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技术复习提要

摄影技术复习提要

摄影技术复习提要《摄影技术》是一门公共选修课。

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笔试)和实践(摄影作业)两部分。

为方便同学们理论部分的复习,掌握摄影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将各章的重点内容予以说明。

一、照相机1.光圈:光圈又称相对口径,它是由若干金属薄片组成可调节大小的进光孔,位于镜头内。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表示。

光圈系数简称f系数,f=镜头焦距÷光孔直径。

流行的f系数标记有:f1,1.4,2,2.8,4,5.6,8,11,16,22,32,45,64.对同一焦距的镜头,系数的数字越小,表示光孔越大;数字越大,表示光孔越小。

相邻两个光圈系数的进光照度相差2倍。

任意两档光圈进光照度的倍率可用“2n”进行计算。

光圈的作用:(1)光圈的基本作用是调节进光照度。

(2)光圈的重要作用是调节景深效果。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3)光圈易被忽略的作用是影响成像质量。

任何一只相机镜头,都有某一档光圈的成像质量是最好的,即受各种像差影响最小的。

这档光圈俗称“最佳光圈”。

一般说来,最佳光圈位于f8左右。

大于最佳光圈时,球差、彗差渐趋增大;小于最佳光圈时,绕射渐趋增大。

2.相机上的快门速度标记常见的有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这些数字均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秒。

快门的作用:(1)基本作用是控制进光时间。

(2)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影响成像清晰度。

快门有镜间快门和帘幕快门,也可分为电子快门、机械快门和程序快门三类。

3.相机聚焦装置的作用就是使景物在焦平面上清晰的结像。

相机的聚焦有手动聚焦和自动聚焦两大类。

4.相机的曝光涉及的四个变量是:感光度、光线强弱、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

5.曝光模式:光圈优先式、快门优先式、程序式、自动式和景深优先式。

(1)光圈优先式:这种曝光模式需要拍摄者手动调定所需要的光圈,曝光时,相机自动调节快门速度。

这一模式使拍摄者具有选择光圈的主动权,因而在需要充分考虑景深效果的拍摄中较为见长。

使用光圈先决式自动曝光时,要注意观察相机自动控制所显示的快门速度,尤其是在室内或室外弱光下拍摄时,以防快门速度过慢而导致影像模糊。

(2)快门优先式:这种曝光模式需要拍摄者手动调节所需要的快门速度,相机在曝光时自动调节相应的光圈。

这一模式使拍摄者具有选择快门速度的主动性,因而在需要充分考虑快门速度效果的拍摄中较为见长。

(3)程序式:光圈和快门速度均由相机自动调节的自动曝光模式称为程序式(但有的参数可以手动调节)。

程序式自动曝光又分为单一程序、多重程序和自定程序三种不同的类型。

6.使用相机需要注意的五点是:(1)注意装片与卸片方法。

(2)注意持稳相机。

(3)注意电池性能与光学系统清洁。

(4)注意使用遮光罩。

(5)注意维护相机。

7.维护相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谨防相机碰撞和剧烈震动。

(2)清洁镜头应使用专用的“擦镜纸”、“镜头刷”和“吹气球”等,忌用手帕、衣角和用嘴吹。

(3)每次使用完毕后,应使快门处于释放松弛状态,把光圈开至最大或最小,调焦于“∞”处,关闭相机电源开关。

(4)较长时间的保存应取出相机电池,并谨防相机受潮、受压,宜置于密封容器中。

8.照相机分类:(1)按照取景方式分为单反相机、旁轴取景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等;(2)按照影像记录方式分为光学相机、数码相机。

二、镜头1.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

现代相机镜头都采用多片凸、凹透镜组成,利用各种透镜的性能互相抵消、减弱像差,提高结像质量。

2.镜头的镀膜:现代相机大部分都经过镀膜处理,我们看到的镜头表面呈蓝紫色、微红色、暗绿色等现象,就是镀膜的结果。

镜头镀膜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透光能力,提高影像质量。

3.焦距和口径是镜头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

选择和使用镜头都应注意到该镜头的焦距和口径。

4.镜头焦距与成像效果的关系是:(1)焦距与视角成反比。

焦距长,视角小;焦距短,视角大。

(2)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5.镜头的有效口径:“有效口径”是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

“口径”通常采用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表示。

若镜头的有效口径为F2,焦距为50 mm,则最大光孔直径是25 mm。

6.大口径镜头的主要优点:(1)便于在暗弱光线下手持相机用现场光拍摄。

(2)便于摄取小景深、虚实结合的效果。

(3)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7.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是指焦距长度接近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

画幅为24×36mm的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约为50mm。

画幅为60×60mm的120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约为75mm。

8.广角与超广角镜头:广角与超广角镜头是指焦距短于、视角大于标准镜头的镜头。

对135相机来说,焦距在30mm左右、视角在70°左右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在22mm左右、视角在90°左右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与超广角镜头成像的主要特征与用途:(1)景深大,有利于把纵深度大的被摄体都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

(2)视角大,有利于近距离摄取较广阔的景物范围,在室内拍摄中尤为见长。

(3)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收缩比例强烈,带来画面透视感较强。

(4)影像畸变像差较大,尤其在画面边缘部分。

近距离拍摄时应注意影像变形失真的问题。

9.远摄与超远摄镜头:远摄与超远摄镜头是指焦距长于、视角小于标准镜头的镜头。

对于135相机,焦距在200mm左右、视角在12°左右的称为“远摄镜头”;焦距在300mm 以上、视角在8°以下的称为“超远摄镜头”。

远摄与超远摄镜头成像的主要特征与用途:(1)景深小,有利于摄取虚实结合的影像。

(2)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且不易干扰被摄对象。

(3)能使纵深景物的近大远小的比例缩小,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紧凑,压缩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

(4)影像畸变像差小,这在人像摄影中尤为见长。

10.变焦镜头的优缺点:变焦镜头最大的优点是,一只变焦镜头能代替若干只定焦镜头的作用,因而携带方便,既不必在摄影中频繁更换镜头,也不必为摄取同一对象不同景别的画面而前后跑动。

变焦镜头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口径通常较小,常会因此而给拍摄带来麻烦,如想用高速快门速度时、想用大光圈时等,往往不能满足需要。

使用变焦镜头后的取景屏也不如定焦镜头明亮,还常常会使裂像聚焦指示失灵。

此外,在质量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

三、曝光与测光1.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像的密度、影像的清晰度与影像的色彩三方面。

(1)对负片来说,曝光过度,密度就大,俗称“底片厚”;曝光不足,密度就小,俗称“底片薄”。

彩色反转片的情况与负片正好相反。

(2)影像的清晰度除了与聚焦准确与否有关而外,还与曝光量、光圈和快门速度有关。

曝光量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被摄景物中纵深的清晰度。

光圈大时,纵深景物被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范围就小;光圈小时,纵深景物被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范围就大。

快门速度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主要是指手持相机拍摄时,防止相机抖动带来的影像全面虚糊。

(3)在彩色摄影中,准确的色彩再现需要以准确的曝光为前提,曝光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影像的偏色。

2.影响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光线的强弱、胶卷的片速、显影的条件、互易律失效和器材的准确性。

3.互易律和互易律失效:光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反比互易而曝光量保持不变称为互易律。

当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时,相同的曝光量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并不产生相同的曝光效果,称为互易律失效。

4.由于黑白片和彩色负片在曝光过度方面有较大的曝光宽容度,因此,估计彩色负片的曝光量时应注意“宁多勿少”。

而彩色反转片在曝光不足方面有较大的宽容度,因此,估计彩色反转片的曝光量时应注意“宁少勿多”。

5.梯级曝光法:即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若干不同的曝光量拍摄。

通常先按估计的曝光量拍一张,然后再分别增加和减少曝光量拍摄。

6.现代相机大多数带有测光系统,又称“内装式测光表”。

相机的测光系统几乎都属于反射式测光,反射式测光就是测量被摄对象的反射光亮度。

7.平均测光:是测定被摄体的综合亮度,即把较大测光范围内的各种景物亮度综合,取其平均亮度值,以此作为推荐曝光值或进行自动曝光的依据。

8.重点测光:它的测光读数是以取景画面“一定面积”的被摄体亮度为主,其余部分景物的亮度为辅。

这种“一定面积”多数位于画面中央,也有的位于画面中央偏下。

偏重中央测光的准确性通常大于平均测光。

9. 部分测光和点测光:部分测光和点测光都是仅仅测量画面中央“很小部分”的景物亮度,以此作为测光读数和自动曝光的依据。

“很小部分”占画面10%左右的称为“部分测光”;“很小部分”占画面3%左右的称为“点测光”。

四、景深、焦深和超焦距1.景深: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称为景深。

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1)光圈与景深成反比。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2)摄距与景深成正比。

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

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

3.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得最小景深的效果。

采用“最小光圈+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得最大景深效果。

4.焦深:指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

5.影响焦深的因素和规律:(1)光圈与焦深成正比。

光圈小,焦深大;光圈大,焦深小。

(2)摄距与焦深成反比。

摄距近,焦深大;摄距远,焦深小。

(3)镜头焦距与焦深成正比。

镜头焦距长,焦深大,镜头焦距短,焦深小。

6.超焦距:指镜头聚焦到无穷远时,从镜头至景深近界限的距离。

超焦距值会随光圈、镜头焦距和模糊圈变化而变化。

光圈越小,超焦距值越小;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值越大;要求的模糊圈越小,超焦距值越大。

五、闪光摄影1.电子闪光灯的发光特性:发光强度大,发光持续时间极短,发光色温与日光相同,发光性质为冷光。

2.红眼现象:就是被摄者的眼睛在彩色照片上产生红色眼珠的现象。

这是由于被摄者视网膜后的血管对闪光的反射所至。

采用预闪闪光法就可以避免红眼现象。

其原理是:在快门开启前的瞬间,闪光灯先发出光量相对小些的闪光,使被摄者的瞳孔缩小,随即正式闪光曝光,由于被摄者瞳孔已经缩小,故不会产生红眼现象。

3.闪光摄影中的同步与不同步:指闪光灯正好在快门完全开启的瞬间闪亮,使整幅画面均感受到闪光。

由于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极短,如果不是在快门完全开启时触发闪光,则会使整幅画面感受的闪光量不足,或使部分画面受到闪光、部分画面没有受到闪光,甚至使整幅画面都没有感受闪光,这些现象都称为不同步。

对于性能正常的相机和闪光灯来说,要取得同步效果与使用的快门速度直接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