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压豆资料

耳穴压豆资料

常用耳穴定位
耳穴分布规律:(头面部—耳垂或附近;上肢—耳舟;下肢—对耳轮上下脚;躯干—对耳轮;胸腔脏器—耳甲腔;腹腔脏器—二甲艇;盆腔脏器—三角窝;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一、耳甲腔部:
心:耳甲腔正中最凹陷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等)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处(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肺(又称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耳甲腔内,心上下呈马蹄形区域(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
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咳喘等)
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痛)
二、耳屏区:
上屏: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糖尿病、尿崩症、口干多饮等)
下屏: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多食、糖尿病,甲亢等)
屏间(又称珠顶):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发热、牙痛)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等)
肾上腺: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低血压、咳嗽、哮喘、晕厥、感冒、腮腺炎等)三、对耳屏部位:
头痛穴(主穴:神门、皮质下)
配穴: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
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对屏间(又称平喘、腮腺):对耳屏的尖端(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等)
缘中(又称脑点、遗尿点):对屏间与轮屏切迹之间(遗尿、内耳眩晕)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疼痛、眩晕、耳鸣)
脑干:轮屏切迹处(癫痫、中风、抽搐等)
耳垂区:
垂前(又称拔牙麻醉点。

神经衰弱点):耳垂正面前中部(神经衰弱、牙痛)
内耳:耳垂正面后中部(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
面颊:耳垂正面。

眼与内耳之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四、耳甲艇部:
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
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
脾:肝穴的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内耳眩晕等)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痛经)五、耳轮脚周围:
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外1/3处(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食道: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食道炎、食道痉挛等)
口:在耳轮脚下方内1/3处(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十二指肠:在耳轮脚上方外1/3处
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中1/3处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腹泻、便秘)
六、耳轮部:
耳中(又称零点、膈、神经官能症):在耳轮脚上(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
直肠(又称直肠下段):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一水平(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尿道:直肠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尿频、尿急、尿潴留)
七、三角窝部:
角窝上(又称降压点):三角窝前上方(高血压)
内生殖器(又称子宫、精宫、天葵):三角窝前1/3的下部(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等)
角窝中(又称喘点、肝炎点):三角窝中1/3处(主治哮喘)
神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三角窝后1/3上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 盆腔(又称腰痛点):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在神门下(主治盆腔炎)
其他
耳尖:耳轮对折顶端处(发热、高血压)
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内1/2处(坐骨神经痛)
耳背沟(又称降压沟):在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在耳背面呈Y字形凹沟部(高血压、皮肤瘙痒等)
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