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对黄冈农行农业信贷创新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业银行黄冈分行行长彭景平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产业链管理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成功战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黄冈农行在农村信贷创新中引入供应链金融思想,为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与效用分析按照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是一个由众多节点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集成的链式网络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各企业在链式网络上的信息流、产品流供需及资金流传递关系。

理论上,成功的供应链是其上各节点企业都能够同步协调运行,从而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最终使得整条供应链更具有竞争力。

而实践中,处在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决定了它往往会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采用赊销方式。

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针对中国内地“企业微观付款行为”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成为最广泛的支付条件,其比例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08年的64.9%,赊账销售额占企业的国内销售额比重达到51.3%。

这种赊销方式在供应链结算中占的比重越大,就越容易造成资金流的不畅、对供应链竞争力的损害就越大。

因此,如何既容忍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采用的赊销方式不变,又能够抚平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的问题亟需解决。

在此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创新开发了供应链金融业务。

通俗地讲,供应链金融业务指银行通过分析供应链和每一笔交易,借助核心企业的实力,以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担保物权,为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链条提供融资、结算、理财等全面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不是孤立的企业,而是产业链上的企业。

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态势。

这样,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快速成长,从而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甚至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当前,农业生产已实现了由零星分布、单户生产向区域化分布、规模化种养、订单化生产格局的转变,形成了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客户(包括生产资料供应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收购、储运、加工者以及销售者)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的完整产业链。

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二者具有相似性,将“1(龙头企业)+N(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引入农业产业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能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在“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下,推广复制供应链金融,可借助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这条供应链间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关系,或直接向龙头企业增加授信,由龙头企业以赊销生产资料、预付收购款、转让应收账款、存货等方式向农户提供商业信用;或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担保向产业链的参与者提供融资服务,都能突破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抵押担保制约,将资金注入到相对弱势的农村中小企业、合作组织及农户,切实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的问题,在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拓宽银行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

二是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银行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也是与产业链上下游有着紧密联系的关联体,这有助于对产业链上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全方面了解、跟踪,从而巩固银企关系及降低风险。

同时,通过资信捆绑使核心企业对产业链上企业融资承担了连带责任,从而促进核心企业与链上中小企业、合作组织及农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监督、帮助链上企业的经营,在降低产业链整体经营风险的同时,帮助银行过滤、筛选客户,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三是可有效节约经营成本。

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将零星、分散的小企业和农户集中,从而将小额贷款集中办理、管理,实现零售业务批发办,节约人力、时间等放贷成本。

同时可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制约作用,建立新型合作模式,有效降低监管风险,如龙头企业帮助催收贷款,在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及农户之间信息对称的同时,降低了贷后管理成本,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不足、客户经理不够、贷款监管难的问题。

二、黄冈农行服务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探索农行自成立以来,就承担着服务“三农”的社会职责,在农村商业金融中发挥着骨干支柱作用。

在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中,坚持“改革不改服务三农的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的力度”,并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服务三农工作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层级。

近年来,黄冈农行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有效解决农村贷款主体的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绘制三农金融生态图谱,做好引入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农业产业链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充分了解和分析产业链的特征和差异化金融需求,是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提。

近年来,黄冈农行对黄冈县域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摸底调查,按照各县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发展规划,描绘出黄冈市三农金融生态图谱,从图谱反映出黄冈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通过加快“五带十区”建设,到2009年底,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0家,其中1家国家级、31家省级。

全市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4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

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全市粮棉油、水产、板栗、茶叶、蚕桑、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有一个骨干龙头带动、一批加工企业支撑、一批专合组织联结、一批板块基地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成熟和核心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创新信贷制度和信贷产品,为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技术支持。

农行根据农村信贷市场与城市信贷市场在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点、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三农和县域市场实际的信贷政策、管理制度和信贷产品,为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政策、制度和技术支持。

一是不断健全完善三农信贷业务制度。

农行出台了《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对三农信贷业务服务范围、信贷政策、业务流程及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并出台了单项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如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管理规定、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等等),为开展供应链贷款业务扫清了制度障碍。

二是加快信贷审批制度改革,重心是在分类指导的前提下,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提高经营行的自主权;同时实行网上作业和独立审批人制度,提高办贷效率。

三是创新信贷产品。

总行改变产品创新管理机制(由“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激发了经营行创新信贷产品的积极性。

近年来,总行开发了专门服务于广大农户的“惠农卡”产品,它不仅具有存取款、转账、代收代付结算等借记卡功能,还具有小额贷款功能,在农户开卡时,只要农户提出信贷需求,通过农行调查核实,给予一定额度的授信后,就可以在多户联保、保证担保的条件下获得贷款,随借随还,受到农户的欢迎。

自2008年底推出以来,黄冈农行已发放惠农卡41万张,发放小额农户贷款4.8亿元。

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转快、需求急等特点,农行推出了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最高额抵押可循环贷款等新的信贷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集群融资,较好的满足了客户融资需求。

四是加快担保方式创新。

为有效解决三农贷款抵押担保方面的“瓶颈”制约,一方面不断扩大抵押担保特别是动产抵押的适应范围,相继开办了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船舶抵押、采矿权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品种;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保证担保方式,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关系,采取农户联保、个人保证+农户联保、公司担保+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担保+农户联保、集团公司保证担保等担保方式,重点加强与各县市担保中心合作,放大担保倍数,较好地解决了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三)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农业产业链种类繁多,可以说每一种农产品都可形成各具特点的产业链。

黄冈农行根据农业产业链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与金融和谐发展。

到2010年9月末,在2008年底剥离不良贷款44.4亿元的情况下,全行贷款达到70.3亿元,其中三农贷款达48.7亿元,两年净增29亿元。

一是“农行+龙头企业+基地(企业)+农户”模式。

这是最主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贷款运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行直接贷款给龙头(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再以赊销、提供生产资料等方式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小企业或基地内的农户提供支持,促进生产;另一种是龙头企业为上游原材料供应小企业或基地内农户提供担保,农行向关联企业或农户发放贷款支持生产,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督促关联企业、农户归还贷款(或由龙头企业直接代收农行贷款)。

在这种模式下,龙头企业与关联企业或农户建立起紧密的订单关系,农行通过抓住核心企业,既向整个产业链提供了资金支持,又节约了人力、时间等放贷成本。

如黄冈农行向伊利公司贷款1亿元支持奶牛基地建设;向绿润公司贷款支持罗田板栗产业不断做大;由神鹭集团担保向养虾基地农户发放小额农户贷款900万元,都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二是“农行+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户”模式。

英山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由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种植农户分散、加工企业规模小、销售渠道杂,一度形成茶叶大县缺乏大品牌的尴尬境地,英山县成立了由茶叶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销商等组成的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会员超过156个。

农行由协会担保,向会员发放贷款近千万元,支持茶叶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使茶产业成为英山县的支柱产业。

这一模式在粮棉油农产品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方面得到推广。

三是“农行+信用村+农户”模式。

在订单农业不发达,核心企业无力(或不愿意)为弱势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的情况下,农行借助村委会(前提是被评为信用村)的力量,由农行基层分理处筛选、支行认定,分理处与信用村签订合作协议后向农户发行惠农卡并采取多户联保的方式发放农户小额贷款,村委会再与贷款户签订还款协议并协助农行到期收回贷款。

一旦出现恶意欠贷或贷款不良率达到一定比例时,就停止向本村所有农户提供贷款支持。

目前黄冈农行通过这种模式发放惠农卡41万张,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0亿元多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