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洋乡基本情况
一、概况
龙洋乡位于遂昌县西南,距县城72公里。
东倚王村口镇、龙泉市岩樟乡,南邻龙泉市住龙镇,西靠柘岱口乡,北与黄沙腰镇、蔡源乡接壤。
乡人民政府驻内龙口村梅树洋。
全乡总面积1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公顷。
我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充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乡政府驻地海拔310米,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夏日赤炎的7月平均气温27.2摄氏度,最冷1月平均气温4.9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51天,年平均降水量1510毫升。
境内河流属钱江水系,在遂昌境内汇入钱塘江支流乌溪江。
在龙星村、碧龙村分别设立水文站,测量降水情况。
龙洋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
河流水库水质良好,碧龙源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梅树洋并入乌溪江,库容在735万立方米,其中碧龙源水库为全乡的灌溉、生活用水起到了调节作用,特别是干旱季节所时发挥的缓解旱情作用至关重要,为汛期调节洪峰作用重大。
境内多为大山、林海,土壤大部份为红松泥和白岩砂土,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有主峰1742米的九龙山。
境南、北部为高山山地,中部为中山,间有谷地,形成独特的田间小气候,天然优质农业生产条件。
林业用地面积200332亩,森林覆盖率达88.8%,森林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大,全乡活立木蓄积78.83万立方米,居全县首位,年产杉、松、阔叶等优质木材万余立方米。
主要矿藏已查明的有银石、萤石、花岗石等矿藏。
二、建置沿革
(一)历史沿革:
1949年解放初沿用龙洋乡名,属王村口区。
1958年9月,区级
政府建置撤消,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龙洋称跃进人民公社龙洋生产大队。
1959年,称王村口人民公社龙洋管理区。
1961年9月,恢复区级建置,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政社分社,龙洋人民公社改称人民公社,称王村口区龙洋人民公社。
1984年,王村口乡分设王村口、对正2乡原王村口乡所辖的凉岭下划归龙洋乡管辖。
1992年6月,全县实行“撤区、并乡”遂昌县设20个乡镇,保留龙洋乡建置。
(二)行政村和人口分布:
2010年根据本乡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渊源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将原有13个行政村调整为6个行政村,目前,保留了埠头洋、西滩(特色村)2个行政村,通过村规模调整新设立了九龙口、龙洋、凉潭口、黄赤4个行政村。
全乡辖6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420人,1375户,其中非农业人口65人,少数民族人口89人,乡中心区人口58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人,是我县人口密度最低的乡之一。
三、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业
龙洋乡围绕石练、大柘的茶叶基地,近年来也积极的发展了茶叶的种植,主栽良种有银猴、迎霜、龙井等品种。
茶园面积速度递增。
本乡山峦叠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特别适合茶叶生产。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龙洋的茶叶独特的优异品质。
食用菌生产不断发展,全乡2006年发展袋料香菇104万袋、黑木耳30万袋、高山四季豆1200亩、竹笋两用林5000亩。
形成了以高山四季豆、竹笋、食用菌三大产业。
(二)林业
龙洋乡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
全乡林业用地面积200332亩。
有林地19.5万亩,其中用材林1805万亩,公益林1950亩,经济林
1000亩,竹林5600亩。
灌木林8510亩,疏林2400亩,非林业用地13560亩,森林覆盖率88.9%。
2001年至2006年期间,全乡根据新的森林法有关规定,重新区划了森林类型,全乡规划了省级重点公益林 1950亩。
(三)工业
在工业上形成了以水力发电为主,水力发电、竹木加工共发展的的良好现状,全乡现有大小水电站5家,竹木加工厂13家,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全力兴工,构筑平台,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企业与新技术,使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社会发展状况
(一)教育
自1993年以来,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
1997年经验收已达国家和省级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
全乡原有乡中心小学、中学各一所,2000年中学撤入王村口中学。
目前小学教育设施日趋完善。
新建小学宿舍楼一幢和小学运动场各一个,现学校有6个班级,学生194人,教职工18人,学校藏书5000余册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100%。
(二)卫生
20世纪50年代以前,龙洋乡各村各地治病主要依靠个体中医、草药郎中和中药铺等为主,缺医少药现象突出。
1953年,建立龙洋乡卫生院。
设有中西医、妇产、注射、医疗、等科室。
目前龙洋乡中心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8人。
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高达98%。
(三)基础设施建设
移动、联通两家通信公司先后在内龙口、西坑里、西滩、埠头洋等地建起移动电话基站8个,网络覆盖全乡6个行政村。
程控电话总
装机已达1000多部,电话入户 735部,电视入户率 92% 。
目前全乡除黄塔外的12个村纳入了县、乡电视网络,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龙洋乡现有小型水电站4座,插坑、黄赤、西坑里等,大型水电站碧龙源水电站,还有正在筹备当中的乌溪江干流电站的建设,全乡的农村电网主线已全部进行改造验收,供电充足。
(四)人民生活
与全省的山区乡镇对比,龙洋乡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地处钱塘江水系,是乌溪江源头之一,一直是浙西南的用材林基地,有浙南林海之称。
80年代初,创建了龙洋乡林新产品厂、龙洋电站。
90年代中期,乡镇工业以家庭形式发展,从而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就业。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经过招商引资,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3.56万元。
2000年市重点工程碧龙源电站动工兴建,从而带动了西坑电站、黄赤电站、西坑里电站、插坑电站的兴建,为龙洋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当年通过丽水地区验收组的验收,成为遂昌县第二个小康乡。
2010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7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57元。
五、文化民情
(一)名胜古迹
1、黄塔佛殿桥:址龙洋乡黄塔村南面水口。
桥长17.75米,宽4.8米。
木梁廊屋,纵向明间通案佛翕,行人横向出入,两堍封闭建造佛翕,供奉神位,俗称“佛殿桥”。
格扇门,槛窗等装修完整,牛腿雕刻人物花卉。
桥下悬崖飞瀑,连贯名胜“十八龙湫”。
明代始建,名“宝善桥”,清道光、光绪、民国多次重修。
2、大横源古矿址:址龙洋乡赤枝村际下田自然村的大横源山中,共30多处。
系铅矿址,俗称银矿洞。
少数洞被泥埋,洞内巷道深而完整。
属明代采矿遗址。
3、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龙洋乡西北和黄沙腰镇、柘
岱口乡接壤处,属武夷系仙霞岭山脉的分支。
群山起伏,峰峦叠嶂,谷深坡徒,峰谷交错。
适宜的气候、日照和雨量,具有植物生长、动物栖息和繁殖的优越条件。
据科考资料显示,计有维管束植物1994种,分属244科869属,其中列入国家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8种和14种,如白豆杉、长叶榧、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等。
有脊椎动物149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6种和34种,如金钱豹、华南虎、黑鹿、大鲵(娃娃鱼)等,是科考和旅游的理想胜地。
(二)民情民俗
1、凉岭下花鼓:花鼓戏最早源于安徽凤阳,传入龙洋乡凉岭下村是在距今280多年前的清朝中叶。
凉岭下花鼓分大花鼓和小花鼓。
大花鼓是一折小戏,五个儿郎(小孩)扮演相公、丫环、小姐、花鼓公、花鼓婆,在众场(如宽阔的堂屋、旧时的祠堂、后来的会堂等)蹭摆开,乐队伴奏,小孩说学逗唱,趣味横生。
小花鼓则由花鼓公、花鼓婆、相公三个角色边走边唱,即兴编唱词。
凉岭下花鼓戏在与乡村民情的糅合中,泛化为村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表演形式,正月里图个热闹与吉利。
他们从正月初三、四开始挑选儿郎(小孩),到初九,花鼓开始走村串户,天黑起灯,鸣锣敲鼓开道,一个晚上往往要串四五个村落,但必定要在天亮前回村。
一直到正月十七“刹灯”,一年的热闹就此而止,来年一切从头再来。
2、认亲:旧时由于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落后,婴幼儿屡有夭折,父母为爱子顺利成长,有拜认亲父、亲娘的习俗。
通常拜认穷苦夫妇或单身老人为亲父亲娘,也有拜认石玄头娘、樟树娘、水井娘的。
认了亲父亲娘的,逢年过节都要送礼品或祭祀。
龙洋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