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17平面图

2010-17平面图


定理17.16 图G是平面图当且仅当G中没有可以收缩到库 拉托夫斯基图的子图。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平面图
第一节: 第一节: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欧拉公式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节:平面图的判断 第四节: 第四节:平面图的对偶图
25
只有平面图才有对偶图。 设G为平面图,则G的对偶图为G*,且G*也为平面图。 求图G的对偶图的方法如下: (1)将图G所有的面Fi(包括无限面)对应于G*的结点fi; (2)对二个相邻的面Fi ,Fj ,即Fi ,Fj之间有公共边e,则在边 fi ,fj之间作一条连线(即形成一条边( fi ,fj ))并与e相 交; (3)若e为G中的桥,且在面Fi的边界上,fi 恰存在一条自回 路与e相交。
35
定理 用5种颜色可以给任何简单连通平面图正常着色。 《定理》:对于有n个结点的完全图Kn,有x(Kn)=n。 证明: ∵在完全图中,每一个结点与其他结点相邻接 ∴n个结点的着色数不能小于n 又∵n个结点的着色数最少为n ∴有x(Kn)=n成立 (注意:当时n≤4, Kn为平面图,n≥5,则为Kn非平面图)
21
定义 k3,3和k5称为库拉托夫斯基图。
给定两个图,我们做以下的工作: 给定两个图 我们做以下的工作: 我们做以下的工作 观察次数为2的结点: 观察次数为 的结点: 的结点 (1) 在左边图的中间联线上插入一个次数为 的结 1 在左边图的中间联线上插入一个次数为2的结 则把一条边分成了二条边; 点,则把一条边分成了二条边; (2) 在右边图中去掉一个次数为 的结点,则把二 2 在右边图中去掉一个次数为2的结点 的结点, 条边变成一条边。 条边变成一条边。 此二项工作不会改变平面图的性质。 此二项工作不会改变平面图的性质。
6
17.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17.1 基本概念
定义 设G是平面图(且已经平面嵌入),G的边将平面划分成 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G的一个面。其中面积无限的 称为无限面或外部面常记为R0 ,面积有限的称为有限面 或内部面。 包围每个面的所有边组成的回路组称为该面的边界, 边界的长度称为面的次数。面R的次数记为deg(R)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平面图
第一节: 第一节: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欧拉公式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节:平面图的判断 第四节: 第四节:平面图的对偶图
1
对于平面图, 先举一例, 设有一个电路它有六个元 件,三个分成一组,一个元件组的每个元件都用导线 与另一组的每个元件相接,是否有这样的接法使得导 线互不交叉?
26
所得到的图即是图G的对偶图,记为G*。 例:
27
例:求G的对偶图
28
定理 设G*是连通平面图G的对偶图,n*,m*,r*和n,m,r分 别为G*和G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则 1)n*=r 2) m*=m 3) r*=n 4) 设G*的顶点vi*位于G的面Ri中,则dG*(vi*)=deg(Ri)。
2
17.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17.1 基本概念
定义: 定义:一个图G能画在平面上,除顶点之外,再没有边与 边相交. 则称G为平面图。 画出的没有边交叉的图称为G的平面嵌入,无平面嵌入 图为非平面图. 讨论定义: (1)平面上的图,一开始就画成如定义所讲的图;
3
17.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17.1 基本概念
定理 设G是具有k(k≥2)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且每个面的次 数至少为l(l≥3 ),则G的边数m与顶点数n有如下关 系:
l (n − k − 1) m≤ l −2
18
平面图性质
定理 设G是n阶(n≥3) m条边的简单平面图,则m<= 3n6 证明 设G有k(k>=1)个连通分支。若G为树或森林,则 m=n-k<=3n-6. 若G不是树也不是森林,则G中含有圈。又因为G 为简单图,所以各圈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从而各 面次数至少为3.
(2)原来在平面上的图形似交叉,但经过若干次的改画 后,变成符合定义所规定的图;
4
17.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3)下列图形均为非平面图
17.1 基本概念
5
平面图的性质
定理 若图G是平面图,则G的任何子图都是平面图。 定理 若图G是非平面图,则G的任何母图都是非平面图。
推论 Kn(n≥5)和K3,n(n≥3)都是非平面图。 定理 设G是平面图,则在G中加平行边或环后所得图还 是平面图。 在研究一个图是否为平面图时, 在研究一个图是否为平面图时,可以只考虑简单图
22
定义 :设G1、 G2是二个图,若可以插入或删除次数为2 的结点,使得G1和G2同构,则称 G1、 G2为2度顶点内 同构(或同胚)。 例:下列二对图是2度顶点内同构
23
定理 :(Kuratowski定理) 设G是一个图,当且仅当G不包含任何在2度顶点内与库 拉托夫斯基图同构的子图时,则G才是平面图。
33
下面先介绍韦尔奇—鲍威尔(Welch.powell)法对图进行 着色: 例:用韦尔奇—鲍威尔法对图着色 (1)将图中结点数依照度数的递减次序进行排列(当然 这样排列不一定是唯一的);
34
右图根据结点度数以递减排列次序为: 5 3 7 1 2 4 6 8 (6) (5) (5) (4) (4) (4) (3) (3) (2)对5着第一种颜色, 并对与5不相邻的结点1 5 1 着与5同样的颜色; (3)对3和与3不相邻 的结点4、8着第二种颜 色,对7和与7不相邻的结 点2、6着第三种颜色, 这样全部着色完毕。
7
在下图中, 图(1)所示为连通的平面图, 共有3个面R0, R1, R2。 R1的边界为初级回路v1 v3 v4 v1 , deg(R1)=3。R2的边界为初级 回路v1 v2 v3 v1 , deg(R2)=3。R0无限面, 它的边界为复杂回路 v1 v4 v5v6 v5 v4 v3 v2 v1 , deg(R0)=8。图(2)所示为非连通的平 面图,有两个连通分支, deg(R1)=3, deg(R2)=4, R0的边界 由两个初级回路v1 v2 v3v1 和v4 v5 v6 v7 v4围成, deg(R0)=7 。
正则平面图的对偶图为自对偶图, 例 :正则平面图的对偶图为自对偶图, 同构函数为: 同构函数为: f:{1,2,3,4} →{a,b,c,d} f(1)=a f(2)=b f(3)=c f(4)=d
31
第十八章:图的着色 第十八章:
32
对于给平面图着色,可对应给图的对偶图的结点进行着 色,只要对偶图中任何二个相邻结点的颜色不同,就 可给该平面图着色。 定义 给图G的正常着色(简称着色)是指对它每一个结 点指定一种颜色,使得没有二个相邻结点有相同的颜 色,若用了n种颜色着色,则称G为n色的,而对G用最 少的颜色进行着色,称最少的颜色数为色数,记作 x(G)。
15
②归纳步骤:假设r=k-1时,定理成立。 考察r=k时,设图G有n个结点,m条边。因为k≥2,所以G 中至少有一个圈将外部面与内部面分开。 从任一圈中去掉一条边,得到G′(G′仍然连通)。因为去掉 的边在圈中,一定是两个面的公共边。将其去掉后这 两个面就连成了一个面,图G′的面数为k-1,边数为m1,结点数为n。 由归纳假设,对图G′有: n-(m-1)+(k-1)=2 故有 n-m+k=2。 即r=k时,定理成立。 由归纳法,定理得证。
13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平面图
第一节: 第一节: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欧拉公式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节:平面图的判断 第四节: 第四节:平面图的对偶图
14
定理 设平面连通图G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分别为:n,m,r, 则n-m+r=2成立。 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面归纳) ①归纳基础:面的最小数为r=1,G中无回路,因而G是一 棵树,故有n=m+1,即有n-m+r=2
3 m≤ (n − k − 1) ≤ 3(n − 2) = 3n − 6 3− 2
19
平面图性质
定理 设G是n(n≥3)阶m条边的极大平面图,则 m =3n-6 定理 设G是简单平面图,则G的最小度小于等于5。
20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平面图
第一节: 第一节: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欧拉公式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节:平面图的判断 第四节: 第四节:平面图的对偶图
v1 R0 v2 R1 R2
v4 v6 v3 (1) v5 v2
v1 R1 v3
v4 R0 v5 (2)
8
v7 R2 v6
17.平面图及图的着色
17.1 基本概念
定理 平面图G中所有面的次数之和等于边数m的两倍,即
∑ deg( R ) = 2m
i= i =1 i
r
其中r为G的面数。
9
定义 设G为简单平面图,若在G的任意不相邻的顶点u,v 之间加边(u,v),所得图为非平面图, 则称G为极大平面 图。
29
定理 设G*是具有k(k≥2)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G的对偶图, n*,m*,r*和n,m,r分别为G*和G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 则 1)n*=r 2) m*=m 3) r*=n-k+1 4) 设G*的顶点vi*位于G的面Ri中,则dG*(vi*)=deg(Ri)。
30
定义:若G的对偶图G*同构于G,则称G为自对偶图。
16
平面图性质
定理 对于具有k(k≥2)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G,有n-m+r=k+1 其中n,m,r分别为G的顶点数,边数和面数。 定理 设G是连通的平面图,且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l (l≥3 ),则G的边数m与顶点数n有如下关系:
l m≤ (n − 2) l −2
推论 K5和K3,3不是平面图
17
平面图性质
36
例:大学中7门考试,以下课程中有公共学生,12;13; 14;17;23;24;25;27;34;36;37;45;46;56; 57;67;问如何在尽可能少的时间段里安排7门考试并 使得没有学生在同一时间里有两门考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