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2006~2015年)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奋斗目标,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水土流失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已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制定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订本纲要。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状况(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福建长汀、重庆北碚、甘肃天水及陕西长安等地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了水土流失定位观测。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部先后三次组织了全国土壤侵蚀调查,查清了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措施效益和预测模型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预报奠定了基础。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狠抓制度和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标准制定、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在各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1)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
初步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和黄河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建立了18个综合典型监测站和260多个观测场。
(2)监测制度和技术标准初步建立。
水利部发布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监测机构职责、监测站网建设、资质管理、监测报告制度和监测成果发布等,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的技术标准,规范了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评价和资料整(汇)编工作。
(3)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面展开。
在全国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开展了水土流失定点观测;在长江三峡库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和三江源头区等重点地区开展了水土流失危害及其发展趋势监测;对东北黑土区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进行了防治效果监测;对新建铁路、公路、电厂和西气东输等多项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
水利部发布了2003年和2004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告了年度监测成果。
(4)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初显成效。
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全国1:10万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重点地区水土保持数据库,抢救性地整理了一批时间序列长、观测指标完整的试验观测数据和典型小流域监测数据。
目前全国建成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数据总量达1100GB,初步形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数据库系统,为实现水土保持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5)水土流失预测预报进展顺利。
深入研究了降雨、土壤、地形、植被和耕作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探索和研究了坡面、小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与建设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监测网络仍不完善。
监测场点少,覆盖程度低,观测设施设备缺乏,信息管理技术仍不成熟。
二是监测工作制度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尚未形成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和统一协调的技术体系。
三是监测队伍技术素质有待提高,在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监测预报、拓展监测领域、支持政府决策等方面能力较弱。
四是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预报持续发展的经费仍没有正常渠道,监测网络运行维护、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定期公告缺乏必需的费用,制约了各级监测机构的发展和监测预报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水利部党组治水思路,充分发挥已有工作基础,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实现对全国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成效及时、准确的监测与预报,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基本原则全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加强大江大河流域和省级行政区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科学布设监测站点;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急需内容的监测,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统一建设,分级管理。
各级监测机构应协调统一,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管理,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区域特点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各类监测工作,并及时公告。
——科技创新,注重实效。
着眼长期监测、连续监测的需要,根据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研发新设施新设备,推广新技术新方法;面向社会,注重时效,解决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中的关键问题。
——广泛协作,信息共享。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参与国内、国际生态环境监测,利用国内外资源,取长补短,促进信息共享,在更大领域和更大范围推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三)目标到2015年,建立健全的监测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建成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高效便捷的信息采集、管理、发布和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对全国水土流失及其综合防治的动态监测、预报和定期公告。
三、主要任务(一)建设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2007年底前,建成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监测中心站、31个省级监测总站、175个重点地区监测分站和分布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监测点构成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监测点将充分利用现有水土保持试验站(点)和基层水文站测站,按照流域和水土流失类型区统一规划,合理布设。
开发和完善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监测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及时更新,保证设施设备具有先进的性能,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保障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健全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高效运作、数据交换的安全畅通和监测工作的协调一致。
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年报制度、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制度、监测网络管理制度、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报告制度、监测成果认证制度、监测资质申报和考核制度、监测成果定期公告制度等。
水利部每年对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进行公告,每五年对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公告一次,每十年对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公告一次。
各地要结合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发布水土保持监测公告。
省级监测公告发布前须经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审查。
(三)完善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在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备、监测站网建设、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预测预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实现监测预报技术的规范化。
数据采集应明确不同空间尺度的监测指标及其获取方法、记录方式和数据更新周期等,信息管理重点是控制监测成果质量、整(汇)编监测数据和规范信息管理技术等。
(四)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定期开展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掌握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预测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评估综合防治效果。
2010年开展一次全国性水土流失普查。
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水土保持监测。
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环京津风沙源、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等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要把监测纳入工程建设内容,做好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防治效果的监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测水土流失状况、动植物群落演变及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国家重大开发建设工程项目区,主要监测开发建设活动对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的扰动,新增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设施的防治效果。
坚持开展水土保持试验观测。
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的监测点为重点,坚持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不断丰富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效益和面源污染等方面的资料,深入探索和研发预测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
(五)完善水土保持数据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水土流失试验观测数据库、区域水土流失数据库、全国水土流失动态数据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数据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数据库等,为水土保持管理、决策、预报和公告奠定数据基础。
到2010年,基本形成集信息采集、入库、处理和发布于一体的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争取到2015年建成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等系统必需的知识库、模型库、参数库和基础数据库。
(六)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在大量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集成国内成果,建立不同尺度的、适应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预测模型,满足预测水土流失趋势、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开展技术措施配置和进行水土保持决策等方面的需要。
2010年前,完善和推广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坡面土壤流失模型,建立和完善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小流域土壤流失模型;到2015年,初步建立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区域土壤流失模型,形成我国水土流失预测模型体系。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自身的发展。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防治成效。
各级监测机构要贯彻落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抓住国家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机遇,编制水土保持监测规划,落实任务和目标,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中组织实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监测机构,配备技术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严格管理,规范监测工作各级监测机构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管理和指导持证单位开展监测业务,统一管理监测数据和成果。
承担水土保持监测的单位须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监测专业技术人员须取得监测岗位证书持证上岗。
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监测数据不得弄虚作假,成果符合要求。
(三)落实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监测网络良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