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第二讲什么是数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俗话说:三思而后行。

我们干任何一件事都要经过思考,思考的过程除了需要干这件事涉及的专业知识之外,主要是靠逻辑思维,逻辑学就是专门研究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中小学由于不开设逻辑学,对学生逻辑基础知识的教育主要渗透到语文、数学等课程中,所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了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

1902年(清光绪2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初等学堂章程》中要求算学课程除教授算术知识外,还要“兼使精细其心思”,1952年政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就指出“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1956,1963,1978,1986,1991年的教学大纲都提出“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我们知道,逻辑思维的基本方式是归纳、演绎,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限制,这两点很难实现,所以“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难以承受之重。

人的思维形式是多样的,除了逻辑思维,还需要直觉思维,合情推理(如不完全归纳、类比推理等),所以1999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稿)》中删去了“逻辑”二字,确切地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设计不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也包括逻辑思维。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出“数学思考”,与“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并列为数学教学的四大任务之一。

在课程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中从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数据推断,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11版的课标把“数学思考”纳入“过程目标”的范畴,明确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来表述,并且作了文字上的整理,基本含义不变。

那么,什么是“数学思考”呢?所谓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是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并维持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分析案例1:“商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断“商的变化规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一是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另一个是被除数乘以(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除数不变,商也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0除外);第三个是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同时除以(或乘)相同的数(0除外)。

针对以上三个内容,教师设计了三个核心环节核心环节1(1)教师先出示以下3个算式,并要求学生口算。

①14÷2=②140÷20=③280÷40=(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3)然后教师再启发组织学生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问题。

①72÷9= ①8000÷400=②720÷90= ②800÷40=③7200÷900= ③80÷4=考虑到“商的变化规律”的抽象性,教师从简单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出发,为学生提供已经学过的除法运算的这一教学问题情景,让学生经过计算,观察,思考,总结规律,进而用自己总结的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坚定对规律的认识。

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三个不同的算式、得数一样,就自然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就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为什么商不变,由于被除数,除数同时发生了变化,而且是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把这一变化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了打消学生对这一发现的疑问,老师随即安排下面练习。

核心环节2(1)计算下面两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①16÷8= ①200÷2=②160÷8= ②200÷20=③320÷8= ③200÷40= (2)让学生思考归纳商的变化规律。

(教师提问:提过上述的为探究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这些变化规律?)数学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1已经提供了好的思路,环节2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在学生总结出了变化规律以后,不再进行验证,可以节约时间,但是对每组题从上向下观察,是被除数扩大若干倍,从下向上观察就是被除数缩小若干倍,这一点在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不能只在总结规律顺便提一下。

核心环节3综合归纳总结规律并板书。

被除数÷除数 = 商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不变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不变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不变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除以(或乘)一个数(0除外)环节2最后老师提出的问题是理解型,分析型和综合归纳型的提问,是整个设计的提升点和关键点,要留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可安排学生分组一条一条归纳,整理,交流,修改等,在这一点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过于笼统,让学生把教学中的乘,除以转化成生活中的扩大,缩小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商的变化规律也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中学学习分式的性质,以及解决一些非数学问题都有意义,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也考虑不周。

总的来看,该教学活动的设计层次分明,逐级推进,从具体到抽象,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思考环境,能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力度。

案例2:“质数与合数”教学实录“质数与合数”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两点,一是质数、合数的概念,二是用概念判断那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

核心环节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质数与合数”,(板书:质数与合数)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到提出什么问题?生:我们想问质数、合数是什么意思?质数与合数有什么特征?是、合数与奇数、偶数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都是能积极思考的好孩子,今天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已研究问题总有一个方向,比如看2的倍数,我们先看个位数的特征,比如看5的倍数,我们也看个位数的特征,比如看3的倍数,我们就看各数位上的数字和的特征。

那么研究质数与合数从哪里下手呢?非常简单,从它的因数入手,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1,2,3,,,,20,把每个数的因数写迟来,我们加以研究。

生(写因数,教师巡回指导)以上这个教学环节,表面上看老师抛出了很多问题,细细分析有的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启发学生思考,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这里老师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情境,这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不良现象”。

核心环节2:师:我们研究质数与合数,就要研究它的因数的个数,同学们观察一下他们的因数的个数。

生1:1只有一个因数生2:2、3、5、7有两个因数生3:4、9有三个因数生4:6、8、10有四个因数…………师:同学们看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师:同学们再看一下,有三个、四个、五个因数的数,因数有什么特点?生: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还有其他的数,不一定是几。

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20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多少,把它们分类,你觉得分成几类好?生1:两类生2:三类生3:四类…………师:有一种类型很有特色,就是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同学们找一找都有谁?生:2、3、5、7、11、13、17、19 师:这些数该不该作为一类?生:该。

师:其他的数的因数的特点是什么?生: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

师:这该不该作为一类?生:该。

生:那数1怎么办?师:数1,作为一类,只有一个,没什么用处。

我们今天研究的是质数、合数,从大于1开始,分为两类,一类叫质数,另一类叫合数。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说明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从教学流程看,教师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于教师的问题缺乏技术含量,或者教师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走,甚至给人一种老师“绑架”了学生的感觉。

整个过程没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没有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愿望,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了。

当然,作为一节学习“概念”的新授课,单纯从学知识的角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按照“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教学目标来衡量,这确实不是一节好课。

我们可以从“数学思考的价值和策略”的角度对此作以改进。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的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因数”,为什么要用“因数”来表示这个概念,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因数是表示积的,学生学过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b就是s的因数,可否让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纸片,分成几组,每组拿出几个小纸片,摆成长方形,看能摆出几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有的只能摆出一种形状,有的可以摆出几种形状,然后转化成数量关系,例如2=1×2,3=1×3,而4=1×4或4=2×2,还有6=1×6,6=2×3,……只有一种形状作为一类有多种形状作为另一类,这种,无论是找因数,还是对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

二、经验推介真正有效地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教师必须将“数学思考”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以此为基础,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前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景或一组好的数学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而好的问题情境要具备新颖性、挑战性和可行性。

应该明确的是,不仅是现实的、生活的题材可以作为问题情境,数学本身的内容也可以而且应该作为问题情境。

2、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核心提问是支撑学生数学思考、乃至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师提问,是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逐级细化和深入,是教师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直接推手,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的线索,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

3、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适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具体想法呈现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