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法人的面纱”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内容提要」在我国,现代法人制度确立的时间虽不长,但滥用公司人格的现象却呈蔓延之势。
一些人利用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独立人格,借助公司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从而使公司之债权人蒙受重大财产损失的现象屡屡发生。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论述了意在解决因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所产生的公司问题的“揭开法人面纱”制度,以及对我国在审判实践中尽快推行这一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独立人格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司法人制度,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承担有限责任(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公司法第三条)显然是我国公司法人制度的核心。
[1]按照传统民法理论,无财产即无人格,财产是一切人格的基础。
法人的独立人格亦是以其拥有的独立于法人成员、法人创始人的财产为基础,对其自身债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公司法第四条第二款、第五条)。
[2]申言之,法人只在自己能独立支配的财产范围内承担民事责任。
这对法人成员来说是一种利益,而对法人的债权人来说,却是一种不利益。
法人财产的多寡与其债权人债权的安全性成正比。
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意味着法人的出资人的财产不能成为法人的责任财产而且出资人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法人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在现实中出现了一些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利用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的消极现象。
这些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在危及交易安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暴露了以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为核心的法人制度的固有缺陷。
当前,已有债权人在诉讼中要求对公司采用公司人格否认判令股东承担责任,因此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可操作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可谓迫在眉睫。
一“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由来及含义“揭开法人面纱”制度(liftingtheveilofthecorporation)这是英美法系的称谓,在大陆法系国家则称之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disregardofcorporationpersonality)。
该制度发轫于上世纪初,由美国率先提出,是指为阻却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给公司及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即由公司股东对公司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或制度。
[3]对滥用公司人格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致公司债权人受损害的,法院应不考虑公司的独立人格,而责令不正当行为人(包括公司股东)向债权人直接承担责任(由公司的无限责任转变为股东的无限责任)如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17条规定,利用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致使公司受到损害的任何人,包括股东在内,都要对公司、公司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这种制度的特点在于:⑴它的适用不是基于公司股东的侵权行为,而是根据公司人格被人为的滥用并导致债权人利益的损害,从而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允许债权人向公司的股东直接追索责任。
[4]⑵它是公司法一般原则的例外,主要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案件中适用,而不能普遍适用。
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作为公司法的一般原则,就像遮盖于公司之上的一层“面纱”将公司与股东分开,使股东免受公司债权人的追索。
但是,当因某些股东滥用法人人格而致公司之债权人的利益受损时,若仍然适用公司法的一般原则,则会造成对公司债权人的不公。
而适用“揭开法人面纱”制度,否认滥用公司人格股东的有限责任,令其“走上前台”直接追究其对法人债务的无限责任,则会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
正如美国法官桑伯恩所说:“公司在无充分反对理由的情形下,应被视为法人具有独立人格;但是如果公司的独立人格被用以破坏公共利益,使不法行为正当化,袒护欺诈或犯罪,法律即应将公司视为多数人之组合而已。
”[5]“揭开法人面纱”制度是对法人制度的必要补充,是对有限责任原则的修正而并非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动摇和否定。
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实上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的法人的揭示暴露出隐藏于其后的法人人格滥用者,以突破股东有限责任的局限,使滥用者的责任由有限责任转化为无限责任,重新配置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责任从而使公司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原则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公平、正义之理念在公司制度中的弘扬和体现。
“揭开法人面纱”制度在私法上的作用在于,在构成该制度之适用要件的情况下,法人的行为被视为操纵公司的股东的行为,法人的债权人可越过公司直接要求股东承担责任。
以实现有限责任与保护法人债权人利益的平衡,使利用法人规避法律,规避合同或侵权债务,逃避强制执行等滥用法人独立人格的行为落空。
该制度是在承认法人具备独立人格之前提下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因股东滥用法人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这一法律关系)对法人人格暂时的否定,而不是从根本上、全面地否认其法人人格。
该制度只适用于个案中公司法人人格不合目的性而需要否认其法人人格的场合,其效力不涉及公司的其他法律关系,并且不影响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继续存在。
[6]法人人格否认的效力是及于特定原因,而非普遍适用。
因滥用法人人格,以法人作为损害他人利益工具的行为是违背法人制度设立的初衷,亦违背了民事法律规范诚实信用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7]其次,应作说明的是“揭开法人面纱”制度是股东在为其自身利益而滥用法人人格,并将法人独立人格作为其逃避法律责任和合同义务的保护伞,在该保护伞的遮掩下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从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如果法人人格根本不存在,股东就不可能披着法人的面纱,将法人人格作为其牟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
所以,法人人格的存在不仅是股东滥用法人人格的潜在因素,而且也是适用“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必要条件。
二“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在美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一般适用五种情形:①欺诈;②不遵守公司的形式;③资本不足;④资产混合;⑤控制,[8]结合国外做法以及司法实务,笔者对我国适用“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情形分析如下:㈠股东滥用对法人的控制权,损害了法人的独立,使法人空壳化、法人资产不足、股东强迫法人实施有损法人利益的行为;㈡股东的控制权滥用行为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
[9]具体阐述如下:1.滥用法人人格使公司法人空壳化。
具体表现为:1)在原公司债台高筑时,抽逃资金,转移财产,另起炉灶,另行设立一个新公司,使原公司空壳化;2)两个公司,两块牌子,而实际上只有一套人马操纵,即所谓的“人格混同”。
表面上为两个公司,实则一个公司,尤以母子公司为最;对此,可以引入美国法院在审理深石石油公司一案时创立的“深石原则”即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存在令子公司资产不足、无视子公司独立人格而违反公司法的规定、资产混同等不公正行为,在子公司破产或重整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权应后于其他债权人受偿。
3)对公司行为具有控制权的股东任意干预公司事务,使公司丧失经营自主权,从而使公司名存实亡。
2.股东为了逃避债务以法人的名义对债权人实施欺诈,从而利用法人人格规避法律、合同义务。
例如,出资人虚假出资,骗取公司登记后利用公司的信用从事交易,一旦公司盈利就随意转移,负债累累便以破产为由进行逃避,或者股东个人以公司名义签订合同骗取货款,仅供其个人挥霍。
3.公司与股东融为一体,公司盈利与股东个人财产混杂不清。
此时,公司的债权人形式上是与公司为交易行为,而实际上是在与股东进行交易。
如一方主体仅负有限责任而另一方主体负无限责任,则未免会出现不公之嫌。
因此,为了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应在上述情况下“揭开法人的面纱”。
《公司法》修改草案中,将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注册资本额降为5万元,并允许设立一人公司,这无疑会滋生上述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使资产风险转化为资信风险。
其次,只有在符合下列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这一制度。
[一]公司法人必须事先取得独立人格。
公司法人人格之否认是以具有法人地位为前提。
在公司具备独立性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逻辑关系:具备独立性——具有独立人格——股东承担有限责任,若该逻辑关系中的第一个要素尚不具备,何谈具有独立人格因此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取得合法身份,不具备独立之法人人格,则否认法人之独立人格更无从谈起。
总之,一句话“无人格,自无否定之必要”。
[二]股东实施了滥用法人人格的不正当行为。
依笔者之愚见应严格采用“外观主义”,只要具备人格滥用之事实即可否认之而不问其是否具有主观故意。
股东滥用法人人格的不正当行为前面已作论述,在此囿于篇幅,不付赘述。
[三]股东滥用法人人格的不正当行为客观上损害了法人之债权人的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亦即必须有损害事实存在。
“无损害,则无救济。
”法人人格否认的目的在于对失衡的利益予以恢复,倘若纵有滥用之不法行为而无利益失衡之损害事实,自无否认之必要。
[四]滥用独立人格的不正当行为与债权人的利益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五]该制度必须在公司的财产不足以偿还公司之债权人的债权时才能适用。
债法理论认为,债的关系一旦成立,债务人的财产就成为债的一般担保即“责任财产”[10]债权得不到实现该责任财产便成为强制执行的标的,因此责任财产的增减对债权能否实现至关重要,但是当债务人没有责任财产或者责任财产不足的情况下,债权人之债权便全部不能或不能全部得到实现。
因此债法设立了特别担保制度使保障债权实现的责任财产范围得以扩张。
对法人成立的债权债务而言“法人人格否认”无疑亦有扩展法人之责任财产,保障债权实现之功效,但以人格被滥用为前提。
所以既使股东滥用独立人格的行为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但公司的独立责任财产足以清偿,则债权人不能依此追究公司股东的责任。
三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借鉴“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几点建议目前,我国立法尚未确立“揭开法人面纱”制度。
[11]我国《民法通则》和《公司法》仍然停留在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层面上,因成文法具有稳定性、滞后性的特点,一旦作出规定,就应保持稳定,从而使法律有可预见性。
其次,通过立法确立一项制度在时间上也过于迟缓,而当前滥用法人人格的现象已迫在眉睫。
所以,在立法上确立“揭开法人面纱”制度较为不便。
英美法系国家是通过判例来确定“揭开法人面纱”制度的。
而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日本,也都是从“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一般原则出发,通过实践最终确立“揭开法人面纱”制度。
众所周知,法律原则体现了立法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法律规范的始终。
它是行为的准则和司法的准则,它通常并不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范,因而通常并不直接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
但是在具体法律规范缺乏、不清晰的时候,法律原则可以直接作为行为的准则。
同时它对审判实践亦有指导作用,它是充补法律漏洞的基础,具有授权法官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