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入户访视工作应注意事项一、明确入户访视的目的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本组育龄妇女的婚姻、怀孕、生育及节育情况,弥补环、孕情服务中可能出现的漏统,引导已婚育龄妇女及时有效地采取避孕节育措施;通过有针对性、面对面地上门宣传教育和提供生产、生育、生活全方位服务、逐步建立三统一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宣传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增强群众实行依法生育的自觉性,确保依法生育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熟知入户访视的事项1、对已领取结婚证的新婚夫妇应及时登门贺喜,送生育证到手,做好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安排新婚夫妇参加街道婚育学校培训,对暂不愿生育的夫妇,应主动提供避孕药具,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必要时还应替新婚夫妇做好其父母亲的思想工作。
对早私婚的妇女,应提供避孕药具,讲解婚姻、生育政策直至达到法定年龄,补办结婚证,领到一孩《生育保健服务证》后方可停药待孕。
2、对符合再生育政策,达到下年度生育指标申报条件的育龄夫妇,应主动上门征求意见,宣传生育政策,讲解生育指标申领审批程序及要求,对要求生育者,发给申请表,讲解填报方法和要求,其中对不识字的夫妇,可代笔填写由夫妇本人加盖手印。
对暂时不想生育者,应交代清楚有关政策,如可以发给申请表,本年度不必填报,等待以后想生育时再填报申请表,申领生育保健服务证,但必须讲清,虽符合生育政策,可是不填申请表,不领到生育保健服务证怀孕生育者视为计划外怀孕生育,要进行处罚。
对已审批发放了二、三孩生育保健服务证的夫妇,应当及时出具取环待孕证明,或持生育保健服务证引导其到计生服务站做取环手术,并交代注意事项,同时传授优生优育知识人,并通过随访、孕情检查等各种方法及时发现和掌握其怀孕情况,提供孕期保健服务,做好随访调查登记,直至婴儿出生或自流、死产。
对持有生育保健服务证,但经多次催促,至12月底前,不去服务站取环者,作为孩次下移的重点怀疑对象,进行调查核实,下年度要求生育者,重新申报,严格审批。
对环孕情服务和入户随访调查中发现的计划外怀孕,首先要做好耐心细致地说服劝员,使育龄夫妇主动采取补救措施,对拒不终止妊娠的,按《省条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并落实补救措施。
对计划外生育者,严格兑现处罚政策。
3、对产后妇女上门探望,送产褥期保健、婴儿喂养知识和避孕工具,并指导使用方法;同时,要及时引导其在产后90天内到计生服务机构落实相应节育措施。
并做好联系、协调、服务和统计工作。
4、对手术后的夫妇,进行术后随访登记,并送术后注意事项及相关节育知识。
对发现的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后遗症,应及时报告社区负责人或计生站帮助治疗。
5、对患妇科病和不孕症的夫妇,在力所能及地情况下,提供治疗信息,帮助治疗。
6、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二女(稀三女结扎户)夫妇,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并联系点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落实优惠政策。
特别是对“两户”中的贫困户应尽量争取扶贫资金,落实帮扶政策。
三、确定入户访视的对象每年初要对当年的管理对象按照重点、一般、随访对象进行分类并在笔记本上登记以便随时备查。
1、对重点服务对象(已婚未孕的,生一孩后未放环的,生二孩后未结扎的,使用药具避孕的,放环不足一年的,皮埋不足半年的,有脱环史的,因特殊原因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每月应进行经期访视,一旦发现计划外怀孕,督促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对一般服务对象(一孩和稀二孩放环一年以上的,女扎后不足10个月的,生育二孩及二孩以上男扎的、放环的,皮埋半年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季度上门访视一次,及时掌握情况,防止特殊原因造成的计划外怀孕。
3、对随访服务对象(生衣二孩以上结扎一年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及退出育龄期或无育龄妇女的家庭)每半年到少访视一次,了解其人口变动情况,特别是收(拾、代)养当年出生婴儿,防止出生漏统。
四、做好入户访视的准备每次入户时,不要盲目行劝,要做必要准备,对准备要去的组、户,需要调查的对象、调查的情况、了解的问题和随访的事项等都要在记录本上写明记清,对需要发放的宣传品、服务袋、生育保健服务证、环孕情服务通知单,社会抚养费征收通知书以及为育龄夫妇提供的生产、生育、生活服务的资料、书籍、药具等准备齐全,保证每次入户访查做到有的放矢,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自己获取准确信息。
五、讲究入户访视的方法1、提高入户效率。
每次入户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侧重访查的事项,做到面面俱到,不能顾此失彼,捡小失大、费时费力,影响报表统计等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工作。
也不能因为某一件非急于访查的人和事而盲目奔波,劳神费劲、收效甚微,每次入户都要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和访查事项的主次之别,视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和访查事项。
2、讲究工作技巧。
根据不同的访查事项,面对不同的访查对项,采用不同的访查策略。
比如对计划外怀孕和生育,很难从本人口中访查清楚,只有通过老人、小孩、邻里的访问和群众街头巷尾议论中得知消息后经多方面查证核实。
对纯女户结扎对象就要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动员,对个别计划生育难缠户要采取必要的行政处罚措施等,总之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策略。
3、注重社会效益。
在工作相对清闲的时候,要多进组、多入户,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和提供科普知识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育、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群众多联系、多谈心、多交友,特别是鼓励和发展计划生育的热心群众和积极分子为计划生育服务,逐步形成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注重社会效益。
六、落实入户访视的责任1、社区计生专职副主任:对重点服务对象做到月访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街道计生站;同时,做好入户记录。
2、街道包社区计生专干:对重点服务对象每月入户访视一次;对社区计生专职副主任、计生宣传员和自管小组长的入户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助他们搞好工作;同时填写包社区、技术专干入户访视记录本。
3、街道计生站长要利用月例会汇报、查看入户访视记录本和入户抽查等方法,对街道专干入户情况进行督察。
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城镇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一)夫妻双方均系独生子女的;(二)第一个子女经市、州以上病残儿医学鉴定组鉴定诊断结论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三)夫妻一方患不孕不育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妊娠的;(四)夫妻一方系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同等级因公伤残人员的。
夫妻双方均系农村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安排生育:(一)具有本条例第十八条所列条件之一的;(二)只生育一个女孩的;(三)一方系少数民族的;(四)男方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赡养女方老人的。
再婚夫妻一方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要求生育子女的可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可安排生育:(一)夫妻双方或者一方系东乡、裕固、保安族的城镇居民,已生育一个子女的;(二)夫妻双方均系农村居民,其中一方系东乡、裕固、保安族以及居住在人口稀少的牧区、林区的藏、蒙古、撒拉、哈萨克族,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育龄夫妻符合以上规定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应当在女方工作单位或者其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申请生育登记。
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予以登记,并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上报。
申报《生育保健服务证》所需材料一、城市一孩《生育保健服务证》申领所需材料1、审批表(一式一份):干部职工盖工作单位公章,居民盖社区公章。
2、夫妇双方户口本原件。
3、结婚证原件。
4、双方2寸合影彩照1张。
5、双方年龄25周岁以上的干部职工由双方单位出具初婚证明,居民由户籍所在社区出具初婚证明。
二、城镇再生育《生育保健服务证》申领所需材料1、审批表(一式三份):干部职工加盖工作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签名(有主管局的同时加盖主管局公章);居民加盖社区公章,社区负责人签名;户籍地外辖区的同时加盖户籍所在地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章。
2、申请书(一式三份):干部职工加盖工作单位公章(有主管局的同时加盖主管局公章),加盖社区、街道办事处公章;居民加盖社区、街道办事处公章,申请书上由街道计生站长、专干签字。
3、夫妇双方户口本原件,户口首页复印件、丈夫页复印件、妻子页复印件、子女页复印件各一式三份,双方均为临夏市户口的,户口必须转到一起。
4、夫妇双方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式三份。
5、结婚证原件,复印件一式三份。
5、夫妇及子女合影2寸彩照4张。
6、夫妇双方系组合家庭的,必须出具离婚证、离婚协议原件,复印件一式三份或离婚判决书原件,复印件一式三份。
7、夫妇双方一方系初婚的必须出具户籍所在地社区的初婚证明,证明上必须有专干签字,并同时加盖镇政府或办事处公章。
8、双方或一方为干部职工的还需由双方或一方工作单位出具婚育情况证明便函及公示便函,并在公示便函上写清楚公示期为7天(ⅹ年ⅹ月ⅹ日——ⅹ年ⅹ月ⅹ日)。
9、申报社区出具申报夫妇婚育情况证明便函,并加盖社区、街道办事处公章,便函上由包片专干、计生站长签字。
10、申报社区出具申报再生育指标公示便函,并在公示便函上写清楚公示期为7天(ⅹ年ⅹ月ⅹ日——ⅹ年ⅹ月ⅹ日)。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分别以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计征基数,结合当事人双方的实际收入水平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征收数额:(一)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每年按其基数的百分之二十,合计征收三年半的社会抚养费;(二)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每年按其基数的百分之三十,合计征收七年的社会抚养费;(三)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第三个子女的,每年按其基(四)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第四个以上子女的,按其孩次及相应的计征基数和比率征收累进的社会抚养费。
违反国家有关收养法律、法规或者本条例规定收养子女的,依照第一款的相应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符合本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但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生育的,应当征收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有配偶的一方与他人非婚生育的,依照第一款的相应规定,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
特别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二)女方年满49周岁;(三)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四)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扶助对象年龄的认定以其本人居民身份证载明的出生时间为依据,对于从未办理过居民身份证的,则以其户口簿登记的出生时间为依据。
因丧偶或离婚形成的单亲家庭,单亲一方须年满49周岁。
特别扶助制度扶助标准为: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