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9年1月自考文学概论(一)试卷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提出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 D )1-58A.马克思B.列宁C.恩格斯D.毛泽东2.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文赋》的作者是( C )导论-12A.曹丕B.刘勰C.陆机D.钟嵘3.认为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的理论家是( B )1-68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4.在西方,第一部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的专著《诗学》的作者是( A )4-192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德谟克里特D.贺拉斯5.明确直接提出“意境”概念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 A )3-159A.王昌龄B.皎然C.司空图D.刘禹锡6.“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提出这一论断的我国文论家是( C )3-161 A.王昌龄B.司空图C.王国维D.王夫之7.“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
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
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
”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 B )5-251A.布洛克B.克罗齐C.科林伍德D.卡西尔8.我国最早对文学风格进行分类,正式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以气分清、浊二体的人是( B )6-333A.曹操B.曹丕C.曹植D.陈琳9.在西方,最早把文学的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的人是( D )6-332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安提西尼10.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小说是( A )8-433A.《红楼梦》B.《金瓶梅》C.《三国演义》D.《水浒传》11.提出“小说界革命”的文论家是( D )4-193A.康有为B.刘熙载C.王国维D.梁启超12.“召唤结构”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8-427A.伊瑟尔B.姚斯C.福柯D.德里达13.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 A )8-401A.文学产品B.文学结构C.文学语言D.文学情节14.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A )4-196A.小说B.戏剧文学C.电影文学D.电视文学15.审美的“心理距离说”的提出者是( A )8-415A.布洛B.尼采C.叔本华D.黑格尔16.“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 A )8-449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17.“艺术起源于劳动”理论的有力提倡者是( D )9-456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18.“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说明了艺术起源与劳动有密切关系,这段话出自( D )9-457A.《论语》B.《老子》C.《庄子》D.《淮南子》19.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C )9-477A.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B.总是表现为不对等的作用关系C.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D.总是表现为完全对等的作用关系20.18世纪末19世纪初取代古典主义成为欧洲文学主潮的是( C )9-490A.现实主义B.象征主义C.浪漫主义D.表现主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叙述视角有( ABCD)4-207A.第三人称叙述B.第一人称叙述C.第二人称叙述D.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E.全知全能式叙述22.叙述时间主要包括的关系有( CDE )4-201A.故事时间B.文本时间C.时距D.次序E.频率23.关于抒情本质的说法有( ACD)5-249A.抒发感情即表现感情B.抒发感情即宣泄感情C.抒发感情即传达感情D.抒发感情即投射感情E.抒发感情即转移感情24.西方提倡文学作品三分法的理论家有( BCE )5-241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歌德E.雨果25.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主要有( ABC)8-444A.印象式批评B.诠释式批评C.评点式批评D.形式主义批评E.本体论批评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6.文学理论导论-2答: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不像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那样去具体地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文学理论的这几方面内容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文学本身所决定的。
27.文学形象3-134答: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8.文学风格6-301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9.内指性2-128答: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30.文学流派9-501答: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3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2-94答:“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可从专用概念和一般术语两个层次做一大致区分。
(1)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比较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足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work)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当其被读者阅读后,才变成作品。
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2)以往文学理论多使用“文学作品”,现在却转而强调文学文本并把它与文学作品区分开来,主要意在表明两点:第一,文学的意义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离开了语言组织不存在意义;第二,读者才是把文本意义现实化的关键角色,其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意,也可以发现新的开放的意义空间。
可见,区分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特性显示出来,并且更加依赖于读者的阅读和保持意义的开放性。
(3)不过,在一般地使用术语时,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分往往并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
如“这篇作品写得不错”,这句话里的“作品”完全可以换为“文本”而不影响原义。
这反映了“作品”的传统用法在现在一般术语运用时的一种延续形态。
(4)这样,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而在一般术语运用上则没有多大区别。
这也是学习时需要留意的:有时作为专用概念要区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而有时则视为一般术语加以使用。
32.怎样理解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2-128答: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1)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2)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特性。
(3)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
语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中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
33.艺术灵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7-362答:艺术灵感的这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大约有如下三大特征:(1)突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
许多诗人、作家甚至常常是在非创作的状态中突然得到灵感,然后才开始进行创作的。
艺术灵感是在长期思考、积累的基础上,大量被储存到无意识心理层面的情感、认识内容,经过一定时期的酝酿突然呈现于意识的层面,以至于连诗人和作家自己都不知道它们从何处而来。
(2)迷狂性当作家处于灵感状态时,他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
这时他处于“迷狂”之中。
柏拉图之所以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正是由于他十分准确地了解到诗人创作时的那种独特的心理状态。
他对灵感产生原因的解释当然是神秘主义的,但他对灵感状态的描述却是十分真实的。
灵感状态意味着作家进入了自我封闭的独特的幻象世界。
唯其如此他才能够获得超凡的艺术创造力。
(3)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艺术灵感能够使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中达到一个高峰,平常状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很轻易地得到解决。
很长时间的思路阻塞也在一时之间豁然贯通。
灵感对于创作活动是如何难能可贵。
34.文学批评的主要方式有哪些?8-443~449答:我们从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这三个方面予以简要介绍。
一、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主要有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和评点式批评。
1、印象式批评这是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或三言二语、点到即止,或以诗论诗、用形象比喻表达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话词话,大都属于这种印象式批评。
2、诠释式批评这是以诠解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方法。
我国历来有注经的文化传统,《诗经》的注解即开诠释式批评之先河。
3、评点式批评即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种批评方法,有题头批、文末批、眉批、夹批、旁批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它一般是具有较高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的批评家在阅读作品时随感随写的即兴议论。
二、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西方当代的文学批评方法种类繁多。
它们大都依据于某种文化思潮或文学理论,有自己的特色、合理性以及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1、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也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形式主义批评。
20世纪20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批评界占统治地位。
代表人物右休姆、理查兹、兰索姆等人。
他们主张作品中心论,反对浪漫主义表现论和传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情感与想象的世界。
2、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所开创。
后来弗洛伊德把自己的理论用于文学批评,由此形成一个批评流派。
这派批评首先强调泛性欲主义,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