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摘要: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
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
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
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密切的团队精神;不竭的创新动力;擅长学习和借鉴;热衷扩张和侵略;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愚忠心理;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错误思潮。
展示上述种种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处理中日关系。
关键词:大和民族、性格特征、忧患意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擅长学习和借鉴、创新精神、扩张心态、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愚忠、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
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
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
这究竟为什么?社会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探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我在这里也想简单分析一下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上,写上类似于“我们的国家资源稀少、国土面积有限”的国情知识,引导日本儿童养成珍惜资源的理念。
大和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五,矿产资源又贫乏,且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的威胁。
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剥夺了大和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权利,若说造物主对大和民族还有一丝怜悯的话,那就是给了它辽阔的渔场,然而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海洋捕捞是一件风险极大的艰难之事。
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条件。
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造就了大和民族的团队精神、创造性和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
这是大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集体观念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三个不同国家的军队分别接受到向前进的指示,他们都已经走到悬崖边上。
日本军人不加理会,继续向前走,结果一个一个地掉到山谷里面去;美国军人纷纷停了下来;中国军人则原地踏步。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命令是绝对服从,他们做事一丝不苟,他们愿意为集体作任何事情,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对国家太坚贞,这种精神相信世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做事态度,才使得他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
这也是大和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精神和价值。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样的国情造就了大和人视国为家的集体主义观念。
他们非常注重团结协作,把协作精神置于创造能力之上,发展形成了一种家族似的社会结构。
他们在儿童教育中渗透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日本的小学中盛行着一种集体游戏,即一个班级的同学排成一长排,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左脚和旁边同学的右脚捆扎在一起。
这样几十个同学就连成了一体,任何一个同学要迈出一步,都必须和左右两侧的同学协同进行,而全班同学要想前进一步,更必须统一步伐,如果要跑完一段距离,那就需要高度一致了。
为此,每个班级进行苦练,班级间开展竞赛、校与校之间开展竞赛。
日本电视台每周播放着全国各地小学的比赛实况和优胜记录排行榜。
这种游戏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个人突出只会带来团队的不协调和彼此的冲突,最终导致失败。
只有个人融入集体,与集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这种“集体本位主义”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大和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
古代日本由倭人、诸少数民族和大陆移民三部分人构成,经过长期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在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同化过程中,变成了单一民族。
这种单一民族共享统一文化,具有同质的民族心理。
他们愿意为集体团队作任何事情,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对国家的坚贞,相信世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密切的团队精神早听说过一个谚语:“一个日本是一只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
这就是强烈表明了大和民族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则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他们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因此正是不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和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而且培养了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形成了从古至今的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生产的粮食尚不足以养活全家人时,为了保证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上曾出现过老年人心甘情愿地让儿子把自己送到大雪封山的山林中,无怨无悔地从容死去,从而节约下一个人的口粮,让整个家庭延续下去。
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是其它民族所少有的。
为了家庭和团队、为了民族和国家,从普通百姓到总理大臣都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大和民族固有的团队精神的体现。
大和人这种为了团队、民族、国家宁可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其凝聚力和推动力是不容低估的!松下企业之所以傲视群雄就得以于“松下精神”。
正是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使自然力在大和民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力量最让人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素质足以令世人震惊。
同样是地震,当洛杉矶发生地震后有人抢劫。
在日本,却连个小小的犯罪都没有。
地震发生后非常缺水,有商店卖水,政府规定一人只能买一瓶。
当有些人不知道这个规定而买得比较多的,事后主动把多买的水退回到商店去或送给没有水的邻人。
地震中还涌现了不少“活雷锋”,有理发店为义务理发,有澡堂提供免费洗澡,有蔬菜店将蔬菜分发给大家……一切灾难在日本人的团结精神面前显得苍白,这时候,我们才很好地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
大和人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雍容的气质与深不可测的力量值得我们深深地思量。
对日本爱也好恨也好,它总有让你惊叹的地方。
擅长学习和借鉴大和民族以其一贯的“拿来主义”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吸收各民族之长,以创新求求生存。
大和民族公元7世纪,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和相应的户籍制。
日本逐步进入了封建社会。
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闭关锁国的日本,日本人并不把它当作一种耻辱,反而拜美国为师,吸收西洋文化,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终于在1868年发生明治维新的划时代变革。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系统地、大规模地引进欧美各国三万多项先进技术,然后博采众家之长,对其进行融合,生产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产品。
如松下电视机,曾引进300多项新技术,引进所有的零部件,引进线路图,然后加以综合利用,从而生产出了世界一流的电视机。
类似的做法遍及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2分美国技术+3分欧洲技术=日本技术的体系,搞成功了许多新产品,在技术上和经济竞争力上取得了优势,创造了“日本第一”的奇迹。
学习与借鉴,同时进行综合创新使大和民族重新站立起来。
大和民族无时无刻都在寻找成功的机遇,敢打敢拼,百折不挠,他们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无论世界哪个角落,一旦有新思想、新技术出现,它总是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搜罗回来,使自己的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
不竭的创新动力大和民族不仅擅长学习和借鉴,还具有不竭的创新精神,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每年新增专利近20万件,新增专利数连续十多年高居全球三甲,以政府为主导,学术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的日本自主创新体系可谓硕果累累。
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为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了正确的战略导向和法律保障,为此于199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改变以往偏重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开发应用技术的做法,转而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实现了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率化。
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生产者(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劳资”双方,共存共荣,从而调和了劳资矛盾。
大和民族的这些优秀的民族品质是值得世界其他民族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作为邻邦的大国----中国,更值得学习和深思,为什么一个弹丸小国曾经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国?大和民族除了以上优秀的民族品质外,其民族的劣根性让其邻邦深受其害,让人咬牙切齿。
热衷扩张和侵略侵略和扩张是大和民族劣根性的核心。
大和民族具有武士道精神,最富侵略性,他把日本军民培植成铁杆的军国主义者,以便为天皇卖命。
他的侵略特点是历史悠久,残暴性强,死不悔改。
现在的日本,仍然残存着军国主义传统,恪守这个传统,是愚昧盲目的行为。
明治维新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于主导的是国家军事化和新天皇制的建立。
日本的现代工业乃至国民的身份都是在战车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为此制定了一个征服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侵略扩张政策---大陆政策,并开始实施南进北上战略。
向南侵占台湾,以至于菲律宾、印尼、印度,以及中南半岛与缅甸,向北侵占朝鲜,内蒙,中国东北三省、华北等大半中国。
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近邻尤其是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罄竹难书: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澎湖列岛;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中国国土上为争夺更多的在华利益进行日俄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的顶峰是1931年开始持续长达14年侵略战争,占领了大半中国,到处奸淫、烧杀、掠夺,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野蛮政策,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举不胜举!害人者终害己,1945年,裕仁天皇卑躬屈膝地向盟军投降。
但是经历了短暂蛰伏的日本军国主义又要开始抬头,修改和平宪法,把防卫厅改为国防部,将自卫队改为自卫军(实际就是国防军)。
而且公然派兵到海外,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扩张、侵略的本质又显现出来了,例如派兵到伊拉克。
小泉首相也身体力行。
他在东京观看了由著名演员市川海老蔵主演的歌舞伎《信长》时回答记者问说:“战斗没有结束,无论在什么年代,人注定要与一些东西战斗。
”这场演出似乎为小泉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在施政方面,小泉彻底颠覆了日本政治中的妥协原则,做事不留余地、甚至斩草除根。
为了迫使国会通过邮政民营化改革的议案,小泉不顾重重阻力解散国会、提前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