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文化水平测试题汇总

小学教师文化水平测试题汇总

第一部分教育学心理学一、选择题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B )。

A.《学记》B.《论语》C.《孟子》D.《中庸》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C )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D.带好班级3、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B)。

A.班干部B.教师C.学生自身D.学生领袖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D )A、生理与安全需要B、社交与尊重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5、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能力是( C )的总和。

A.知识与能力B.智力与能力C.体力与智力D.体力与能力6、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

”这是(C)。

A.合理化B.反向作用C.补偿D.压抑7、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 A )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

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

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8、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B )A.课堂应变能力B.设计教学的能力C.语言表达能力D.分析教材的能力9、以下属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是( C )。

A.依法治校B.务实创新C.尊重家长D.崇尚科学10、新课程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 C )。

A.文本与课堂B.教师与学生C.过程与方法D.课程与评价11、.对促进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表述正确的是( B )。

A.养成良好习惯B.创设教学情境C.鼓励直觉思维D.抑制逻辑思维12、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基础性、普及性和( B )等方面。

A.全面性B.强制性C.义务性D.合作性二、判断题1、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v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v)3、“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是第三学段的识字目标。

(x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是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

(x)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重点。

(v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v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v )9、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v)10、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x )11、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x )1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v )13、课程总目标中第六条规定了小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x)三、填空题(此题答案可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找到,有很多题是重复的,说明考的可能行很大)1、根据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联系教学实际填空(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其中(学生)应当是对话的中心。

(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人文性与工具性_____ 的统一。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_语文素养____________的形成与发展。

3、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000_个左右常用汉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_145万字以上。

4、识字写字是__阅读和习作_的基础,是_____一、二___________年级的教学重点。

5、写作教学应贴近_学生实际_ ,引导学生关注_社会、_,热爱_生活_,表达_真情实感。

6、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_300_字,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__表达顺序_,体会作者的____思想感情___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7、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__默读_和___朗读_____ 。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_______精度_____、____略读_________和浏览。

8、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__活动;9、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_____语文实践___________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_______语文实践_____________ 。

1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2、语文课程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分(三个)个学段,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13、《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第二学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会写(2000)个;第三学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左右。

14、五、六年级学生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15、语文课程总目标总共( 3 )条,根据(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16、( 人文性)与( 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7、《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学生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

四、简答题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四大理念、五大领域分别指什么?(6分)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只有时时加强学习才能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两种自己知道或阅读过的语文教学期刊(含报纸)的名称:(1分)答:(1)符合问题要求即可;(1分)(2)列举一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姓名及其在语文教学某一方面的主张,并谈谈其对你在教学方面的启发或影响。

(3分)答:(2)列举出姓名、主张、启发或影响每项各1分,不符合问题要求不给分。

4、说说“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内涵的区别。

答:口语交际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表达;听话说话重在培养理解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新课程中,小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包括什么?答: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答:“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8、简述在学校中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3分)答: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教育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答: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2、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及时展示探究成果,激发学生不断进取。

小学生有一种乐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

同时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与人分享这份成果。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五、问答题1、《课程标准》中体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其中一两点简要谈谈体会。

答: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