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精品书画作品欣赏文征明(1470 一1559 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
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
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 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征明等一些人。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
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征明传世画作还《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
浒溪草堂图纸本设色纵26.7 厘米横142.5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
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
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兰亭修禊图金笺纸本青绿设色此画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
修禊是古代的风俗。
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 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
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
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
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
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仿米氏云山图纸本墨笔纵24.8 厘米横602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就是文徵明的粗笔作品,笔法粗简,墨气淋漓,气象萧森,笔力遒劲,在粗放中抒写了宁静典雅的气质。
在寂静萧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过桥,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静思索的姿态映衬了自然的萧森与静穆。
画面苍润,题字苍老,题诗韵致,表现了画家诗、书、画兼长并擅的文人墨气,画家凭借此抒写了沉静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怀。
此画是画家晚年的作品,风格粗放,用笔老辣,很能体现画家艺术功力。
幽谷清泉图纸本设色纵107.8 厘米横37.3 厘米江苏常熟博物馆藏文徵明早年的山水作品古木寒泉图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无论是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
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
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这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画,设色浓丽中风致淡雅,美丽而不流于媚俗。
树木的画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
山峦的设色是大面积的平涂,用笔不多,但秀润独存。
绿阴清话图轴纸本墨笔纵131.8 厘米横32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有题:“碧树鸣风润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
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
征明。
”经何昆玉、吴湖帆鉴藏。
本图绘高山耸立,树木葱郁,山下二人临溪对坐。
自然景色秀丽清幽,人物情态恬静优雅,表现的是隐逸环境和高士情操,也是画家本人思想、爱好的流露。
作品布景繁密,树枝精细,多王慕遗意。
然构图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干笔而不见渲染,形成规整而略具装饰性,用笔尖细中带工拙,墨色干湿相间而总体清淡。
此图又名《五月空山图》。
春深高树图绢本设色纵170.1 厘米横65.7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师沈周而不为所囿,博取众长,自成一体。
山水、花鸟、人物都极为精妙,为明代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
文徵明的画,大体可分两种:一为细笔,秀丽柔密,一为粗笔,苍劲朴茂,都为人们所称赏。
他的及门弟子很多,画风影响于后代很大。
此图描绘深山高树,笔墨苍润劲健、朴茂多姿,同时又端庄工丽,是文徵明的经意之作。
泉石高闲图纸本墨笔纵68 厘米横25.5 厘米沈阳博物馆藏此图画溪岸一段, 古木三章,一老者临流而坐,静闲听泉。
画面用笔简略而凝练。
左上侧自题“庚戊八年二四日徵明写泉石高闲时年八十又一” , 下钤“徵明”、“停云”二印。
右下钤“煜峰鉴赏”、“虚斋秘芨之印”、“治晋斋印” 等鉴藏章。
文徵明是山水画的巨匠,但他的花卉也成就不亚于山水画。
其花鸟兰竹取法元人,近师沈周,风骨秀逸。
古木苍烟图纸本墨笔纵26.2 厘米横跨7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的画多写江南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布局平稳,笔墨苍。
早年画风细谨,中年粗放,晚年醇正,粗细兼备,而以粗笔为贵,人称“粗文”。
与沈周统称“沈文”,为“明四家” 之一。
画中笔法秀雅,描写细美,墨色清淡而变化丰富,使画面意境清雅开阔,宁静安详,画家的心境情怀,不语而自明。
雨晴纪事图纸本墨笔纵130 厘米横60.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入春连月雨淋漓,一日雨晴春亦深。
碧沼平添三尺水,绿榆新涨一池荫。
”这件山水小景是画家在阴雨初晴之时所作,以纪事且记情。
画中描绘了一雾气弥漫的平沼近岸,碎石散置,绿苔满布,细草丛生。
数棵杂树相簇,绿叶枯枝,相互扶助。
此作笔法宽厚,墨色浑润,浓淡变化,层次丰富。
虽为小景,但亦显得境界开阔,气势厚重,有翠湿欲滴之意。
山水图扇面纸本设色纵16.1 厘米横46.7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远山隐约,连绵起伏;悬崖巨壁,苍松古树,洲渚汀际,杂树成林,茂密葱郁。
房屋掩于树间,一老者凝神窗外,涧泉蜿蜒,下泻入溪。
格调高雅,稳重而文静,虽有“元四家”及董、米根底,却自具风貌。
玉川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32 厘米横34 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以远山横亘,平滩杂树作远景;中景则画悬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中布置繁密,山石树木间屋舍俨然,板桥溪水,静中有动。
全画布局精巧,用笔细谨,有工秀清苍之美。
《漪兰竹石卷》局部花卉中,文征明最喜画兰竹,今存《漪兰竹石卷》,为代表性作品,将赵子固之繁茂、郑所南之疏淡、赵子昂之笔墨韵致熔于一炉。
兰竹间杂以荆棘,伴以怪石、小草、流水,穿插苍松,意境清幽。
横塘图册页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文徵明所作小幅画之一,萧疏简练,格调高雅,淡逸文静。
石湖图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本幅右上隶书石湖二字,左下钤印:文壁印白方,停云生白方。
又行书分得石湖,衡山文壁。
千顷东南麓,登临兴渺然。
断烟山外树,明月镜中天。
故事追文穆,闲情付玉川。
鸥亭盟再续,农圃胜常专。
自吸泼为酒,行看水变田。
冯将华发在,游赏谢飞仙。
《横塘》、《石湖》二页是《明贤姑苏十景册》中画页。
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积雨连村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7.9 厘米横29.1 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此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
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
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
千林曳杖图立轴纸本墨笔纵35.3 厘米横25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山峦层叠间房屋村舍,树木或枝繁叶茂,或萧疏秃干,有人撑舟而归,有人荷杖小桥。
用笔细谨,浓淡、粗细、疏密,互相交织,有条不紊,给人温雅沉静之感。
临溪幽赏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27.8 厘米横50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山坡上松柏、杂树高耸茂密,绿荫下溪水蜿蜒,溪上横卧小桥,桥上一老者临溪赏景,其后有童子侍立。
用笔细谨,着墨精巧,意境清幽。
溪山幽居图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松壑飞泉图設色絹本立軸云壑观泉图嘉靖辛卯(1531 年)作。
钤印:文徵明印、衡山、停云。
题识:嘉靖辛卯夏四月,写云壑观泉图。
征明。
签条:宣统辛亥十月上虞罗振玉审定真迹。
钤印:振玉之印。
鉴藏印:戴培之鉴藏书画印、角茶轩收藏书画之印。
山水图江南春倡和图手卷纸本23*235cm 青绿山水沈周作水不作鱼鳞细皴,勾线曲折而婉转如意。
文氏此图写流瀑奔泻急湍之妙,兼赵伯驹赤壁图之诀要与沈氏用笔之长。
全图由溪流分隔为四层,近处二层作树均巨大,墨色浓重,且枝叶前后相连,是为近景,则观赏时由近而远,自然层次分明。
近处山道长松杂树旁四位高士,分成二组,作且行且语情状。
山爆由远处山谷分三处奔泻,逐渐汇聚而倾注于上游源头。
溪流正中,有巨岩矗立,使溪流一截为二,再成急瀑,与右侧另一瀑布齐注于中溪,溪中散石点落,则见波澜湍流,四散奔逸。
中景溪岸又窄,水流奔流于石罅间,岩岸上或倚或立,众木成林。
此时水流写法更为细腻,多随流向,萦回流转,各尽其态,最见构思不易。
流至近处渐成壮阔,仍见洋洋浩渺,令人目眩神移。
停云馆言别图王宠常随征明游,互作酬唱,此作为其将赴南雍,言别时作赠者,“履仁”,宠字。
时为辛卯五月,文征明六十二岁,王宠三十八岁,另本署年为四月。
图中柏槐三株,枝枒虹结,皮老苍藓,右后为古松一株,高耸入云。
树枝的伸展与相互穿插,树节的夸大明晰,为文氏晚年画法的一大特色二高士踞坐左侧石岩上,一人端穆,另一人则旷达萧散,即征明与王宠的写照、二童捧物,隐立于树后。
设色不多,以浅锋为主,树皮、人面、土坡悉用赭石染,赭墨分,仅一人衣略作朱色。
诗云:春来日日雨兼风,雨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
意中乐事樽前鸟,天际修眉郭外峰,可是别离能作态,尚堪老眼送飞鸿。
楼居图图作于嘉靖癸卯秋七月,文氏七十四岁,全图笔笔用心,允为晚年得意之作。
门前一湾流水,前有垂杨,过木桥即为园门,园由砖墙围成。
四周林木茂密,间见荆棘,树叶或圈或点,浓淡相互掩映,极富变化。
中有小道,可通楼居。
楼头二高上对坐,四面开窗,可赏览景色。
一童捧茶来,方欲品茗清淡,写文人高逸情景,尽在其中。
用色不多,以浅锋为主,以草绿点叶或偶染山石,用笔挺健而不夸张,在苍劲中得醇厚之趣。
近山清淡远山浓郁也为沈周习用方法。
题诗曰:“仙客远来好图居,窗开八面眼眉舒,上方台殿隆隆起,下界云雷隐隐虚。
隐几便能窥日木,凭栏真可见扶余;总然世事多翻覆,中有高人只晏如。
”是为南坦刘先生谢政赋归,征明写此为赠,贺其高卧田园。
江南春图这是文征明晚年工笔中的精品,用笔细而醇雅,洵文人画之极意。
款署嘉靖丁未,征明七十八岁。
倪瓒作江南春词,倪为吴人,故吴中人士和者极多,为一时风尚。
近处坡岸作树三株,一直一斜,右旁并立一树,与左侧二树遥为呼应。
树头新绿初成,花尚未发,一高士鼓桴湖中,正领略春天景色。
中景在杂树中,一楼耸立,楼头桥旁,垂杨低桠。
远景为一抹远山,山下谷口,洲堵相连。
用色类小青绿,坡岸用赭石染,上罩石绿,新叶也以花青点成,柳枝等虽未点叶,用色渍染,均富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