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施工风险控制与风险预案

工程施工风险控制与风险预案

第十四章施工风险控制与风险预案第十四章施工风险控制与风险预案 (383)§1施工风险分析 (385)1.1 风险管理 (385)1.2 施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385)1.3 施工风险的构成与识别 (386)§2施工风险评估 (389)2.1 风险评估矩阵 (389)2.2 施工风险评价 (390)§3施工风险对策 (391)3.1 施工地质风险对策 (392)3.2 隧道涌水突泥风险对策 (392)3.3 隧道坍塌风险对策 (392)3.4 海域风化深槽及破碎带施工风险对策 (393)3.5 陆域全强风化岩地段施工风险对策 (393)3.6 工期风险对策 (394)§4隧道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及对策 (395)§5主要施工风险紧急救援预案 (395)5.1 施工风险紧急救援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责 (395)5.2 救援预案 (396)5.3 主要施工风险紧急救援预案 (400)§1施工风险分析1.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和风险控制,合适地采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措施和工具,对施工中所涉及的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主动行动,尽量最大化风险事件的有利后果,最小化风险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以最少成本,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评价以及风险规划和控制。

1.2施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施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见图14-1“施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框图”,施工风险管理职责见表14-1“施工风险管理职责表”。

图13-1-1 施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框图图14-1 施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框图表14-1 施工风险管理职责表1.3施工风险的构成与识别1.3.1施工风险的构成构成厦门海底隧道项目的主要施工风险:隧道安全风险、工程工期风险、工程质量风险、工程成本风险。

四大风险有着密切关系,项目风险源头在于隧道安全风险。

在隧道施工中,常见的施工安全风险有不良地质、地质灾害、有害气体和高温放射性、惯性事故等,结合本工程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风险见表14-2“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风险”。

表14-2 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风险1.3.2施工风险的识别隧道安全风险预测方法与评价,是指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风险估计和评价,将隧道施工中存在的物理危险因素、人为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及危险事故判定识别出来。

在隧道施工中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通常是根据施工的设计文件中提到的安全风险项目,以往的隧道施工中出现风险项目、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超前探测出的风险项目。

这些风险项目能涵盖隧道施工中各方面的风险。

结合本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等特点,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隧道施工经验,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经过分析,识别出本工程施工的主要风险为:地质风险、隧道涌水突泥风险、隧道坍塌风险、海域深风化槽及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陆域全强风化岩地段施工风险、工期风险。

(1)地质风险隧道是地下工程,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征。

本工程是国内第一座穿越海底的隧道工程,由于工程地质勘察手段的局限性,特别是海底勘测的技术难度与高代价,决定了勘测阶段的地质资料不足,准确性不高,所以遇到未预测到的不良地质的风险更大。

因此,施工时必须采用地质调查、地质补勘以及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等综合手段,对隧道工作面前方地层进一步探明。

由于存在未知地质,对施工造成了难以预料的风险,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2)隧道涌水突泥风险海底隧道施工中的最大威胁是施工中的涌水突泥,一旦出现此类事故,将对人员安全和工程造成极大的损失。

本标段隧道经过五通村民宅和厂房约500m,陆地地段约有620m处于全强风化地段,海域隧道地段穿越F1、F4风化深槽及二长岩脉侵入体,工程前期的各种地质勘探孔封堵不严,在施工中可能产生裂隙水的分散淋水或涌水,或可能诱发潜在的高压突水。

在风化深槽部位、断层破碎带内的松散充填物易产生变形或被高压地下水带走,形成涌泥、引发大量塌方,同时由于导水断层的贯通性强,可能连通多个含水层或与床面海水有力水联系,而与断层带两侧将存在明显的水压,这样导水断面极有可能汇合各处含水层以至地表水作为揭露的主径流带而将床面海水引入洞内;而阻水地层则可能在高水压和水压差的作用下被击穿致出现高压突水、突泥。

(3)隧道坍塌风险本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在施工期间由于以下原因可能出现隧道坍塌:隧道穿越全强风化地段,围岩自稳能力差,开挖后围岩失稳。

在风化深槽及断层破碎带地层中,地下水丰富,开挖后出现涌水突泥。

喷层大量开裂,喷混凝土质量、厚度未达到要求。

预注浆加固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薄层岩体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小褶曲、错动,岩层层状劈裂,层理、节理缝或裂隙变大、张开。

由于地下水的浸泡、软化等作用,加剧岩体的失稳而明塌。

洞内围岩变形异常,变形加速度加大。

(4)海域深风化槽及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根据地质资料,本段工程海域隧道穿越F1、F4两条断层破碎带,并有二长岩脉侵入体,每处长约70~120m,岩体主要为全~强风化花岗岩,此类全~强风化岩体强度低、自稳能力差,在极端地质条件下,存在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

(5)陆域全强风化岩地段施工风险本隧道穿越陆地约有886m处于全强风化地段,围岩自稳能力差,开挖扰动后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

(6)工期风险由于本隧道要穿越全~强风化岩、海底风化深槽等不良地质地段,同时由于地质风险的存在,势必会对施工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工期进度。

§2施工风险评估2.1风险评估矩阵风险评估矩阵见表14-3“灾害风险评估矩阵”。

表14-3 灾害风险评估矩阵灾害分类频率(1)可忽略的(2)较轻的(3)严重的(4)灾难性的(A)不可能(106->x)1A2A3A4A(B)难得地(103->x>106-)1B2B3B4B2.2施工风险评价针对本标段隧道在施工期各个环节可能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表14-3,综合评价出主要风险源的风险等级如表14-4“风险分析综合评价表”所示。

表14-4 风险分析综合评价表从上表可知:地质、隧道突涌水、地质勘探孔涌水、隧道坍塌、海域深风化槽及破碎带施工、陆域全强风化岩地段施工、工期等七种风险因素均较大,为三级风险。

§3施工风险对策本标段主要施工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见表14-5“本标段主要施工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

表14-5 本标段主要施工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3.1施工地质风险对策(1)洞内超前预报:采用TSP203超前探测系统、GPR(探地雷达)和超前地质水平钻孔等长短结合、物探和钻探结合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对隧道工作面前方围岩,尤其是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性质、位置和规模进行比较准确、全面、系统的探测和判断,确定不良地质体的空间位置、规模和性状,降低地质风险。

(2)服务隧道预报和验证:充分利用超前的服务隧道直接揭露和验证洞身地质,不断修整地质预报的手段和方法,为主隧道的开挖提供准确地质资料。

(3)主隧道施工接近不明地质构造带时,可利用服务隧道,设置侧向探孔,以准确探明各主隧道处不明地质构造带的位置和范围。

(4)配备专业地质工程师,以便对预报数据作出准确判释,提高预报的准确度。

(5)其他详见第二章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测量与监控量测。

3.2隧道涌水突泥风险对策见第二章重难点§6节隧道突涌水防治3.3隧道坍塌风险对策本标段隧道为三线大跨隧道,穿越地层复杂,地质条件较差,特别是在通过洞口浅埋全强风化岩地段和海底风化深槽地段时,由于隧道自稳条件差,水压力和涌水量大,如果施工措施不当,可能发生围岩过度松弛变形或泥沙涌出,可能导致隧道出现坍塌,给施工带来很大影响。

施工中拟采用如下对策:(1)在施工中加强超前预报,及时准确探明隧道围岩地质状况。

(2)对洞口全强风化岩地段和海底风化深槽地段等不良地质地段,采用超前大(小)管棚或小导管预注浆进行支护处理,以加固围岩。

(3)不良地质地段坚持“预注浆加固,导坑开挖,支护及时封闭,衬砌紧跟开挖”的施工原则,避免隧道坍塌的发生。

(4)预注浆施工完成后,及时对注浆效果进行分析,确保达到预加固岩体的目的。

(5)施工中加强对初期支护的监控量测,出现变形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6)尽早施作混凝土二次衬砌。

3.4海域风化深槽及破碎带施工风险对策(1)加强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各种地质预报手段探明风化深槽及断层破碎带的准确位置、规模及形状。

(2)采取超前帷幕预注浆加固地层,超前小管棚预注浆支护和加固拱部围岩,详细施工方法见第六章。

(3)主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服务隧道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缩短循环进尺,开挖以人工机械为主,需爆破开挖时,采用弱爆破,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4)开挖后及时施做初期支护,采用中空注浆锚杆、钢支撑及锚喷措施,加强围岩周边支护。

(5)其余措施同本章“隧道坍塌风险对策”。

3.5陆域全强风化岩地段施工风险对策(1)主洞隧道采用CD法和上下台阶法开挖,服务隧道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以人工机械为主,需爆破开挖时,采用弱爆破,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开挖后及时施做初期支护,采用中空注浆锚杆、格栅钢架支撑及锚喷措施,加强围岩周边支护。

(3)其余措施同本章“隧道坍塌风险对策”。

3.6工期风险对策(1)按照投标承诺组织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及专业化作业队伍,按照项目法组织实施本工程的施工。

施工准备迅速,施工过程标准,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提高施工进度,保持稳产高产。

(2)按承诺配备三臂凿岩台车、小松装载机等精良机械设备,满足机械化快速施工需要,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3)充分利用1#、2#和3#行车横洞,增开行车隧道工作面,提前对F1、F4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段进行处理,争取工期。

(4)根据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分别编制年、季、月、旬施工生产计划,实施并对照检查,找差距,找原因,完善管理。

牢牢抓住关键工序的管理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控制循环作业时间,减少工序搭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进度。

(5)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不良地质地段在开挖前提前做好应急预案,规避施工风险,并制定出相应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并经专家组审定,确保其科学、合理、可行。

避免延误施工时间。

(6)在预测有突水、涌泥、岩爆等不良地质地段,鉴于注浆钻孔及注浆的时间较长,为加快进度,配备经验丰富的人员及足够的、能力强的设备,加强工艺控制和施工管理。

(7)在雨季或台风季节施工时,采取措施,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将天气条件对工期的影响减小到最小。

(8)材料采购计划具有超前性,提前做好雨季、台风季节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材料供应计划,并经工程技术人员确认,防止材料采购的种类、型号出现错误或采购的时间不对,避免出现采购不及时或库存时间过长等现象,保证材料库存量应能满足施工的正常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