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临床诊断案例
背景
“问题学生”任何时期都会有。
只是一贯以来我们以差生之名冠之。
而问题学生是新的教育理念下一种关照学生心理和自尊心的说法。
这里,我们所关注的是“新形势”下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新形势和新形势下教育的特点。
先说新形势的特点。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绝大多数家庭已经不存在衣食之忧。
人们开始在精神世界寻求栖息的家园。
读书、看报成了不少人的业余爱好,书店、图书馆成了很多人的休闲场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品德培养和素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社会整体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更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教育。
因此,新形势下,教育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教育对象的变化。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是一张白纸任老师涂抹或是剪裁,他们有了诸如报刊杂志网络等更多的了解知识的途径,在有些方面他们甚至比老师懂的还多,他们进课堂前甚至已经是被家庭或社会浸染多次,已经看不出原来的纯真的面貌。
二是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从业经历的影响。
这一代学生的家长大多受过教育,甚至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思考,而有些思考和学校传统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另外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些家长通过奋斗有了自己的产业,他们对教育“苦”的理解和对孩子的溺爱,让咱们的学校教育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三是师范教育体制的一成不变。
若干年前的教材现在仍然在使用。
当然,一些经典是不容置疑的。
可是,一些随时代发展已经明显落后的东西、一些与新课程标准不相吻合的内容仍然出现在大学课堂上。
这样的师范毕业生他们身上的一些教育观念和学生的现实之间产生了新的差距。
具体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龚秋源性别:男年龄:14岁(10年制学生)班级:高一(1)班
二、问题行为概述
(1)行为方面:对老师、家长极其不尊重,从不和老师打招呼;有一定的暴力倾向;集体荣誉感不强,很少和同学交往。
(2)学习方面:已有厌学情绪,学习习惯不好;对日语有很强的兴趣,一直在自学日语。
(3)性格方面: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散漫任性
三、个案生活背景
家庭关系:
1.家庭经济较为宽裕。
2.父母长期分居,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工作繁忙,长期由祖父母带。
3.在家里从不用帮忙做家务,自理能力很差。
案例分析
(1)家庭生活:由于家庭经济宽裕,长期生活在祖父母家里,受到溺爱,养成了娇纵的性格;父母工作较为繁忙,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耐心的交流,常以“过渡的批评言语”进行教育,孩子也因此造成了不尊敬长辈,不愿意听别人建议的性格。
(2)学校生活:他将暴躁的性格带来学校,难以接受校规、班规的约束,无法理智接受同学及老师的批评,甚至破坏学校的公物;暴躁的性格加上叛逆期,曾使他与老师起冲突;
对日语的过渡迷恋,也使得成绩下降,没有学习的目标,致使他失去学习兴趣。
解决对策
(1)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接手该生时,我就先从多种渠道(学生档案,以前的班主任,同学,家长)全面了解他的情况(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优缺点、身体状况等),努力寻求突破口,到他家进行家访,便于有的放矢。
(2)古人云“有威则可长,有信则可乐从。
凡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
”由于该生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学期伊始,我不以“教师”的权威来使他信服,而是先取得他的好感、信任。
我常常和他谈心,先赢得他的认同。
(3)采用“情感投资”、“沟通”、“寻找感觉”等方法来打开他的内心,让他明白父母及老师的用心良苦,向他灌输“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这样他在被批评、责骂时也就不易反抗了。
(4)借助榜样的力量,为了不让他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兴趣,安排他坐在尖子生的附近,并交代他们要主动帮助他。
时间一长,他对于同学善意的帮助也就不再拒绝,慢慢地融入集体、学习。
(5)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处理特定事情,适时地对他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宽恕能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面对老师的理解,他也就越不好意思再去故意犯错误。
(6)“呵护那一点点光”,抓住生活、学习中的细节,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周记偶尔写得也很不错、历史、政治学科学得不错、集体劳动时也参与其中、集体比赛也能主动照老师要求做好等),针对他的这些闪光点,在适当的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来表扬他(点名表扬、不点名表扬、周记表扬、课间似无意地表扬)。
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也进一步相信自己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更优秀的。
(7)尽力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共同商量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希望家长尽量多与他沟通,少用暴力。
家长教育方式的转变也能让他感受到大家为他的付出。
(8)增强责任感,由于他是本校直升的同学,对学校情况比同学们都熟悉,让他协助班长处理班级事务,增强他的班级荣誉感。
(9)“先礼后兵”,在完全能够把握他后,在他违反班规、成绩下降时,也以严格的态度来教育他,及时指出他的缺点及不足。
建议与思考
(1)家庭生活:被试对象的父母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其父也认识到自己的暴躁的性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教育;其母也将更多的时间来分享他在校的学习、生活。
更加注意观察孩子平时交往的朋友。
(2)学习生活:被试对象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不再动不动就对老师无礼、乱踢箱子,进一步学会了克制。
同时也能明白父母、老师对他的关心,能够理智接受批评。
作业上也能基本完成,对于自己尚能学好的科目不轻易放弃。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然很多方面仍需坚持不懈地教育。
(3)交往生活:被试对象逐渐与过去那些爱打架的同学疏远,融入新的班集体,能够与大部分同学融洽相处。
在集体活动中也能做好自己的职责,为班级争光。
通过以上的多方努力,被试对象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也逐渐相信自己原来也是可以做一名好学生的,重拾自信、快乐、礼貌。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在教育的道路上注定布满荆棘,只要我们坚信并奉行“爱心教育”,会从找到真善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