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它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加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过分配、流通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模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
扩大再生产较之简单再生产要求较多的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
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都是把环境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没有环境资源这个基础,无论是哪一种生产都将无法进行。
保护好环境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遭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定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总有一定数量的废物排入环境,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利用环境这种机能可以减少人工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费用。
如果保持环境的这种机能,就要危害人类健康,要付出昂贵的处理废物和恢复环境机能的费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论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还
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都说明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料为条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牧童式”的方式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自然界有丰富的资源,人类可以享用,因此,他们对周围的资源索取要求不高,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不大。
当人类逐渐学会经营畜牧业及种植业后,生产方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耕种土地,实行定居生活时,人类通过各种劳动增加生活资源。
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在自然再生产遵循环境的生态规律,不但可以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使自然再生产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我国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当今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采掘工业直接面对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富集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照社会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这些都离不开资源。
所以工业生产也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但是,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目前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解决这两类环境问题,一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产品;二是废物再生资源化,既可以增加资源,又可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由此可见,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都起着主导作用。
3.环境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
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
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
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
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
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
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
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
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
发展体系之内,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创了世界性合作先河。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的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 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
与交流。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
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包括消除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
经济上产生的问题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处理不当所致。
环境问题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落后造成的。
例如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是千家万户的炊事、取暖直接燃煤排放的污染物,在冬季采暖期的清晨与傍晚出现两个显著的污染高峰,使空气混浊。
而许多先进的国家采用集中取暖、供热、煤气化和电气化,则可以大大改善环境质量。
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花费大量的投资。
又如城市中进行污水处理,建造二级污水处理厂,不仅要花费大量的基建投资,也需昂贵的运转费用,这对于经济实力不雄厚的国家来说困难是不小的。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标志是,既要取得最佳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要不断地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环境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想协调呢?
首先,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又不能超过环境可能提供的资源和承纳污染物容量的限度,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其次是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既要考虑到人类身体健康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到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环境保护的水平和目标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再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全面规划、综合平衡,把全局利益、局部利益、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正确的结合起来。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的方法是:
(1)“结合”论,即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讲是要求环境保护计划与经济计划相结合,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规划相结合,工业污染防治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2)“同步”论,即环境保护事业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3)“服务”论,即环境保护既要为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维护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服务,又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实践中,这三种协调方法要相互结合,有机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简要分析,目前我国的环保体制还不健全,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环保思想,是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