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当前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我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汇报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高荣梁古伟[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未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评价机制和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确保农村小学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管理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克服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利条件,发展壮大了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认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教育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一)校长办学理念难于融入办学实际学校教育解决的是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在此下,每位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长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是需要一位校长花很多年甚至要靠一所学校几代校长来共同实现。
然而受当前社会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落后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使我们的学校校长根本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真如何培养人、思考学校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更没有精力思考学校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
这也是现在中小学校长不能成长为“教育家”,而只能成为“教书匠”的原因。
于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更无学农爱农做农的思想意识。
同时,校长的责任和权力不明确,工作信心不足,也造成在办学中没有自主性。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结果并不如人意,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课改,虚的多、实的少;绩效工资的分配根本没有达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反而打击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教师、家长只要上访,不管他有理无理、对与不对,都是校长不对,因为你没有做好稳定工作,导致个别教师、家长形成一种观念,管他有理无理、管他对与不对,上访就有理、上访就对。
导致学校校长基本不能也不敢按自己的教育理念实施有效的管理,校长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
这种不仅严重抑制了校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了惰性心理。
(二)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发展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是我国均衡教育发展在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对农村各项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缺口仍然很大。
1、公用经费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公用经费拨付不及时这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普遍苦衷,从2006年春期开始,国家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三级财政拨付经费到校。
县财政、县教委单纯按学生人数核拨学校办公经费,形成学生人数多的学校一年办公经费上百万,根本用不完,学校就想法给教师搞福利;而人数较少的农村学校一年的办公经费只有四、五万元,学校保证正常运转都困难。
现实状况是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区、县级都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放到少数的城区学校及重点打造的迎接检查、参观的乡镇学校,导致学校之间硬件设施差距加大;再加上城区学校集中了全县绝大多数优秀教师,农村乡镇学校的优秀教师培养一个走一个,农村学校成了为城区学校培养优秀师资的基地。
于是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
城区学校学生人满为患,出现大班、超大班额,因为学生多拨付的办公经费多,容易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就越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而农村学小学生较少,拨付的经费也少,学校想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相当困难,结果好的生源留不住,好的师资留不住,农村学校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意识淡薄,安于现状,个别教师甚至消极怠工。
近年来,由于学生生源减少,对学校校点布局的调整,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路途远,大多学校都开设寄宿制,这样造成学校诸如水电费、维修费、设备购置等办学成本加大,在没有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前,学校可以收取每生每期25元住宿费,虽然远远不够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的经费压力,而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农村学校受现行办公业务费核拨标准的影响,原本保证学校正常运转都比较困难的办公业务费,就更加显得入不敷出。
2、改善办学条件困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小型的还可自己解决,但遇自然灾害后的危房改造等大型的、经费多的,得必须依靠上级支持,这需要校长使出浑身解数去筹集、争取。
现在要求学校要有特色,要增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创特色也好、开展活动也好,经费保障是根本,师资保障是前提。
现实情况是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好的学校特色鲜明、活动丰富,差的学校除正常教学,什么活动也开展不了。
活动开展越多、特色越鲜明,需要的经费越多,工作压力、安全压力越大。
同样的经费拔付政策,为什么不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越多风险越大,为什么要多干?这是农村学校干部、教师较普遍的观点。
(三)如何完善师生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行发展性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评价机制的改革成为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那么如何完善师生评价机制如何评价学校办学效益?怎么客观评价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将以上评价考核结果与学校经费拨付相结合如何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相结合从而真正意义上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发展,这是各级行政职能部门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严重影响并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近十多年来,农村地区的许多素质相对较好的农民纷纷离开乡土外出务工。
许多夫妻将子女托养给双方父母或亲朋好友,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农村家里成了“留守儿童”。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个人素质极差,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处于最低级、原始的“喂养”阶段,根本谈不上“抚养”、“培养”。
隔代教育由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上有偏差,更谈不上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由于代理监护人的责任心和素质多数不如学生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或严厉有余,或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发生偏离。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受挫能力差、青春期教育缺失、性格缺陷、心里障碍等问题。
例如:今年4月,市内一区县某中学高二年级一女生,其父母在外务工,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因生病到医院就医(据老师说该生在班上学习成绩还不错),花了二百来元药费,孩子回家后奶奶只给她50元,孩子一气之下从家里跳楼身亡。
留守儿童中的自残、自杀、暴力等事件时有发生。
一些学生、家长陷入了“读书无用”的误区,认为自己的子女只要有人“代养”,有学校接收寄宿,孩子的学业成绩是次要的,读完小学或初中就让他们进入“打工族”。
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更给未来社会埋下了隐患。
二、我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一)学校基本情况白羊镇地处铜梁县西北部,离县城17公里,全镇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有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总人口约17000人,属典型的农业乡镇。
我校现有中心小学一所,学校占地面积22亩,建筑面积7092平方米,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34名,其中留守儿童376名,住校生239名。
有教职员工43人,师生编比为1:10。
教师文化结构:本科学历10名,大专文化23名,中师文化10名。
专业技术结构:中级28名,初级15名。
年龄结构:50岁以上10名,50岁至30岁31名,30岁以下2名。
在职专业教师43人。
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足,2010年学校千方百计为每个班配置了52寸液晶电视,完成了“班班通”前期工程,因缺计算机“班班通”设备还不能用于辅助教学。
学校教学实验室的设备设施连教师演示实验都无法满足。
(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情况我校从2002年秋期开始实施寄宿制。
2010年10月我们接受了重庆市教委——中国·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试验项目,即4+1项目工作。
1、我校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
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确保让每个留守儿童心有人爱、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保障了留守儿童在学校住得放心、吃得舒心、过得开心、学得顺心,在愉快的集体生活中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习惯和自理能力。
2、积极探索“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各班动态管理。
建立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留守儿童父母的姓名、务工地点、联系电话、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
3、完善设施、美化环境、为留守儿童建设温馨的家我校434名学生中,留守儿童376名,住校生239名。
学校将硬件设施的改善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学校先后拆除了2千余平米的危旧房,新修了教学楼、实施了班班通工程、美化了教室宿舍、硬化了操场、绿化了校园;购买了热水器、浴霸,保证留守儿童在学校能洗上热水澡;在教学楼、宿舍楼安装饮水机,保证留守儿童不论是白天或者夜间都有开水喝;较大的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关爱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自筹资金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建设好雏鹰之声广播站;组织学生每月办一期黑板报或者小报;加强教学楼走廊文化建设,温馨标语的提示,师生风采的展示,在每层楼设立两个开放的图书柜,鼓励留守儿童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在里面相互借阅;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开放的体育用品柜,摆放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体育活动器材,方便留守儿童课外参加体育锻炼,让留守儿童找到了“家”的感觉。
4、落实常规、丰富活动、实践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我们从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与健康五个方面加以落实。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分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唱红色革命歌曲、读古今中外经典文章、讲励志成才小故事、传颂格言警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时播出红领巾广播站,在楼道悬挂英雄画像,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