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重要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

理解重要句子武汉市英格中学张新华 430074“理解重要句子”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应试中的热点项目。

此类题,命题有规律可循,解题有技巧可遵。

一、理解句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句子的意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两种,阅读中一般考查语境义,即句子在特定文章中的特定意义。

答题时应遵循“着眼整体,句不离篇”的原则。

具体来说,理解句子的含义,一不能离开上下文,二不能离开文章主旨。

抓住了这两点,对句子的理解一般不会发生偏差。

二、哪些句子值得关注?不是文章中的任何句子都会进入命题范围。

只有那些对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才是比较重要的句子,才有可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

一般来说,重要句子主要有:1、从结构上看:包括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呼应句、脉络句(比如“首先……”“其次……”)等。

结构句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2、从内容上看:如下情况应予高度关注。

1)主旨句:指直接点明全文中心或全文思想感情的句子。

注意主旨句是相对整篇文章而言,有统帅全篇的作用。

2)内涵丰富的句子:这类句子虽然未直接点明全文主旨,但又与全文主旨有密切的联系。

如: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句子,往往寄托着深刻的用意。

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警句:它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深度。

如《故乡》中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情感态度句:直接标明作者喜怒哀乐、褒贬抑扬的句子。

比如《故乡》中“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就有必要探究作者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特殊手法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故乡》中有一句“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注意“路”的双关用法,弄清楚其字面义和字外义。

3、从表达方式上看:应多关注议论句抒情句,这类句子往往有“点晴”之效,关乎全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还要关注文中浓墨色彩的描写句及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的叙述句,它们之中也隐藏着作者表达的重点和基本的倾向。

4、标题:标题对全文有统摄作用,标题句也是最值得关注的重要句子。

三、如何“还原”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此类题一般模式为“作者为什么说……”,“文中为什么说……”,“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上下文段与全文主旨,用简明的语句直白地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一过程谓之“还原”,它是读懂文章的标志之一。

常见的毛病,一是脱离文本,自由发挥;二是叙述抓不住要害,泛泛而谈;三是表述不直白。

四、如何品味欣赏美句?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三方面入手。

1、表达的手段:可从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使用了什么精妙词语,使用了什么样的句式等四方面思考。

2、表达的内涵:即该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或感情。

当然,句子的内涵应与段落大意及全文主旨相联系。

3、表达的效果:特定的表达手段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

这主要可以通过与其未使用表达手段进行比较而揣摩出来。

具体答题时,可把上述三方面组合起来。

例如《听潮》中有一句子“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作如下品味:该句运用拟人手法(手段),生动传神地(效果)写出了波浪在落潮时温柔亲昵的情态(内涵)。

常见的答题毛病是遗漏了“主体”,即该句所涉及的对象。

比如上句的“主体”应点明“波浪”或“落潮时的波浪”,否则答案就不完整了。

五、如何拓展语句的内涵?此类题一般命题形式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某句话的理解”。

答题时可写三句话。

第一句简述该句在文中的意思,第二句举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实例,第三句作点分析,点出你的体验或理解。

在答题方向上,一般应赞同并延伸作者的观点(题目有明确要求的除外)。

六、做句子理解题常犯什么错误?一是未能准确理解和表述句子在文本中的意思,尤其是在表述上不准确、不明确、不直白、不简洁;二是未能审清题意,分不清文本意思和自己体验。

为了更清楚地讲解关于句子理解的解题技巧,下面以2006年的中考阅读试题为例作些个案分析。

<一>武汉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语文阅读题创造月亮①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

“纸月”的故事是讲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⑦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③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了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

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澄澈清明。

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

④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阴晦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也跟着消亡。

没有月亮的时候,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的痛感。

“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

”我沮丧地对朋友说。

回忆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神清气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是那样的海阔天空……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过去沐浴着月亮清辉的自己。

行走在没有月亮的灰暗的日子里,我发现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了我和我的烦恼。

⑤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我们的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

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了。

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

疾患之苦、耕耘之苦、挫败之苦、误解之苦……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

尤其是夜晚来临,只有枕头知道怀揣了诸多苦情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

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

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6)想没想过,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17)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

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慨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掩埋在废墟下达八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首一首的歌,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

她终于幸存下来。

她不就是那个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鼓励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

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

⑥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

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扫除心中的阴霾。

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让我们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16期。

,有改动。

)1、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的“纸月亮”分别指什么?第①段中的“纸月亮”指:第⑥段中的“纸月亮”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短语的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本所指的意思明确而直白地。

正确答案为第①段中“纸月亮”指“用纸剪成的月亮”;第⑥段中的“纸月亮”指“劝慰、鼓励、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

实际答题中,学生对第①段中的“纸月亮”所指的意义一般能正确表述,对第⑥段中的“纸月亮”所指内容则多有错误。

例如:自己心中创造出的月亮(没有答出其内涵,很不明确)创造一种心情(什么心情?未说明其内涵)快乐的心情(表述较明确,但与文本意思尚有距离)当然,答案不应该只有一种表述。

比如,有学生这样回答:指豁达、乐观、不怕痛苦、心存希望的心境。

这个答案比较符合原文的意思,应该认定为正确答案。

2、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

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创造月亮”。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句的理解,涉及文本之主旨。

正确答案为:因为“创造月亮”能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用一种精神力量来引导自己乐观地面对生活,所以作者提倡要“创造月亮”。

下面的表述是不很准确的,在评卷中被扣分: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心理历程,人难免会遇到困难,只有放过自己,给自己快乐的机会,人才会活得更从容(画线处与原文不符,宜改为:只有劝慰自己、鼓励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人要善于生活,让自己快乐(太笼统,大而无当,应点明“善于生活”的实际内涵)3、作者说面对痛苦“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4分)解析:此题既要还原原文的意思,又要适当延伸。

正确答案为:句子理解:面对困境,自己完全可以给自己以安慰、信心、鼓励,让自己从容地面对困境。

这比别人的救助更迅速方便,更加有利于自己从困境走出。

感受示例:比如当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时,别人的劝慰只是外在的,关键是如何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能够正确地对待成绩。

下面的答案是不到位的:一次与朋友在河边玩,我一失足掉进河里。

我大呼救命,没想到那位朋友自己先跑了,我只得自我救助。

我用劲扑打水,终于抓住岸上的一把草爬上来(没有解答句子意思;所谈体验没有扣住“心理救助”;实际得分为零)生活中遇到困难总爱求助于他人,其实靠自己努力战胜困难更快捷。

比如,有时有些题不会做,我会去问同学,其实自己再努力想想也能做出来(句子理解不到位,没有说明“自我的救助”就是自己心灵的救助,就是劝慰和鼓励自己;体验部分也未扣住这一点。

因此该答案与原文不相符,不能得分)<二> 2006年温州市中考语文阅读题没有开花的紫罗兰⑴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

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

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⑵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

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⑶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

⑷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

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⑸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

”⑹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⑺“紫罗兰?”⑻我犯起了疑惑。

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

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⑼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⑽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⑾“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⑿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

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

⒀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