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教于乐快乐教学

寓教于乐快乐教学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寓教于乐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既教给孩子知识,同时让他们感到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是我们教师的努力目标。

什么是快乐教学法呢?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就不能像其他学科那么生动有趣,教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演绎得一样的精彩,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呢?我就十几年的教学感受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言幽默,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我班数学科代表非常积极地抱着本子冲进教室,与我撞了个满怀,把我的水杯撞在了地上。

他当时吓傻眼了,满脸通红,全班同学也怔怔地望着他。

他怕受到我严厉训斥。

我对孩子幽默地说道:“我的这个水杯太不小心了,太不争气了,居然敢欺侮小同学了。

”孩子本来惭愧地等待我如何发脾气。

忽听到此话,他先是一怔,接着脸带微笑,学生也都会心地笑了。

这样消除了尴尬,和谐了气氛,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孩子们也就不惧怕老师,从而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交流,课堂也就有了生机。

二、夸张的动作,合理运用夸张的体态语言,课堂会吸引学生专注地观察,让复杂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

我在教学“一根绳子被剪了4次,每段长2米,这根绳子一共长多少米”一题时,我就请2位同学牵着一根毛线,我就拿起剪刀剪呀剪,我剪的动作比较夸张,学生笑眯眯的看着,而且我要求他们要仔细观察。

然后让学生比较剪的次数和绳子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启示,踊跃发言,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三、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孩子们快乐参与。

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中,教学“一辆公共汽车上游9位乘客,到体育馆站下去5人后又上来3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一题时,我扮演了司机,9位学生扮演乘客。

我抱着方向盘“嘟嘟…….”车子向前开,到体育馆站下去了5人后又上来了3人,问学生现在有多少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脑子里一定在想此题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也就理解了下去了几人就要减去几人,上来了几人就要加上几人。

解决办法也就自然生成了。

学生参与表演的意识特别强烈,在表演中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获取了无穷乐趣。

四、让课堂给孩子们一些神秘感,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听了教研课,何老师在上二年级上期的《统计》时,首先让孩子们猜小猴喜欢吃什么?再让他们看CAI1,接着
让孩子们继续猜小猴子喜欢吃的饼干的各个形状的个数。

同学们都想试试,何老师就增加了课堂的神秘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何老师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自参与数据的统计,制统计表,会统计图。

在绘制统计图时,遇到困难,统计图中的格子不够怎么办?孩子们积极想办法,有的画两列,有的添格子,有的用一个代表2个单位的办法画统计图。

何老师给足时间让孩子们的思维尽情地去碰撞。

然后通过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请孩子们去发现,去评价不同的作品的优缺点。

从而优化出当数目比较大时,一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的画统计图的好办法。

这样老师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课堂教学,让课堂不断地生成精彩。

让孩子们想学乐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当然,快乐教学法还有很多,比如简笔画、故事、游戏,在此不赘述。

总之,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