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质力量雄厚。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9月,粟裕等指挥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揭 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⑴辽沈战役。1948年 9月12日至11月2日,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 北野战军向锦州、长 春、沈阳地区的国民 党军发起的一次规模 巨大的战役。作战方 针的根本点是: 把敌军封闭在东北, 各个歼灭。其关键点是,首先包围并攻克锦州。
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 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 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 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
重庆谈判具有重要意义:
⑴通过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这是我党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它在客观 上促进了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开展;
于是,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 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
中共的基本态度:
应当因势利导,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努力
⑴和平是战后广大人民的愿望,中国共产党应代表人 民利益,尽力争取和平。
⑵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藉以教 育人民。
⑶推迟内战爆发时间,有利于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
此外,在农村、城市工作等方面,也采取了一 系列正确政策。
二、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
2.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947年3月至1947年6月 ,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陕 北两个解放区。 “哑铃战术”。 在陕北,胡宗南出动25万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3月19 日,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彭德怀、习仲勋率领西 北野战军相继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 。 后又在沙家店战役中歼敌6千余人 。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1.调整战略方针,进军东北。 1945年9月,中共中央 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成立以 彭真为书记的东北中央局。在东北建立人民政权。
2.加强军队建设,开展练兵运动。野战兵团、地方部 队、民兵,构成了三支兵力协同作战的人民战争形式。 练兵运动:军事训练、政治教育 3.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 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 四指示”),决定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6年各解 放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生产运动。
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 机动歼敌。 “两翼牵制”: ⑴以西北野战军主动出击,将进攻陕
北之敌向北拖向沙漠边缘; ⑵以华东野战军内线兵
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 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 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 序幕。 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 。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蒋介石对于打内战还有所顾 忌。因为: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已经发展壮大, 对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内战也有了准备。
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美、苏、英三国也不赞成中国 内战。
⑶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不充分,大批军队尚未运到 内战前线。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党的方针 1.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接着 又向各解放区展开 大规模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 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
⑴从军事实力看, 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都占有很大优势。
⑵从经济力量看,国民党也占据优势。
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
1946年底,抗暴运动 ,成为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高潮 的新起点。
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 反迫害”运动。5月20日,在南 京、天津相继发生了国民党军 警镇压学生的 “五·二0”血案。
对于这次学生运动,新华社曾 在一篇评论中指出,它有两个 显著特点:第一是“广泛”; 第二是“勇敢”。
独立成为时代潮流。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但美国 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苏联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对中国 革命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力图 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 主主义中国。
⑵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企图独吞抗战胜利的果 实,在全国重建其一党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
战略上最敏感的地区。 ⑶大别山区是老根据地,
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便于 我军立足生根,克服困难, 建立新的解放区。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
“三军配合”:⑴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
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⑵
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外线兵团为东路,
挺进苏鲁豫皖地区;⑶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
战略决战。 ⑶从当时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也为我军战
略决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战略决战的方向
党中央为何确定东北战场作为战略决战的方向?
⑴东北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⑵东北战场是全国战局
发展的关键。 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
军最为利,也具备了首 先决战的条件:①我军 兵力占优势,达100万 以上,敌军才55万 ; ②敌军孤立分散,补给 困难;③东北解放区连 成一片,土改完成,后 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
沫若等在重庆成立各界反内战联合会。12月1日,国民 党镇压昆明学生,制造 “一二·一”惨案。重庆、上 海等地陆续爆发声援昆明学生的活动,形成以学生为 主体的大规模的反内战民主运动。 ⑶美国政府部分地调整了对华政策。马歇尔来华调停 国共争端。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 正式签订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同日,国共双 方下达停战令。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 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的口号。
2.党的十二月会议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 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 即十二月会议。会议讨论和 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 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 其主要内容是:(P141-142)
⑴政治方面,阐明了党最基本的政治纲领。 ⑵军事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⑶经济方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
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9年9月)
教学目的和要求 : ⑴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进行
的努力; ⑵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战略部署及历
史地位 ; ⑶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
用; ⑷了解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
在山东,国民党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为总指挥,调集 45万人发动进攻。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 指挥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74师3.2万 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党的十二月会议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中原大别山区。因为: ⑴中原是敌人的薄弱环节,守备空虚,便于突破。 ⑵中原位于南京与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军
⑴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的土地制度。
⑵乡村中的一切土地按全部 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土 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
抽肥补瘦。
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⑴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阶 级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
⑵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解放区的 农业生产。
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整个国统 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时间: 1948年9月—1949年1月。战略决战阶段。
1.战略决战的时机 ⑴从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看,解放军有进行胜利决
战的可能性。 ⑵从全国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看,也必须同国民党进行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 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 民族工商业。 ⑷土改方面,重申了党的土改方针 。
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从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五四指示”颁布前。沿

这次战役的胜利,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
上也占了优势。
⑵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 中原野战军,陈毅、 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 军,在以徐州为中心, 在东起海州、西至商 丘、北起临城、南达 淮河的广阔地区,发 起规模巨大的战役。 此役总的作战方针是: 力求将华东战场的敌
和深远影响 ; ⑸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
义。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党的方针 1、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 国际形势的变化表现在: ⑴资本主义营垒大大削弱。 ⑵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⑶形成了美国称霸世界和美苏对峙的新格局。 总之,战后国际局势的主流是趋向缓和,和平、民主、
袭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 ⑵从“五四指示”颁布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颁布前。 ⑶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到新中国成
立。
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委在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制定了 《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 公布执行。其主要内容是:
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8月29日,重庆谈判开始。具体谈判是由周恩来、王若 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