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篇一】“美国人是怎样评价土壤可蚀性的?他们用的是一套数量化的方法┈”“要做土壤可蚀性诺模图,必须获得四个因素的变量┈” 4月7日,在北校区8号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教授正在给资源环境学院2014级60余名本科生上课,语调抑扬,侃侃而谈。

他时而走到黑板前书写,时而踱步至学生中间讲授,时而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都专注听讲。

课间休息时,又有一些学生围过来,向他请教。

已经59岁的**,讲起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旁征博引,如数家珍,那种自如与自信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享受。

从教33年来,**教授收获不凡:他是**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第九届**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省等科技进步奖6项。

面对诸多殊荣,**很淡然:“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薪火相传以良师为榜样做一件事,就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

这是**一贯的人生信念。

这种信念早在他当年的知青插队生活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1976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在家乡**省黄陵县侯庄乡插队,担任村副队长与乡亲们一起平土地、修梯田。

那是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磨炼年轻人意志的生活。

**以自己的勤奋和吃苦劲赢得了家乡群众的赞许,在这里不仅光荣入了党还被派往另一个村子做党支部副书记。

也是带着这股“闯劲”,当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吹进黄陵时,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大学地理系。

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回忆,工作后的几年里,他都在向王佑民、刘秉正、田泽生和包忠漠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学习如何讲课,并坚持“老师们在上面讲,我和学生一起在下面听,做笔记”。

1984年春季开学,**才在刘秉正老师的指导下正式讲授专业基础课---“地质地貌学”。

开始上课时他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学生提问,我答不上来”,为此,**非常重视课前准备。

为了备好每一节课,他光写方格纸教案就有二十余页,还要把知识重点、难点写在手掌大小的卡片上。

“总之,一切都了熟于心后,我上课就基本上做到了脱稿讲授”。

直到现在,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时,**都要提前把多媒体课件看一遍,从不马虎。

王佑民老师重视基本概念,讲课条理非常清楚,要求严格,“我在讲‘矿物溶解度’一课时,他不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课。

”刘秉正老师声音洪亮,讲课有激情,对待学生和年轻教师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言传更重身教。

提起曾经指导帮助过自己的良师们,**满含感激,“我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所学到的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认真和敬业”。

追求卓越以科研促教学“讲课,重在于讲,而不是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多方面来打造自己。

他以自己所教课程为基础,按教材出版的时序进行仔细阅读,追根溯源,破解难点与疑点,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把专业课程体系比作一个人,那么我所要教授的课程到底是这个人的胳膊还是腿,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他博览群书,努力扩大知识面,“那时候没有网络,一有空就钻图书馆查资料做笔记”。

1997年,在刘秉正老师的引领下将前辈积累的材料搜集、整理、提炼,编写成《土壤侵蚀》一书,填补了国内该教材的空白。

他还注重与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实验室等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2012年他组织全国一百余名专家编写出版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系列教材十一部。

他主编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图集》和《水土保持规划学》等教材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主编的简明读本《水土保持概论》被全国高校专业与非专业课程普遍采用,首次发行1.6万册,再版发行达到2万册。

在他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十余年来我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全国一直排名第一,为五星级专业。

怎么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认为,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不做科研对课程内容就理解不深,对知识前沿就了解不足,所教学生难以进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

”从六五期间参与刺槐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开始,一直到十二五期间主持地表糙度研究,**的身影不是在校内水工实验室,就是在黄土高原实体流域现场。

“这对促进我的教学作用巨大”,**说,最新主编与出版的《土壤侵蚀学》教材就有近30%的内容来源于所带领团队长期科研的成果。

随着教龄的增加,他所讲的课程由地质地貌学,也扩展到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水土保持规划、土壤侵蚀力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态、自然地理学等,教学对象也由本科生扩展到硕士生、博士生。

怎样教好书?打铁还需自身硬。

**的体会是:“精读与博览、观察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并举可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命不息育桃李而不辍哈萨克族青年努尔模达•达拉拜1999年考进资源环境学院,成为**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又师从**攻读硕士,2013年已身为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师的他再次回到母校追随吴老师攻读博士。

“大三时,吴老师给我们带水土保持原理和水土保持规划两门课,他讲课全面深刻,特别是能抓到关键点,让人一下子明白”,想为新疆建设做更大贡献的努尔模达•达拉拜没有选择去大城市深造,“我的偶像在这里,专业领头人在这里”,他再回母校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吴老师一样,“让我的学生受益。

”提起**老师,2011年由吉林农业大学考入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路培眼眶泛红,“吴老师是我的恩师,是他给了我自信”,路培说,吴老师看着挺严肃,其实平易近人,慈祥亲切,“专业上最白痴的问题我也敢问他,他讲的比网上能查到的还要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特别让路培印象深刻的就是吴老师的拼劲,工作干不完不休息。

本来没有读博计划的她,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留下来继续学习,“我想跟着吴老师再提升自己”。

新学期,吴老师的课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既有本科生、研究生的,也有成人教育的。

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5级新生还开有一个专题研讨课,“是关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小班教学,还要带学生去野外参观实习”。

转身查看课表时,他的背影已明显不再轻快挺拔。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这是**在名师心得里所写的一段话。

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说,薪火相传,在学校的历史长河里,“但愿我这个教书匠是一个称职的传承者”。

【篇二】**,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

曾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一定要把基本功训练扎实”198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林科技大学(原**农业大学)水利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刚参加工作那会,我们是不允许上讲台的,必须接受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告诉记者,他从参加工作到正式站上讲台,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

其他老师上课,**就提着小黑板、挂图,跟着老师听课。

老师带学生做实验,他也跟着帮忙。

此外,他还要为学生批改作业。

“上课前,我要在小黑板上把老师讲课所需要的工程图、示例图等画好、画整齐,供老师用。

上课的时候,我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课、做笔记,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不同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技巧。

”经过长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后,教研室会安排他进行试讲。

大到授课大纲,小到板书、站姿、语气、手势,老师们都会认真、诚恳地指出存在的不足。

试讲通过后,才能单独带课。

“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那时候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就不可能有现在三尺讲台上的驾轻就熟。

”**由衷感叹道。

水建学院青年教师侯会静告诉记者,**是她入职以来的指导老师,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从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予以细心指导和帮助。

“蔡老师气质儒雅、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受师生尊敬和喜爱,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抓好教学是我应尽的天职”从教30多年,无论身份、角色如何转换,**始终没离开过三尺讲台,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用他的话来说:“搞好教学是我应尽的天职。

”**担任院长近10年。

期间,他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狠抓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室、学风建设,为学院本科教学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评**省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是我国第4个通过认证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是我校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教学示范工程;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开展学生学业预警,建立了学院与学生、家长的良好沟通机制。

学生家长赵女士在给**的信中这样写道:“尊敬蔡院长,真诚感谢您对孩子的精心培育和关怀呵护,作为家长,我们将积极配合学院,共同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很忙。

但不论如何忙碌,只要与教学工作发生冲突,他一定会把其他事先放一边,优先保证教学。

近几年,**主要给本科生讲授“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和“新生研讨课”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秋季学期。

每每这时,**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

课表一经排定,就不轻易调课,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秩序。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很难把概念和问题讲清、讲透。

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一个个枯燥的概念讲清楚,成了**经常思考的问题。

“调亏灌溉”“非充分灌溉”是“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课上两个非常重要却又常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为了把概念讲清楚,**可谓费尽心思,最后终于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让问题迎刃而解。

“我把‘调亏灌溉’比喻成‘富人家的小孩’,平时要穷养,等真正需要钱时把钱给够;把‘非充分灌溉’比喻成‘穷人家的孩子’,钱不够花,所以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效益最大化。

这样同学们就一下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了”。

2012级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熊曼玲告诉记者,蔡老师讲课形象、生动,知识点讲解透彻、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很享受上课带来的乐趣。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事记挂在心。

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到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考察。

每到一处,**总是专门找有问题的地方照相,收集第一手的教学实例,以至于人家以为他专门来挑毛病呢。

“这样的教学实例太难得了,我必须照下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上。

”**说。

在灌溉渠道的规划设计教学中,**从甘肃引大灌区的渠道冻胀破坏问题出发,针对我国**寒冷地区的特点加强了渠道抗冻胀的有关内容;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把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国内外相关争论和不同观点介绍给同学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