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复习资料-13材化新能源材料(华东理工出版社)第一部分前言、概述和锂离子电池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特别是化石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材料是指支撑新能源发展,具有能量储存和转换功能的功能材料或结构的功能一体化材料。
能源按其形成方式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包括以下三大类:1)来自地球以外天体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海洋和陆地内储存的燃料、地球的热能等;3)地球与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能源按照其循环方式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氢能、化学能源);按照使用性质可分为含能体能能源(煤炭、石油等)和过程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按环境保护要求可分为清洁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潮汐能等)和非清洁能源;按现阶段的成熟程度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主要的八种新能源:太阳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化学能源、风能、地热能、海洋能。
对应的八种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氢能利用技术;核电技术;化学电能技术;生物质能应用技术;风能,海洋能与地热能应用技术;潮流能利用技术;地热能技术。
新能源材料作用:1)新材料把原来习用已久的能源变成新能源;2)新材料可提高储能和能量转化效果;3)新材料决定了新能源的性能和安全性能;4)材料的组成、结构、制作和加工工艺决定着新能源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新能源材料的任务和面临的课题:1)研究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从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2)资源的合理应用;3)安全与环境保护;4)材料规模生产的制作与加工工艺;(要求大量生产,大成品率,高劳动生产率,材料及部件的质量参数异质、可靠性、环保及劳动保护,低成本。
)5)延长材料使用寿命;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参量:1) 电压 开路电压:ψ正-ψ负 锂电池为3.6~4.OV ,铅酸蓄电池为12V 。
工作电压:负载后的放电电压。
E 理论>E 开路>E 工作锂具有较低的电极电位-3.045V 。
2) 放电容量 电池放电时释放出来的电荷量,单位为A ·h 。
且有1A ·h=3600C 。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为2550mA ·h 。
欧姆内阻——符合欧姆定律 3) 内阻电化学极化:由于氧化还原速率小于电子迁移速率而引起的极化;浓差极化:由于离子扩散速率小于电子迁移速率而引起的极化;4)电化容量单位质量或体积所能释放出的电量,单位为mA·h/L或mA·h/Kg.(涉及相关的公式:Q=znF=It 或者Q/m=zF/M)5)循环寿命电池在完全充放电循环进行,直到容量降低为初始的75%的次数即为循环寿命。
6)放电平台 Li电池完全充电后,放电至3.6V时容量为C1,放电至3.0V时为C,那么C1/C称为放电平台。
(关系到手机通话时声音清晰度),改平台越宽越好!7)自放电电池完全充电后,放置一个月,用1C放电至3.0V,容量记为C2,初始记为C,那么(1-C2)/C则为电池一个月的自放电,行标应小于12%8)放电速率表示放电快慢的一种量度,例如1C放电,即为所用的容量1h放电完毕;5h放电完毕,则称C/5放电。
≧1C为大电流充放电;≦0.1C时为小电流充放电。
9)记忆效应放电时,会形成次级放电平台,电池会把该平台作为下次放电点(针对镍镉电池)消除记忆效应的方法:采用小电流深度放电;采用大电流充放电几次。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锂离子电池由正电极、负电极、电解质、隔膜和外部控制电路组成。
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嵌,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嵌入到负极晶格中,同时得到由外电路从正极流入的电子。
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中脱嵌,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又嵌入到到正极中,正好与充电过程相反。
正负极材料一般均为嵌入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着可供锂离子占据的空位。
例如,LiCoO2和石墨为具有二维通道的层状结构的典型嵌入化合物,以这两种正负极活性材料组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时反应式为:正极:LiCoO2 Li1-xCoO2+xLi++xe-负极:C+xLi+ + xe- LixC电池总反应:LiCoO2+ C Li1-xCoO2+ LixC锂离子电池特点:1)工作电压高,达到3.6V,相当于3节Ni-CdH电池;或Ni-Mx2)能量密度高,锂离子电池质量比能量是镍镉电池的四倍,镍氢电池的两倍;3)能量转换效率高,锂离子电池能量转换率达到96%,镍镉电池为55%~75%,镍氢电池为55%~65%;4)自放电率小,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率小于2%/月;5)循环寿命长;6)具有高倍率充放电性;7)无任何记忆效应,可以随时充放电;8)不含重金属及有毒物质,无环境污染,是真正的绿色电源;用嵌入化合物的优点:锂为最轻的金属;具有最负的标准电极电位;用嵌入化合物的缺点:会形成钝化膜;容易长支枝晶,造成电路短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具有的性能:1)嵌锂后,要求氧化还原电位尽可能接近锂的电位,从而使电池有较高的输出电压;2)在基体中大量的锂能够发生脱嵌和嵌入的过程以得到高容量密度,即使可逆的x值尽量大;(当量重量轻,即重量比能量大)3)脱嵌和嵌入过程可逆性要好,确保良好的循环性能;4)氧化还原电位随x的变化应该尽可能小,保证充放电的稳定5)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使得欧姆内阻较小;6)主体材料机械性能好,具有良好的表面结构,能够与液体电解质形成良好的SEI膜;7)跟电解液化学相容,且热力学稳定,即要求形成SEI膜后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反应;8)锂离子在主体材料中要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使得极化内阻小;9)从实用角度来说,主体材料要求便宜,对环境无污染;石墨与石墨层间化合物做负极材料的优点:1)层状结构,利于锂的嵌入与脱嵌;2)嵌锂后,氧化还原电位与Li的氧化还原电位基本相同;3)其化学稳定性高;同时还有:4)嵌锂容量高;5)嵌锂电位低且平坦6)容量收溶剂影响程度大,与有机溶剂相容差。
对于石墨类负极材料而言,其充放电机理就是形,其理论容成石墨层间化合物,最多可达到LiC6量为372mA·h/g。
SEI层(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优点在于,其保持只有Li进入石墨层间。
缺点:石墨片面容易发生剥离,循环性能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改性。
锂离子电池中用到三种与C有关的负极材料:1)石墨及石墨化碳:天然及人工石墨、碳纤维、介稳相碳小球(MCMB);改性石墨主要用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中;2)非石墨化碳(软碳类):软碳(部分石墨)、焦炭软碳目前还没有得到应用;3)硬碳(无序化碳材料):PFA-C(聚糠醇树脂碳)、热解PAS、PPS线形石墨共混物(LGH)硬碳类主要用在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中。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要求:1)金属离子Mn+在嵌入化合物Lix MyXz中应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对,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较高;2)在嵌入化合物Lix MyXz中大量的锂能够发生可逆嵌入和脱嵌,即使可逆X较大;3)在嵌入和脱嵌的过程,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应可逆并且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变化,这样确保有良好的循环性能;4)氧化还原电位随x的变化应该尽可能少,这样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现显著变化,可保持平稳的充放电;5)嵌入化合物要有较好的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这样可以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充放电;6)嵌入化合物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形成SEI膜后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反应;7)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要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8)从实用角度而言,主体材料应该便宜,对环境无污染;锂离子电池两级材料要求共同具备的条件:(这五点比较重要!)1)有层状或隧道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稳定,在充放电电压内稳定2)较可能多的Li+的嵌入和脱出;3)L i+脱嵌时,要有较小的自由能变化,决定有平稳的放电平台;4)L i+要有较大扩散系数,使得电池较快、较好充放电;5)分子量小,提高能量密度,摩尔体积小,提高体积能量密度;锂离子正极材料关注焦点为: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1)材料种类;高温固相法,>700℃2)制备、处理;低温合成法3)材料结构特征;溶胶-凝胶法4)材料的电化学特性;沉淀法5)充放电循环时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LiCoO2正极材料:(贵)二维层状结构,六方晶系,锂离子和钴离子交替占据层间的八面体空隙;LiCoO2为半导体,室温下电导率为10-3S/cm,电子电导占主导作用,锂在LiCoO2中的室温扩散系数为10-7~10-9cm/s,理论比容量为274mA·h/g;主要制备方法为固相反应法(制备困难);反应式为:LiCoO2=Li1-xCoO2+xLi++xe-;脱出态的Li1-x CoO2有较高的氧化性,会导致电解液分解和集流体腐蚀,以及电极材料结构的不可逆相变,为了保持材料的良好循环性能,要使得Li1-x CoO2中X值为0≤X≤0.5;主要存在问题是充电条件下安全性低、循环性差,目前主要靠掺杂和表面修饰来解决;LiNiO2正极材料:(便宜)LiNiO2具有和LiCoO2相同的层状结构,但局部的NiO6是扭曲的;Li+在Li0.95NiO2的化学扩散系数达到了2×10-11m 2/s (x 值较大),可逆容量为150~200mA ·h/g;困难处:制备电化学性能良好且具有化学计量结构的LiNiO 2条件苛刻,而且在充电时Ni 容易进入Li 层,阻碍了锂离子的扩散,并且随着Li 缺陷的增加,电极电阻升高,使材料的可逆比容量降低,循环性变差。
在过充电时容易发生分解,释放出氧气和大量的热,存在安全性问题。
(通过掺杂Mg 、Ti 、Co 改性)LiMnO 2正极材料:(了解)层状的LiMnO 2会在循环过程向稳定尖晶石结构转变,引起循环性能恶化,故研究较少;LiMn 2O 4正极材料:(最便宜) LiMn 2O 4为尖晶石结构。
锂占据1/8四面体,空的四面体和八面体通过共面与共边相互连接,形成锂离子扩散的三维通道。
锂离子在尖晶石中的化学扩散系数在10-14~10-12m 2/s 。
LiMn 2O 4理论容量为148 mA ·h/g ,实际容量约为120 mA ·h/g;锂离子从尖晶石LiMn 2O 4中脱出分为两步进行,锂离子脱出一半发生相变,形成Li 0.5Mn 2O 4对应于低压放电平台;进一步脱出,在0<x <0.1时,形成了γ-MnO2和Li 0.5Mn 2O 4两相共存,对于充放电曲线的高电压平台。
锂离子完全脱出时,晶胞体积变化只有6%,因此该材料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
3V 时的脱嵌和嵌入,存在着立方体LiMn 2O 2和四面体Li 2Mn 2O 4的相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