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中的相关问题研究摘要: 本文结合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水资源区域和
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防洪抗灾基础薄弱、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草原面积逐渐萎缩、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青海省必须制定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综合
利用发展规划,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当地的优势产业和优势经济,遏止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资源开发利用江河源区青海省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qinghai province are in serious uneven, water conservanc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slow, the flood disaster of foundation is weak, the water resources waste phenomenon is serious, grassland area gradually atrophic, soil erosion area increases, the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unified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 must be in qinghai province, promote local advantag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o curb the trend of soil erosion.
keyword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heyuan river area; qinghai province
一、我国青海省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青海省受内陆高原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水资源分布十
分不均,东南部水系发育,西北部则河网稀疏。
东南部多年平均降水多在400mm 以上,而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中部则在20mm 以下。
全
省水资源总量629.3亿m3 ,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2% ,人均水
资源量位居全国前列,但折合产水深仅88.1mm,为全国平均值的
30.1%,属水资源紧缺省份。
省域内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208.5亿m3 , 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3.1%;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179.4亿m3 ,占
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8.5%;澜沧江水资源总量108.9亿m3 ,占全省
水资源总量的17.3%;西北诸河水资源总量132.5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1.1%除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水质污染, 其余水质良好。
[1][2]
二、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水资源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从全省看,小型水利工程修建了不少,但大都设施简陋、标准低, 加之老化失修,民用灌区渠系利用系数为0.25 左右;全省79处万亩以上的灌区中有80%以上先天不足,带病运行,致使灌溉保证率下降,
渠系利用系数在0.3左右。
除目前的黑泉水库等外,全省没有几项
大型调蓄骨干工程, 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和防洪减灾能力十分有限, 导致一方面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非常突出;另一方面任意
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江河源区农牧业生
产的正常开展, 而且对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不
利的影响。
[2]
(二)、草原面积逐渐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受全球气温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草场退化、沙化问题十分严重,加之草原水利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不足,致使土地侵蚀面积已扩大到63%,并呈现出逐年拓展的趋势。
仅黑河流域湿地面积就由20世纪50年代的8.53万hm2 减少到目前的7.267万hm2,减少了14.8%;雪线由70年代的3800m上升到目前的3 950m, 上升了150mc. 防灾抗灾基础薄弱, 多灾频发且造成严重损失。
青海省地形复杂, 地质破碎, 生态脆弱, 干旱、冰雹、水荒、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干旱缺水使江河源区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等沙化面积以20 万hm2/ a 的速度蔓延,每年损失粮油1.75 亿-2.5亿kg, 牲畜120万-200 万头(只); 突发性冰雹、洪水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 亿元以上。
[2][3]
(三)、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3.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6.3%,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000 -4 000t / hm2之间。
东部干旱山区每年流失表层肥土60-75 kg/ hm2,不仅造成农田养分降低,蓄水保墒能力变弱,而且还导致土地沙化,山地岩沙裸露,在降雨的作用下,坡面砾石下泄, 造成人员伤亡。
由于种种原因,水土流失面积目前仍以2000 km2/ a 的速度拓展, 严重威胁着高原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四)、牧区水利建设先天不足, 草原灌溉缺水和人畜饮水困难
的问题突出。
青海省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天然草场面积有3400 多万hm2,发展畜牧业的地域占全省总面积的97% 以上。
1949年以来, 国家对该区域的水利发展累计投入不足1亿元,仅占青海水利总投入的1/50, 致使绝大部分草场因缺乏供水和灌
溉设施而退化、沙化、盐碱化,22 万hm2 的草地处于荒漠化的边缘。
(五)、单位面积产水量低而不稳,水资源的区域和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青海省虽有中华水塔之美称, 但其境内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全省单位面积产水量仅为8.8m3/ km2,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 3, 居全国第27 位。
地表水的年内分布极不均匀, 7-9 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 未经调节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量仅占水资源总量的0.5% 左右。
如青海省经济发达的湟水流域, 人口、耕地、经济总量占全省总量的60% 以上, 而水资源量仅占3.3%。
由于水资源无法支撑经济的增长, 致使该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超过
允许值,现已高达65.27%, 如果不采取应急措施,实施跨流域调水,湟水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威胁。
[4]
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4][5]
(一)、加强节约用水工作,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青海省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
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
机制,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积极推广定额用水、超
定额累进加价的办法。
适当提高水资源费、水费收费标准, 农业用水要逐步使水价达到成本价, 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水价则要达到
成本和合理的利润。
对资源型缺水的柴达木盆地和湟水流域, 对现有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以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会为目标, 提高用水效率, 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二)、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 增强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
按照以水定供、以供定需的原则, 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 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在缺水的湟水、柴达木盆地、茶卡沙珠玉盆地, 应对新上的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严格把关, 避免造成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产业。
加大万亩以上灌区改造力度, 使渠系得到全面配套, 完善农灌供水计量设施, 以
保证适时灌溉和定量供水, 逐步推行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的用水管理模式。
在新建灌区按节水型灌区进行规划、设计, 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喷灌、滴灌。
抓好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挖潜, 抓紧根治病险水库, 提高蓄水和供水能力。
为避免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带来的负面影响, 应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以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 限制开发地下水资源, 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划定地下水超采区; 在严重超采地区, 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 制定地
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 逐步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 恢复和保护地
下水资源生态系统。
(三)、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
有关部门应抓紧编制人畜饮水安全规划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通过市
场化运作、政府补助方式, 进行城镇供水管网的改造, 建设水源工程, 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
按照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目标, 实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建立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 治理严重影响水源地安全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全面保护, 重要城市应急水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 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不断提高供水保证率, 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饮用水安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