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鹧鸪天.4ppt

鹧鸪天.4ppt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它是怎样贯穿 子,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词的上 下二阕,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 映。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 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 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 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 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于是整首 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 曲。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赵鼎
走近作者
•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 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 汉族,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 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 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 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 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 极力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 打击、陷害。)。靖康之变,汴 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 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构被 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 南宋。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 跸建康(今南京)。作者随驾到达 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 久的当年元宵节。
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 时欢度元宵的盛况。
点明身在客地, 不觉时序推移之 快,原来春天已 经来到了。“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 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 对过去的太平之象褒扬渲染 。这样写的用 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 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 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 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 了。表现赤诚的爱国情怀。 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
小结
• 这首诗通过身居客地不 知不觉有值元宵的盛况,通 过今昔元宵节的对比,抒发 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悲,表 达了深远的爱国情怀。
• 高二4班-----四组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 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 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 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 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 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在时局纷乱之际,作为江防要 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 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 应,有 起 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复杂 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 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 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 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
鹧鸪天 靖康上元作 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
字可否换成“见”字 • 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 句的“那知”相呼应,写出了流徒异 乡、忽见春到的惊异(或“如梦初 醒”)充分表达了作者伤时忧国的爱 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 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
艺术手法
• 感情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多变。如果说前三句写 悲凉,下片则转写欢乐;如果说过片是写欢乐的 高潮,那么结尾二句则又跌入悲怆的深渊。悲喜 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读者的心灵。 • 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 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 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 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 豪放词均有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