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 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 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 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战场厮杀
学术争鸣
市场竞争
批评与自我批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 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 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 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 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 矛盾双 方相互贯通、相互 转化。
2、矛盾斗争性
•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
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
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 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 。
——马克思
马克思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 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原 子
原子图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 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 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 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1、实践概念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
• 例:人连一次都不能跨过一条河流
• 形而上学不变论: • 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
• 例:静者恒静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 质的多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 识和利用事物。
2、时间和空间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意识及其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 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 刺激感应性
人的意识
动物的感 觉、心理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A)劳动使意识的主体 —人成为社会的人
(B)劳动使意识的工具 —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
(C)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脑不断完善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论
水利枢纽
哲学是方法论的理 论体系
• (1)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一般方法的理论。
•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 含和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 的
•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 什么样的方法论;
•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 的世界观。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绝对观念” 是世界的主宰
朱熹
黑格尔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回答的是思 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能否发生关 系,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 否可知的问题?
由此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
?
存在
内容目录回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 恩格
斯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1 、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 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 2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 题的 前提和基础。
• 3、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 题。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 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 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 本原。
德谟克利特
下一页
赫拉克利特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
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 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 为“金、木、水、火、土”五 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等 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 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 气”,认为万物“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指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缺乏科学 根据,只是根据生活经验所作出的朴素的直观猜测, 这种猜测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原
的 特 性 。
子 构 成 , 原 子 的 特 性 就 是 物
原 子 是 世 界 的 本 原 , 物 质 由
哲学基本问题理 论思索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
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
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 题,也是人们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基 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
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
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
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
• 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 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 变。
• 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 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 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事物的发展是一 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
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 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 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 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 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 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 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 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 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 究会实现。 ——恩格斯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 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 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 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 法。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也就是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唯物主义既然 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 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为 此就必须批判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 认识过程。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构成实物的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实物的微观结构单元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各种实物的抽象反映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 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 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 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 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 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 其次,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必须有时间 性,即过程持续的长短和过程发生的先后;运动着的物质必须有空间 性,即存在着体积的大小和坐标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