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最美素材9篇:第5期1. ”花样美男“成了一种潮流时尚?2. 男子气概什么样3. 失联儿子的苦衷可理解不可谅解4. 无论上哪所大学,同学仍须努力5. 珍惜青春时光,对拖延症说不6.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7. 让真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8. 男篮涅槃:专业的事就该让专业的人去做9. 新学年请定下新目标”花样美男“成了一种潮流时尚?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追捧和模仿一些“娘化”偶像明星。
他们肤白貌美身娇体弱甚至妆容女性化,其中一些更是“私生活能乱,发型不能乱”“演技能凑合,眼线一定不能飞”“重视媚态流量,轻视技能道德”……奉这些男明星为偶像的男孩也纷纷效仿,化浓妆、描眼眉眼线、涂口红、割双眼皮等等。
近年来,这类男孩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娘化”的审美效应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几千几万倍的放大。
娱乐造型产业也摸到了这种社会心理,迎合着这种不太正常的审美趋势,制造了一堆娇嫩如花的男子,引得无数孩子趋之若鹜,并从中牟取巨大的商业利益。
有人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娱乐风向影响着整个社会,而青少年抵抗力本就偏弱,爱模仿爱追随,容易出现审美乃至个人价值观上的“单一性”和“一边倒”。
《人民日报》一项调查显示,20%的“95后”男生有了描眉画眼的喜好。
这不得不让家长忧心。
当成年长辈忧心“娘化”的时候,有时会被贴上很多敌意的标签,比如,情绪化针对“小鲜肉”演员、不尊重个性、不尊重温柔的男孩,甚至性别歧视。
所以,我想申明的是,我反对“娘化”,并不是反对个体的性情温和,甚至不是反对个体在妆容服饰上的一些爱好和选择。
我反对“娘化”,更不代表着我希望孩子一味崇拜肌肉男、天天做英雄梦。
我也赞同,一个社会不应该反对个性和自由,也理应尊重个人的生活选择。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是希望少年用进取精神改造中国,而不是希望所有中国少年都练成影视剧中肌肉男那样的硬汉。
面对孩子,在教育方面,有些底线必须厘清也必须坚守:主流社会应该表达健康自然的性别审美,而不能满屏都是男子女性化的审美。
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上、在社会主流教育公器的运用上,不能一味迎合某些商业流行趋势,而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潮流文化的清醒认知。
从历史源流看,阴柔和阳刚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气质和智慧。
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
我的祈愿是,社会应该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两种智慧,同时,让孩子痴迷喜欢又懂得分辨,不会被“惟一”迷住眼睛,“凌乱”人生之路的选择。
男子气概什么样在今年世界杯期间,法国队19岁少年姆巴佩的优异表现,让球迷自嘲找到了中国足球踢不好的原因——少年娘则国家娘。
这一次更是有不少中年人跳出来表态:小时“娘”,大了还不得变成“绵羊”?让缺乏实力的新人登上代表主流价值取向的舞台,可能确实不妥。
但如果因此就上纲上线到对当下年轻人忧心忡忡,甚至对某些少数群体的言行、装扮群起而攻之,似乎大可不必。
正如中国足球的锅,也不能随手就甩给发展迅速的娱乐业。
千禧年后,一部《流星花园》红透大江南北,以男子组合F4为代表,“花美男”的形象第一次让不少少男少女着迷。
当时,也有家长们高呼“狼来了”,只不过那时网络还不够发达,家长能做的最多是藏起家中的遥控器。
10多年过去了,当初那批年轻人大多没有成为“花美男”,也没有被误导被毁掉。
凑巧的是,那几个因为“娘”而被炮轰的少年正是新版《流星花园》中的F4组合。
大概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起,一代人所追捧的明星就被上一代人视为“毒药”,但事实是,每一代人都平安顺利地长大了。
仅仅因为如今流量小生当道,就惊呼“救救孩子”,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若要说“阳刚之气”的缺失,还是回头看看少年是如何养成的。
在6个大人带1个娃已是“标准组合”的当下,少年们常常一面被告知“你是小男子汉,不能随便哭鼻子”,一面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不要说吃苦、经历挫折,即使在太阳下多走几步,都有家长心疼。
这就无怪乎有少年长大后见到蟑螂也会大叫。
在《战狼》系列电影里,男人的血性、担当在冲锋陷阵中表现无遗,但这就是唯一成为“男人”的方式吗?我并不以为然。
皮肤黝黑、说话大声、肌肉发达……这些都不是男子气概的真正解释。
勇敢、善良、包容、负责……如果一个男人拥有这些品质,即使他一个夏天用光三瓶防晒霜,谁敢说他不是个男子汉?一个社会越文明越开化,就越能包容和接受不同。
在主流之外,有些人天生更敏感,有些人天生更柔弱,有些人天生对看起来不该男人做的事感兴趣……若仅仅因为这些不同,就冠之以“娘”的称号并且口诛笔伐,实在不像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失联儿子的苦衷可理解不可谅解母亲患癌后,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终于联系家人!自己过得不好,是离开父母的理由吗?虽然媒体报道不约而同在标题上标注了“高考状元”字眼,但人们并非特别关心这个特殊的身份,而是此事涉及的伦理亲情和价值观问题,触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据报道,2003年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理科状元杨仁荣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因一科缺考没能顺利毕业,之后既没考研,也没参加工作。
父亲得知真相后当面质问儿子“你对得起我们吗”,“如果你想我们好,就去参加工作;如果你想我们死……”2009年,在给父亲发完最后一条短信后,杨仁荣便失联了。
今年7月,杨仁荣的母亲被诊出癌症晚期,因多年未能见到儿子,她选择拒绝治疗,表示想再见儿子一面,“如果儿子不回来就不继续治了”。
从网上看到母亲寻找自己的消息后,他终于主动与家人取得了联系。
面对此事,网友们感慨良多:有的说“这样的娃娃,父母心寒”,也有人说“不了解,不评价,回来就好”,“只要回来就好,没有必要再打扰这一家人了”。
确实,我们应该为杨仁荣的“浪子回头”高兴,祝福这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团圆圆,对于个中的坎坷曲折,也没有必要纠缠不休。
但是,此事所折射的伦理亲情和价值观缺失问题,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情日渐冷漠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囿于诸多因素,家庭成员之间似乎也存在这种倾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逼迫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不堪重负的孩子和父母形同水火,甚至动辄离家出走……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父母当然有必要好好反躬自问,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孩子,也应该适当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今天,妈妈再也熬不住了,癌症把我推向死亡的深渊。
人总有一死,我并不惧怕死亡,尽管我还不到六十岁。
但我不希望带着遗憾和自责离开。
回来吧!孩子。
让我再看你一眼,妈妈的时间不多了。
”思子心切之下,杨仁荣妈妈的一封信《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令人泪崩。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告而别,甚至长期失联呢?失联9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句“在外面做得不够好”太轻飘!好男儿志在四方。
没做出一番事业,反而落得个落魄境地,确实心中有愧。
但是,有没有实现自己预定的人生价值,与“常回家看看”并没有必然关联。
身处竞争之世,挫折乃至失败都是常态,倘若一落魄便失联,又有多少家庭会支离破碎?“无颜见江东父老”只是心魔作祟,父母的最大期望就是孩子能平平安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经商致富、大展宏图固然是人生赢家,平平凡凡地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何尝不是幸福人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壮志固然可嘉,但可以作为自我激励,却不可一朝落魄便付诸实践。
一句“在外面做得不够好”就失联9年,可以理解但不可谅解。
遭受挫折磨难了,更应该回到温馨的港湾,调整身心,整装再发。
无论上哪所大学,同学仍须努力背景:中国青年报最近做了一个报道,名为“考上北大,然后呢”,从“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谈起,关注底层学生进入北大后的经历,揭示再好的大学都许诺不了一个美好前程,“同学仍须努力”。
新京报发表西坡的观点:我是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北大的学风是比较正的。
只要你认真学习,不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当然不否定家庭出身的影响,“全面发展”的某些维度确实是烧钱、拼人脉的,但这些东西并非必不可少。
有些时候,贫困生是被自己的影子吓到了。
比如有的人在中小学期间一直是学校的尖子,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到了北大发现再努力成绩也只能居于中等。
没有了成绩这项优势,又发现才艺、社交能力不如城里的同学,于是丢掉上进的动力。
也有同学迷信中学老师“考上大学就轻松”的说法,上了大学便放飞自我,沉迷游戏。
这需要学校、老师进行引导,但更重要的在于自己,需要做的是调整心态,重新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确立可行的未来目标。
不要让贫困这顶帽子成为自己终身的束缚。
考上北大之后怎么办?答案很简单,继续依靠自己,就像之前一样。
任何一个有出息的北大人,不论家庭出身如何,都不应该拿社会因素为自己找原因。
北大不是“上流社会”的培养皿,北大人应该以把社会分为“上流”“下流”的观念为耻。
它只是一所学校而已,而学校是用来学习的。
认识到这一点,便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培养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这是我在北大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大学不是奋斗的终点,这本是常识。
同学,你才18岁。
大学是一段奋斗的结束,更是另一段奋斗的开始,而后一段才是最关键的。
因为之前的跑道是固定的,现在你在开跑之前,要先自己挑选跑道。
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拿出国、保研、毕业起薪这些“短期业绩”判定输赢。
小蒋随想:无论上哪所大学,同学仍须努力。
学校终归是学习的地方,如果怀着混文凭、“四年长假”的想法,“挂科”在所难免,“被退学”也不是传说。
勤奋、成绩优秀、没有骄娇二气的人,在哪里都受欢迎、受尊重。
懒惰、成绩糟糕、毛病多的人,往往不招人待见。
对考上名校的学子而言,继续努力会使自己有更敞亮的前景,“喘口气,歇歇脚”没准会变成“龟兔赛跑”的那只兔子。
对进入非知名高校的学生来说,通过勤奋刻苦学习,也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有人后来考上名校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有人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学习与努力无疑要靠学生自己,但在教育的问题上,与父母也有关联。
这与家庭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倒是与家教有很大关系。
对于已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有的父母仍然溺爱,不注重子女的独立性,难以让人乐观。
近期,就有父母花钱雇小时工给大一新生打扫宿舍的新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举会让大学生专心学习,还是会使大学生滋生惰性?为人父母者,应思考怎么做才是真为子女好,对成年子女,更是如此,别养出无法断奶的巨婴。
从更宽的视角看,社会也是一所大学。
那些没考大学或没考上大学、进入社会的青年,同样能从社会学到很多知识,汲取各种人生经验,努力奋斗这根弦绝不能松。
领袖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