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和练习三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和练习三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为《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和练习三,《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和练习三教学反思。
值得肯定的是练习三里的“用音序查字典”和“读读背背”。
记得教上一届学生查字典时,课堂上不光学生纪律不好,而且教了一遍下来大多孩子都不会,于是,我便对学生大声地喊着教他们步骤。
一堂课下来,嗓子喊哑了,满肚子的怒气由于预先预见到困难,所以,这次教学我便计划慢慢来——先背了一遍《大写拼音字母表》,然后采用不同的分角色法进行多次朗读,充分了解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接着,按步骤学会一步再教下一步。
在教第一步“知道所查字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时,我充分利用班里学生的姓来举例。
写出一个姓,便叫这个姓的学生来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之后,第二步“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里找到这个大写字母”,我让学生从打开封面开始,一页一页找“汉语拼音音节索引”,然后,再按顺序一个一个读大写字母,让孩子们用小手随着我的读一个一个指出来。
之后的第三步就简单多了。
虽说一节课只学会了查字典,但事先了解学生还是成功教学最重要的一步。
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孩子找到音节却找不到页码,于是我又在第二节课专门教他们如何找三位数或四位数的页码。
这节课很条理,也很轻松,孩子们因为学会了查字典,每找到一个字都会惊喜地大喊:“老师,我找到了!”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也满心欢喜,教学反思《《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和练习三教学反思》。
“读读背背”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句孩子们理解起来很有难度。
于是我先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让孩子们很轻松地就理解了第一个分句的意思。
第二个分句,我先动员孩子们大胆猜测它的意思,有学生居然把它和上一个分句联系了起来。
在我告知它和上句没关系但意思有些相似后,就有孩子讲出了意思。
那么第三个分句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了。
为了让孩子们很轻松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对孩子们说:
“老师说意思,你们来背句子。
要想长成一棵粗壮的参天大树,必须从小树苗开始慢慢地长——(生答)”“要搭建一个很多层的土台子,必须从堆积泥土开始——(生答)”“要想走很远的路,必须一步一步地走——(生答)”“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教室里传出来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便点名回答。
有的回答第一个分句,我说“也行”,也有的回答第二个分句我依然回答“也行”,还有的回答第三个分句,我还是回答“也行”。
“谁知道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问。
没想到,班里最不听讲的赵新阳举起了手,而且他的回答十分精彩: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从小事做起!”
不过在讲《有趣的发现》一文时,孩子们积极性不高,我也始终没有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来。
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认真备课,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和练习三教学反思〕
附送: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初文丽的工作室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老师浓浓的问候与热爱,《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意境优美感人,我非常喜欢。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看紫丁香图片,让她们感受紫丁香的美,从而激发她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2、
3、
4、5自然段时,我运用了图片、音乐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老师对小朋友的爱,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这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又能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发展能力。
另外我在练习说话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依照“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希望——”练习说话,这个方式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说话、写话的句式,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一株紫丁香为衬托,从一个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我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或句意,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先由教师扶着走一程,再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逐渐学习自学的方法。
因为喜欢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意境,所以很努力地想上的更好,但却发觉,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教学反思《《一株紫丁香》教
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最大失败之处是没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的朗读还不够关注。
而《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所以我的语文课堂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诗贵在读品,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
如何让孩子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
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其实,如何让学生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我觉得我在这方面的疏忽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了解。
我在范读的时候就注意到,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对课文的意思不是很了解,所以反应不大。
我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便打算先把课文重点词句分析好,然后在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读这篇课文,可能效果会更好,所以,我就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我自以为这样的方式比较好,但实践下来,这种做法比让学生在深情朗读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要难得多,且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简直就是在绕弯,多此一举。
我想,以后备课时候,还得多备备学生!
二、面面具到,没有重点。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我一味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担心自己会漏掉某个知识点,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总想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与否,也不管深浅。
因此整个教学中,教学内容罗罗嗦嗦,没有重点。
以后我一定要备教案与备学生一起,有选择性地由点带线,让整个教学环节详略有序,轻重分明。
教研活动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