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方案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实践与研究

实施方案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实践与研究

实施方案小学英语课外活
动实践与研究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凸显了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之一。

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必备的交流工具之一。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即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提高英语实践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决定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以来,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规模逐步扩大。

在本地区我校率先开展了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在师资配备、教材运用及教法研究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目前我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明显占优势。

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很好。

但是听、说能力却远远不够。

很多孩子不敢、不愿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也是目前英语学习者普遍的通病。

其很大原因就是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2、课外活动是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它既能够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又能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拓展孩子们的视野。

同时能够促成孩子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满足孩子们的多种需要。

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英语课外活动中。

无疑是创设英语学习环境的捷径之
一。

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

激发孩子们的英语“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

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

尤其是小学生,其在事物认识的过程中缺乏有意性和目的性。

他们往往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学习动机来源于有趣的活动内容。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增强其自信心,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决定进行“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1、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

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

2、小学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扩展语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英语课外活可以由教师进行组织,以学生为参与主体。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愿参与和选择。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活动内容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孩子们的情操。

以及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再次,英语课外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

时间方面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因此英语课外活动的可塑性强。

可根据孩子们的需求、课堂教学相关内容及中西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

同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优势和教师的魅力。

3、评价:就是注重实际效果的对人或事物所评价的价值。

也就是说通过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实践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英语活动,激发
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并对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后的英语口语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现代教学结构理论: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探索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形成。

使学生把所学英语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2、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有效课外活动形式。

3、探索将学生参与英语课外活动的情况纳入英语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策略;
4、引导学生大胆开口,积极使用英语。

把说英语当成一种需要。

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研究内容:
1、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合理设计、活动安排和开展策略等实施研究;
2、检测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增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研究;
3、将学生参与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情况纳入英语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
(五)研究方法、原则
(1)、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在校说英语、用英语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制定活动计划,逐步培养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习惯。

2、经验总结法。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为英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

以此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用英语。

3、行动研究法。

针对本课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运用能力进行研究。

(2)、研究原则
鉴于英语活动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的活动性内容的广泛性。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小学英语课外活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在设计英语课外活动时,应从整体考虑,既要注意其教育性,要寓教于乐,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还要注意知识性,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深层次、广范围的拓展,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再要注意内容的安排,从本班的实际条件出发,从趣味性原则出发,注意引发学生好奇,好学之心。

2.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相结合原则
课外活动应由学生主办,并自愿按各自兴趣参加活动。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起指导或辅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组建课外活动小组,辅导学生选择活动材料,介绍活动方法,检查活动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以及总结课外活动的经验等方面。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创造能力。

3.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培养和掌握的。

而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尽可能在课外活动上传递新知识、新信息,它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的好机会。

比如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异国风情,历史演变,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知识,满足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4.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课堂教学要保证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和技能,而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些内向,胆小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表现和发挥等等。

英语课外活动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这一缺陷,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技能都能得到发挥,长处得到发挥,才能得到施展。

所以课外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

(六)研究步骤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2015年9月份: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使他们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与方法。

2.制定课题组计划,课题组成员撰写个人实施计划。

3.搜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015年10月---2015年11月:
(1)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2)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3)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015年12月--1月:
1.围绕课题进行研讨课交流活动。

2.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约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

3.收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或随笔。

4.定期布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
2016年3月----5月
1.撰写论文等。

2.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3.整理资料。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
1、学生在活动开展前后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调查报告。

2、学校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后的形式调整及效果调查。

3、课题研究的论文及活动实践总结报告。

成果形式:
1、学生作品。

2、活动照片。

3、总结材料、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