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名的成语(上)
1.五湖四海:五湖指波阳湖、洞庭湖、洪择湖、太湖、巢湖五大湖泊;
四海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也说是黄海、渤海、南海、东海。
泛指全国各地。
2.放之四海而皆准:出自《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此四海即东西南北四海。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3.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指全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4.福如东海:对幸福的祝愿常用词。
福气如东海一样大。
东海古代说东面的海。
今是地理上一海名。
与此成语常常连用的一句叫寿比南山。
5.中原逐鹿:中原泛指中国中部地区。
也说逐鹿中原。
意思是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6.得陇望蜀:陇与蜀皆地名。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陇:指甘肃东部;蜀:指四川中西部。
已经取得陇西,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8.巴山蜀水
;概括说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巴蜀皆古国名。
9.乐不思蜀:快乐就不思念蜀国也。
这是关于后主刘禅的典故。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10.蜀锦吴绫
11.蜀犬吠fèi 日: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与此近义有成语还有一个辽东白12.辽东白豕
shǐ: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
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辽东辽河以东。
13.杞人忧天
14.
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出自《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
16.吴牛喘月: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
18.
吴越同舟: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吴越邻国相依又相争,世代成仇。
吴越皆国名。
越国以绍兴为中心,吴国以苏州为中心。
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
”
20.抉目吴门:也是吴子胥故事。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即古吴国的城门。
22.洛阳纸贵:洛阳为晋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典故出处为《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23.洛阳才子语出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国时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
25.平原督邮:作宾语,指劣酒。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平原,古地名,在
27.新亭对泣:新亭在江苏省南京市。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是: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8.桑间濮pú上
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
声色生焉。
”后来用“桑间濮上”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
即男女幽会。
濮水乃古河,今已无。
略在河南北部。
29.青州从事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青州,在山东省淄博。
30.蓝田生玉
32.淮橘jú为枳zhǐ:淮河以南的橘子,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枸橘。
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环境对人的重要。
淮南即淮河之南,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之一。
33.合浦珠还: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产珠。
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成语也作珠还合浦。
34.暗度陈仓:历史上著名战役与计策。
陈仓在今甘肃省宝鸡市东。
语出《史记·高祖本纪》。
此成语也作暗渡陈仓。
全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6.泰山压顶
:泰山是五岳之首,东岳。
在山东省泰安市。
比喻极大的压力或打击。
38.安于泰山:参见上条。
39.有眼不识泰山:自谦有眼无珠。
口语。
40.泰山其颓 tuí:《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类似的成语也说泰山梁木。
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主谓式用于悼词
41.泰山梁木:见上条。
42.重于泰山: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对比用可可以说泰山鸿毛。
43.泰山鸿毛:参见上条。
44.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
45.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
46.泰山压卵:《晋书·孙惠传》:况履顺讨逆,执政伐邪,是乌获摧冰,贲育拉47.人心齐,泰山移:口语犹说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