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

1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2018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FEIPANG YU DAIXIE ZONGHEZHENG 2018.11.30
2
前言
QIAN YAN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的人体蛋 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症候群 。 中国国民营养丰富、饮食结构逐步西方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导致代 谢综合征发病率攀升并趋于年轻化。2007年-2008年,原第四军医大学随机邀请 陕西城市、郊区、农村20岁以上3930人进行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调查及数据采集, 应答3297人,其中城市1568人,郊区839人,农村890人。分析结果:MS发病率 整体25.9%、男性27.6%、女性24.4%。农村人群MS患病率 较城市人群高发27.6%,农村人群高血糖、高血压比例 要显著高于城市人群,这与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健康 维护意识及对疾病重视程度不无关系。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其后果
遗传+营养↑+ 活动↓
恶性肿瘤
18
腹型肥胖
血管内皮损伤 低度炎症反应 血液高血凝状态
胰岛细胞 功能异常
胰岛素 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肝 高尿酸血症 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
高血压 血脂紊乱
冠心病 脑卒中
19
DAIXIE ZHENG GAISHU
代谢综合征概述
代谢综合征具有以下特点: 1、多种代谢紊乱集一身,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高尿酸、脂 肪肝、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紊乱等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以及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 基础,各种病症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协同叠加。 2、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3、可造成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 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 癌等。 4、共同存在遗传、环境因素发病原因,有共同的预防、生活行为干预及治疗措 施,控制了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14
BINGLI SHENGLI
生理病理
内脏肥胖: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后部
15
BINGLI SHENGLI
生理病理
四、“调定点”上调
体内生理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受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 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体重增加后,即使恢复正常饮食,也不能 恢复到原先体重。因为,持续超重可引起体重的体内自动调节点升高,且 不可逆,即调定点上调。 可逆性 (轻度和短期 ) 体重增加是现有 细胞大小增加 的结果,当引起脂 肪增加的情况去除后,脂肪细胞减少其平均大小而体重恢复原有水平。不 可逆性体重增加是脂肪 细胞数目增加与体积增大的结果,因而减肥比较困 难。
6
BINGYIN JI FABING JIZHI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环境因素:主要是热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这是 肥胖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除热量摄入增加外,饮食结构也有 一定影响,脂肪比糖类更容易引起脂肪积聚。
肥胖发生的机制是能量摄入超过人体必需的能量消耗,当人 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
23
MS BINGYIN JI FABING JIZHI
MS病因及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
3、脂蛋白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浓度的代偿性增加,促进 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并使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而减 少甘油三酯降解,产生高甘油三酯血症。胰岛素抵抗时还增加肝脏酯酶活 性,使高密度脂蛋白的降解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可反 映胰岛素抵抗程度,胰岛素敏感性与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明显正相关,由此提示胰岛素抵抗HENGLI
生理病理
2 、棕色脂肪组织:近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 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 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 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量,交感神经兴奋通过 β 肾上腺能 受体引起脂肪分解产生热量。 棕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 时,棕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之为摄食诱导产热和寒 冷诱导产热。棕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
17
代谢综合征
DAIXIE ZONGHEZHENG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症候群。 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病理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代谢综合 征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其主要组成成 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 异常以及高血压,它所涉及的疾病状态还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高尿 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低度炎症反应、血液凝固 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而且还可能不断有新的疾病状态加入,提示其本质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8
BINGYIN JI FABING JIZHI
病因及发病机制
种食欲调节神经元。外周循环参与能量调节的重要激素包括:瘦素、脂联 素、胰岛素、胃生长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 神经-内分泌调节任何环节异常,均可引起肥胖。
四、炎症:肥胖是一种低度炎症反应。肥胖时血清炎症因子升高(如 C 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脂肪组织中炎症因子也升高(尤其是单核细 胞趋化蛋白-1、肿瘤坏死因子等),促进炎性细胞在脂肪中的浸润,引起 胰岛素抵抗。
13
BINGLI SHENGLI
生理病理
三、脂肪的分布
脂肪分布有性别差异。男 性肥胖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 上腹部皮下,称为“腹型”或 “中心性”肥胖。女性脂肪主 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股部 皮下,称为“外周性”肥胖, 更年期后脂肪分布与男性相似。 中心性肥胖者发生代谢综 合征的危险性较大,而外周性 肥胖者减肥更为困难。
三、内分泌调节异常:下丘脑是机体能量平衡调节的关键部位,有各
9 BINGLI SHENGLI
生理病理
脂 肪 细 胞 增 殖 分 化 过 程
一、脂肪细胞
前体脂肪细胞
游离脂肪酸↑→激活过氧化物酶体 增殖物激活受体g,促进增殖并向 脂肪细胞分化,开始贮存脂肪
脂肪细胞成熟 形成单室脂滴
10
BINGLI SHENGLI
5
BINGYIN JI FABING JIZHI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肥胖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调节异常、炎症等多种原因相互 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肥胖症有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因素影响占40-70%, 且大部分原发性肥胖症为多基因遗传。
“节俭基因学说”:目前认为是肥胖发生的重要遗传机制,1962年提出,它让 机体代谢处于节约状态,是人类进化优胜劣汰幸存下来的基因。人类从远古为了适 应食物丰富和缺乏不定期改变,在食物丰富的短暂时期快速储存脂肪,以便在饥饿 的情况下能有效利用体内能源生存下来。现代,人们食物供应过剩,从原来的的体 力狩猎到以车代步,节俭基因储存的脂肪没有被消化的机会,便会引起(腹型或向 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节俭基因(腹型肥胖易感基因)包括β 肾上腺能受体、激 素敏感性脂酶、胰岛素受体底物-1、糖原合成酶等基因。
24
MS BINGYIN JI FABING JIZHI
MS病因及发病机制
4、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若长期高脂血症,LDL、胆固 醇及脂肪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增多,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表面特性发生变化,黏附因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 细胞上的数量增多,并从内皮细胞之间移入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吞噬LDL,转 变为泡沫细胞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巨噬细胞能氧化LDL、形成过氧化 物和超氧化离子,还能合成和分泌至少6种细胞因子,在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促使 脂肪条纹演变为纤维脂肪病变,进而发展为纤维斑块。血管舒张功能降低及血管保护 作用减弱,并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3
肥胖症
Obesity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生理病理 4. 肥胖的危害
4
GAI SHU
概述
1 、肥胖症是一种在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作用下体内脂肪(尤其是 甘油三酯)过度蓄积和(或)分布异常、体重超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 疾病。 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性别。 2、甘油三酯 甘油 + 脂肪酸。(由乳糜颗粒及VLDL转运) 3 、肥胖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肥 胖症可引起代谢综合征。 4 、 WHO明确认定:肥胖症是全球最大的慢性病,中国是全世界 肥胖发病率升高最快的国家。
11
BINGLI SHENGLI
生理病理
二、脂肪组织
1、白色脂肪组织:功能是储存能量,主要分布于皮下、内脏 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 性脂肪形式贮藏于白色脂肪组织,机体需能量时,脂肪细胞内中 性脂肪被水解。甘油三酯被氧化分解后产生大量的三磷酸腺苷 (ATP)供全身组织利用,提供能量。
16
FEIPANG DE WEIHAI
肥胖的危害
肥胖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它们共同引起代谢综合征。
肥胖还可引起脂肪肝、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痛风)、气急及阻塞 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肌肉疾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麻 醉及手术并发症增多等,也可引起乳腺、子宫内膜、前列腺、结肠等部位 恶性肿瘤。严重肥胖患者可出现自卑、抑郁等精神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