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断面测量技术浅述
摘要:结合广州地铁三号线[天~华]两个区间段隧道施工测量工作的实践,介绍如何用水准仪和全站仪,进行地铁盾构隧道断面测量。
关键词:盾构隧道;断面测量;高程放样;三维坐标;偏差
中图分类号: 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盾构法隧道断面测量不同于一般的矿山法隧道断面测量,它是在隧道全面贯通后才进行的,是盾构隧道施工测量的最后工作,用以检测已成型的隧道是否有侵入限界。
它已无法改变既有的形状,对隧道的开挖没有实际的控制作用。
但业主设和计单位要根据断面测量的成果,确定是否要对原设计的线路进行调整,以满足行车及其他设备安装的需要。
2 测量要求
盾构法隧道一般为圆形隧道,由多块预制管片拼装而成型,断面测量要求是:在指定的位置进行测量,每个断面测量10个点,如图形1。
顶部和底部测量其高程,计算两点间的高差,其他各点则是测量其到设计中线的横距(即水平距离)。
测量精度要求是里程误差<±50mm,点位高程误差<±10mm、横距误差<±10mm。
点位精度要求是比较高的。
盾构隧道断面测量要求是,曲线段4.5米,直线段9米测量一个断面。
每个断面测量10个点,这样的工作量是比较大。
因此要满足精度要求,又有较高的工作效率,选择适合的仪器和测量方法是比较重要的。
购买昂贵的隧道断面仪,仅能用于隧道断面测量,投资太大不合适。
为节省投资,在广州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华师站]盾构区间中,我们采用了水准仪配合全站仪,测量断面点三维坐标的方法进行断面测量,取得了很高的效率。
3 测量步骤
3.1待测断面高程放样
高程放样是指按断面测量的要求,在待测断面相应里程处的隧道管片,放样出具体的位置,一般是与轨面高相隔一定高度的位置,如上图1中左右两边上、中1、中2、下8个点。
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环片姿态测量的,因此每环的前端里程实际都已经知道,依据线路设计的轨面竖曲线要素,可求出各环对应里程处的轨面高程,则其他各点的高程也可以由相关尺寸求得。
此计算工作在室内提前完成。
外业操作时,将水准仪置于任意位置,以任一已知的水准点为后视,按一般高程放样的方法,在隧道两侧管片上,放样出待测断面里程对应的轨面高+450 mm(即左下和右下)的高程点位,并用红油漆标记。
其他各点,因位置比较高不好放置塔尺,不能直接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放样。
因此我们依据相关尺寸,制作了一个铝合金
卡尺,如图2。
将卡尺上距轨面450mm的横尺放置于已经标记好的右下或左下处,保持整个卡尺处于垂直状态(可在卡尺上安置水平尺),因卡尺上各横向尺是固定在竖尺上的,则其他各点位(中2、中1、上)即时可以知道,用油漆标记即可。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先将要测量的所有断面的左下、右下标记出来,同时测量出该断面处顶部和底部的高程,然后再用卡尺标记其他点位,这样操作速度比较快速。
3.2全站仪测量三维坐标
断面点横距测量采用全站仪测量三维坐标法,将仪器置于隧道内的任一个控制导线点上,按一般坐标测量的方法分别测量出各个断面的左下、左中2、左中1、左上和右下、右中2、右中1、右上的三维坐标。
只要通视良好,一次置站可以进行多个断面的测量,不需要每个断面都重新摆置仪器,效率明显提高。
3.3数据处理
测得断面各点的坐标后,用autocad作图法可求出各点到中线的横距l。
但相对整个隧道断面测量工作,测量点可能有几千个,显然作图法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为此要用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
如图3。
其中a、b是线路上的两个相隔一定距离(1m)的中线坐标,测量点o里程位于两点之间,测量点o到中线的横距l可用下式表示:
l=d×sinb(1)
点o的里程lo可用下式表示:
lo=la+d×cosb(2)
式中:d是测点o到中线点a的水平距离,c是直线ao和中线ab之间的夹角,la是a点的里程。
根据以上(1)式和(2)式,用可编程计算器或计算机vb程序编程计算,则计算工作变得非常简便快速。
在广州市地铁三号线[天~华盾构]区间断面测量工作中,采用本人编写的“断面测量计算程序”,只要将外业测量数据按一定的格式编辑好(记事本即可编辑),全部计算工作几秒钟即可完成。
4 结束语
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结合,用坐标测量法进行断面测量,一次置站可以进行大量的断面点测量,外业操作非常简单,照明及视线良好的情况下,三个人的工作组,一天可以测量100多个断面(约500米),内业计算仅需几秒钟。
对不同的隧道,测量位置要求可能不一样,但操作方法是一样的,只需将卡尺作相应的修改就能适用。
该方法操作简单,在本工程中全部采用了此方法,作业效率非常高,测量精度也能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为盾构隧道断面测量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永奇.工程测量学.修订版.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陆国胜.测量学.第3版.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3]周文波.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有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