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励志教育优秀导师教育案例 (2000字)

励志教育优秀导师教育案例 (2000字)

励志教育教育案例
------常青中学期宋朝坤
我校推行的励志教育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通过学校开展励志教育活动,使我对励志教育有了深刻认识。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

励志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有志向的植材学子;凭借各种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成为一个富有激情,树立远大理想,胸怀世界的植材学子。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确定了励志格言“只有创造,才有收获,只有拚搏,才能成功”。

育人是每位教师的首要职责。

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以及人格健全、奋发向上的有用之材。

现在以我所包保的小组为例,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励志教育的心得,和朋友们一同分享,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基础情况:
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点小聪明。

但无心向学,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下不爱说话,课堂上经常开小差,有时候昏昏沉沉,打瞌睡。

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着较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存在问题:
课上注意力不太集中,经常开小差,还与其他同学讲话(晚自习尤为严重),无法约束自己。

课下作业拖沓,不及时完成作业及抄作
业的现象严重。

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表扬鼓励,奏效的持续性短,教育后几天表现良好,几天后又回到了起点。

对学习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不太理想。

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我认为引起学生教育困难的原因有:
①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一开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特别是母亲,对其学习还比较重视,但耐心程度不够,看到孩子作业出错、学习不理想,就经常发火,大声训斥。

其父亲比较严厉,孩子出现问题会有打骂现象。

加上孩子比较任性,有反叛心理,听到训斥就使性子,觉得烦躁,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作业出现拖沓现象。

②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缺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③环境因素。

孩子比较任性,在家中不如意就耍脾气,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

其父母认为孩子吃软不吃硬,便对孩子比较放纵和偏袒,使孩子小时候形成蛮横、任性的性格。

后来觉得孩子坏习惯养成后再实施强硬政策已不奏效,反而促使该学生的反叛心理。

久而久之,父母对孩子的固执、任性也无计可施。

采取的措施:
(1)首先,真情投入,让他感受别样的爱。

平时,我经常留心他。

利用空闲时间找他谈话。

现在你应该好好学习,不能让辛劳的父母操心。

平时作业上有什么不明白的或是做错的,我都会帮他讲解,直到他懂为止。

利用自己的真情,让他感受
到老师的关心。

用情感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

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

(2)其次,找到他的闪光点,不断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该学生体育成绩比较优秀,并且对篮球很热爱。

利用这点,积极鼓励他培养良好兴趣爱好,把喜欢跟外校学生闲逛的坏习惯纠正过来。

同时,鼓励他协助体育委员带领大课间跑操,提升他的荣誉感,通过奖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

(3)与父母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

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经常与父母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情况,指导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导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转化工作。

教育启示: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多启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孩子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一味地训斥、指责;孩子在高中阶段,要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表扬、鼓励是使孩子健康、全面成长的法宝,我们在表扬、鼓励孩子方面决不能吝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对家长的指导、帮助,特别是针对那些自身素质不高的家长。

表扬和鼓励不但对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家长依然关系重大。

针对很多家长偏面追求分数、只注重孩子眼前发展的现象,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走出误区,着眼于孩子未来、终身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个人感悟:
用爱心感化学生是导师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觉得要改变问题学生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善待他们,关注他们。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位置上为他们设想,引导他们“回归”常态。

真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对自己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