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适应证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适应证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适应证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0.7-0.8%,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高达15万左右。

美国2亿多人口中先心病90万,我国先心病患者可能有300-400万左右
•先心病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介入性导管术
•通过特殊的导管及装置由外周血管插入到所需治疗的心血管腔内,全部或部分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性治疗优点:非开胸、创伤小、疗效好,无手术疤痕,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死亡率低,部分病例经中、长期随诊证实疗效确切
发展史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房隔造口术
•1971年Porstmann——PDA海绵塞堵塞术
•1974年King—— ASD封堵术
•1977年Rashkind—— ASD封堵术
•1982年Kan——PBPV
发展史
•1984年Lababidi—— PBA V
•1985年Inoue—— PBMV
•1992年Cambier——弹簧栓子封堵PDA
•1997年Masura——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ASD、VSD
•1999年——国产堵闭器
•近5、6年来,先心病介入治疗在材料、实验、方法学、临床应用及随访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也有新的装置出现,如各种血管支架,经皮人工办膜导管置换术。

有学者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非冠状A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会有突破性进展
介入性导管术治疗效果的保证
•设备齐全的心导管室装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有条件者包括食道超声、心内超声
•术前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与同意
•技术条件方面
要求从事先心病介入的医生有较高的医疗素质
有熟练的导管操作技术
有扎实的心脏病专业基础尤其要熟悉各类先心病的解剖,血流动力学,熟练掌握先心病的超声心动图、术前对患者进行适应证的选择、规范化的操作,出现并发症能及时正确处理。

有开展体外循环先心病的心外科支持
目前存在问题
•开展医院过滥,行为不规范(条件不具备,对先心病概念不清,医生没有受过严格训练,不
掌握适应证,不按操作常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在2003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首届先心病介入治疗研讨暨手术规范制订学术会议,提出并通过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

符合循证医学模式和规范医疗实践的要求。

指南中有手术适应证、禁忌证、规范化操作,疗效评价术后处理
•三、血管内支架
经球囊扩张后防止再狭窄可用于主缩、肺动脉分支狭窄、肺静脉狭窄、TGA矫治术后血管狭窄
•四、经皮人工瓣膜置换术
经皮肺动脉瓣置换术、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五、其它
经皮肺动脉球扎术,单心室的介入治疗、射频激光打孔、胎儿先心病介入治疗
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等首先应用头端带有球囊的特种导管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以姑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等一些重症婴儿先心病,达到缓解紫绀及改善异常血流动力学,从而使这些病人存活到外科根治年龄,明确改观了这些疾病的预后
1、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TGA
2、缓解右房高压改善右心功能不全及体循环淤血:三尖瓣闭锁、PA/IVS、TAPVC/小ASD
3、缓解左房高压改善肺循环淤血:左室发育不良综合征伴限制性ASD
(注意:BAS选择应与心外科密切合作,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非适应证
1、下腔静脉中断
2、婴儿年龄大于2个月、房间隔增厚难以行BAS手术者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自1982年Kan等首先报道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单纯肺动脉狭窄以来,通过对PBPV的适应证、方法学、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作用机制及随访等进行了深入综合的研究,认为PBPV为简便、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典型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适应证
•明确适应证
典型PS,心输出量正常时经心导管检查跨肺动脉瓣压差≥50mmHg。

最佳年龄2-4岁,其余各年龄均可进行
•相对适应证
1.典型PS,心电图示右室大,右室造影示肺动脉扩张、射流征存在,但经心导管检查跨肺动脉瓣压差<50mmHg,≥35mmHg者
2.重症新生儿PS
3.重症PS伴心房水平向左分流
4.轻、中度发育不良型PS
5.典型PS伴有PDA、ASD、VSD,可同时介入治疗者
•非适应证
1.单纯性肺动脉瓣下漏斗部狭窄,但瓣膜正常者
2.重度发育不良型肺动脉瓣狭窄,伴重度三尖瓣返流需外科处理者
应用单球囊扩张,扩张后“凹征”消失
应用双球囊扩张,扩张后“凹征”消失
PBPV前PBPV后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 V)首先由Lababidi等在1984年报道。

我国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为低。

PBA V在技术上有别于PBPV,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会高,因此国内报道较少,需规范慎重应用该技术
•适应证
(一)明确适应证
典型主动脉瓣狭窄,心输出量正常时经导管检查跨主动脉瓣压差≥50mmHg,无或仅轻度主动脉瓣返流
(二)相对适应证
1、重症新生儿主动脉瓣狭窄
2、隔膜型主动脉瓣下狭窄
•非适应证
1、主动脉瓣狭窄伴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
2、发育不良型主动脉瓣狭窄
3、纤维肌性或管道样主动脉瓣下狭窄
4、单纯主动脉瓣上狭窄
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
•1979年Sos等首先报道对切除的主动脉缩窄段行球囊扩张成功,此后Lock等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
•适应症
1.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后再狭窄,经导管测压静态跨缩窄段收缩压差>20mmHg
2.未经外科手术的局限性、隔膜型主动脉缩窄,通常年龄>7个月,压力标准同上
•非适应证
峡部发育不良或长段型主动脉缩窄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适应证
•(一)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提示:≥14mm的PDA,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
•(二)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单个Cook栓子≤2mm,PFM≤3mm)。

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禁忌证
•(一)Amplatzer法
1.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二)弹簧栓子法
1.窗型PDA
2.余上同
主动脉造影显示小PDA
释放弹簧圈前释放弹簧圈后
造影见极少分流
ASD封堵术
•1985年Rashikind等报道应用单盘带钩闭合器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获得成功。

我国1995年开始引进该技术。

1997年Amplatzer封堵伞治疗继发孔型ASD应用于临床,目前是全球应用较广泛的方法
•适应证
1.年龄:通常≥3岁
2.直径≥5mm,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36mm的继发孔型左向右分流ASD
3.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7mm
4.房间隔的直径>所选用封堵伞左房侧的直径
5.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禁忌证
1.原发孔型ASD及静脉窦型ASD
2.心内膜炎及出血性疾患
3.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
有静脉血栓形成
4.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

伴有
与ASD无关的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
VSD封堵术
•适应证
1.膜周部VSD:
(1)年龄:通常≥3岁
(2)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VSD
(3)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
冠瓣脱入VSD及AI
2.肌部室缺≥5mm
3.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VSD的封堵技术进行关闭术
•禁忌证
1.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LV造影见分流堵闭后无分流
TOF术后肌部VSD
VSD堵闭
冠状动脉瘘堵闭术
•本病比较少见,因此,介入治疗指南中未有列出本病具体适应症,但经心导管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非多发性冠状动脉开口,准备封堵的冠状动脉分支以下有正常冠状动脉分支供血、非冠状动脉瘘管过粗难以封堵者
•一般可采用弹簧栓或双伞堵闭器
左冠状动脉右房瘘
左冠脉右室瘘
适应症目前趋势
•年龄有下降的趋势希望器械微小化扩大到新生儿介入
•操作方法的改进如经胸超声监测堵闭ASD、PV释放法堵闭大ASD、边缘薄软ASD有熟练操作经验也可堵闭
•按个体特殊设计如Amplatzer成角PDA堵闭器用于小婴儿大PDA、带孔ASD堵闭器堵闭部分有PH的ASD
适应症目前趋势
•VSD从肌部到膜部到嵴内型、开胸行介入堵闭肌部VSD
•国产堵闭器由于价格低廉,促进了介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介入性治疗具有许多优越性,而且是先心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应用前景广阔。

但是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化治疗,严谨科学的作风是介入方法成功的保证
•随着医学科技进步,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本指南也会不断完善和修订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