的老年人犯罪的,免 司法体系,反而会改变我国的司法形象。
除刑罚,并且两国刑法规定免除刑罚以丧失理性为条件。(2)限
1.年龄起刑点的确定
人们进入老年期后,各种疾病接踵而来,这使得老年人或多
注释: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 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85-1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