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之殇湖北夷陵中学万永翔语文教育路在何方?我一直在上下求索。
——题记湖北省新课程教学千呼万唤始出来,到2009年下半年终于在全省铺开,人们欢呼雀跃并对新课改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有着太重的因袭却又承载着太多责任与义务的语文更是被寄予了不能承受之重。
别的不说,且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部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给人的感觉是,语文是上帝,无所不能,几乎要承担教育的全部功能!语文课程能不能承担如此众多、重大的责任姑且不说,单是语文教育的所面临的尴尬现实就让我们不得不忧心如焚。
可以说1997年声势浩大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言犹在耳,语文工作者受伤的心灵至今尚未被彻底抚平,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不能承受之重又给语文老师“平添一段新愁”!我把这种情状称为“语文之殇”,概而言之,“语文之殇”有高考重压之殇、师生认识之殇、学科倾轧之殇、领导平衡之殇、社会指责之殇和教材粗糙之殇。
一是高考重压之殇高考是任何老师、几乎所有学生和每一门高考学科都绕不过的一个坎,而且这个坎还会相当长地存在下去,因为尽管高考存在着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但相对而言,目前它还是一块相对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净土,是众多草根阶层子弟进身的便捷之路——也基本上是必由之路。
但是,高考语文试题这几十年来却成了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阻力。
要检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语文能力,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何况要在150分钟之内用20多个小题检验!而标准化试题(好在近些年这类题在逐步减少)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更是为人们所诟病。
基础知识要么考得太死,要么考得偏难怪,很少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积累情况和语言运用能力;小阅读、文言文和大阅读文意理解题选项,大都在玩文字游戏,令人大有“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之感;大阅读题不少题目设置不得要领,让考生茫然无从下手;语言运用题要么是离学生实际太远的所谓创新题,要么是老掉牙的死板题,很少有根据提示或语言材料考查学生语文的即时生成能力的题目;作文题至今也大多是以政治图解、道德说教为主旋律的正统题目,像“我想握住你的手”、“站在门口”这样能即时检验出考生作文的生成能力的题目少之又少,考生只能写出假大空的不咸不淡的文章来。
更为可怕的是,有不少题目是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为命题而命题、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不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结果是没考这类题时,学生用的是对的,一考这类题,反而引导学生搞错了!这是不是很黑色幽默?目前我们语文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平时学习认真、语文素养好、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考试时很难得到高分,而平时不怎么搞事、语文素养明显较差的学生因为适应现在的语文高考试题模式,往往可以考出高分!如此一来,老师还怎么能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学生去“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核心还是“积累、感悟、熏陶”——呢?但问题是,高考还得坚守,语文试题在没有根本性变革之前,你还得照它的搞。
于是,我们在日常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把富有思想文化内涵、富有语言文学魅力的鲜活的完整的文字材料剥离得遍体鳞伤甚至肢解得七零八落。
如此一来,语文的价值(除了考试的150分分值外)几何?语文的魅力何在?学生会有主动学语文的兴趣吗?恐怕连老师教语文都感到索然寡味吧!但语文老师无力改变当前高考语文的现状,语文教学也只能在“看起来很美”的新课程改革中,戴着镣铐做出“翩翩起舞”状!二是师生认识之殇语文学科之殇最让人心痛的就是大部分学生甚至相当一部分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糊涂认识。
到了高中,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许多,但由学科学段特点所决定,高中语文不可能像小学和初中那样,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比较好操作的量化要求,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么有意无意被虚化,要么强行走数理化可操作之路,扼杀了语文教育的勃勃生机。
就学生而言,操作性强、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学科,最为他们所重视,也最能投入时间和精力。
比如数学,记住了公式、定律,掌握了典型例题,再由老师一步一步操作示范,最后搞时间战术和题海战术,学生没有说在短时间之内不能较牢掌握某类题的解法的。
再比如英语,虽说和语文一样都属语言学科,但由于它不是母语,其基本要求大概相当于我国小学语文的水平,听说、写作方面甚至只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其知识和能力要求都极具可操作性,加上中国全方位的世界化进程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何况是语言呢?于是也就格外重视。
而高中语文由于要求既高,可操作性又差,短时间之内难以见效,加上学生总以为自己会认字(不会认也可以查字典词典嘛)、读得懂文章,甚至以为高中语文学习和初中一样,平时可搞可不搞,考试前突击一下即可。
可等到考后成绩出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由原来轻视语文转而害怕语文,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非有明智的脑袋和坚强的意志不能纠偏也!而我们有些老师呢,从事语文教学之时,不仅不注重语文学科特点、坚守语文教育梦想,反而为了短期的所谓好成绩,为了求得所谓“教学效果好”、“名师”、“骨干”等虚名,采取一些短视的甚至贻害学生终身的做法,比如学习课文搞成了高考题目训练,迫于领导压力每堂课搞学案(通常的做法是课文没读,匆匆忙忙讲学案上的题目),每天布置大量的字词练习,把好好的一篇文章割裂成一个一个的豆腐块儿搞分项阅读训练,经常讲这样的作文开头那样的作文结尾,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甚至高一的学生就大量训练高考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短期内确实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付出的代价是:学生仅具有了某些机械的解题能力,没了语文教育所带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没有了语文特有的审美价值对人精神品质的濡染,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便无从谈起!我在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与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协调统一吗?我们至少应该在一二年级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三年级时强化训练应对高考,这难道不行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记住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振聋发聩的话:“语文永远是语文!”三是学科倾轧之殇高考学科间倾轧特别严重,而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受伤的总是语文。
因为在其他学科老师看来,语文不能一下涨很多分,自己的学科突击一下就有斩获,所以,语文可搞可不搞。
记得前些年我们一行人在校某领导的带领下,到另一个地区的地区高中交流。
该校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都是语文老师,然而他们在介绍经验时让我先是大吃一惊,继而大失所望,并且深深忧虑。
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们高三啦,给语文安排的课时很少,给数理化生安排的课时和自习很多。
语文搞了也长不了几分,数理化搞了就可以长几十分!”这话居然出自一个语文教师之口!呜呼,悲哉!受此影响,后来我校某领导不是减正常的语文课时,就是在复习备考时拼命给数理化等科目加课,“损不足以奉有余”,但高考结果仍然是,课时“有余”的科目因为搞时间战术和题海题海战术而屡吃败仗。
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老师和文综老师,不是靠提高课堂效率来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而是靠拼命抢时间、拼命布置作业、或者或直接或间接地诋毁语文来“提高”本学科高考位次(注意:不是成绩,更不是质量)。
搞时间和题海战术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疾,而高中尤为突出。
一堂课40分钟,有的老师上课提前下课拖堂,居然可以上到近一个小时(我就遇到一件非常尴尬的事,一个英语老师拖堂到下节课上课几分钟了还不出来,搞得我无法进去上课)。
课堂上又是满堂灌,根本不给学生思考、整理和做作业的时间,布置大量的作业留在课后,学生自习时间都被这些作业完全挤占不说,更有甚者,上语文课时还有学生赶做或收交其他学科作业。
这些还是一些比较有素质的老师的做法,有些素质低劣的老师干脆直接诋毁语文,曾有一个后来调离我校的女化学老师,直接说在班上说:“语文有什么搞头,多拿时间搞化学!”一个教地理的班主任语文早自习前对学生说:“语文有什么复习头?”将学科倾轧推到极致!殊不知,语文学好了,会促进他们所教学科的成绩;殊不知,语文考不好,总分上不去,高考时其他学科再好也等于零;殊不知,为了自己学科成绩的一己之私而害了学生一生!当真“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四是领导平衡之殇学校领导要为所有学生、所有学科最后的高考成绩负责,这是不容置疑的,按照科学规律搞一些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只要学校领导一动学科平衡之心,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语文!为什么呢?因为领导看重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看重的是可操作性强且容易达成的目标,语文学科不具备这些特点,关键时刻当然就会成为“被抛弃的孩子”!前文我提到的其他地区某重点中学领导的一番“经验之谈”就是最好的佐证。
如果语文在学校成绩不突出,领导减语文的课时、加其他学科的课时自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因为你考不好嘛,不如把课时给别的学科。
如果语文在学校是成绩突出的优势学科,领导减你的课时加别人的课时也是“在情在理”的,领导会说,你看你们语文搞得很好啊,要打总体战啊,高考才能取胜啊!奇了怪了,语文成绩出现危机时,似乎听不到领导“要打总体战”的谆谆教诲了!加上有些科目的老师深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动辄在领导面前穷叫唤,强调自己的学科如何如何重要,甚至公然诋毁语文,更加坚定了领导拿语文开刀的决心!说到底,这还是领导重高考眼前成绩而轻学生将来发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