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典型例题题解第1章 流体流动例1 沿程阻力损失水在一段圆形直管内作层流流动,若其它条件不变,现流量及管径均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则此时因流动阻力产生的压力损失为原来的( )。
A 2倍 B .4倍 C .8 倍 D. 16 倍解:因管内流体流动处于层流状态,根据哈根(Hahen )-泊谡叶(poiseuille )公式 232dlu P f μ=∆(1) 将式中的流速u 用流量v q 和管径d 表示出来, 24dq u vπ=(2)将(2)式代入(1)式得 4128dlq P vf πμ=∆ (3) 现流量125.0v v q q =; 管径d 2=0.5d 1 , 根据(3)式,压力损失ΔP f2满足下式85.01/)5.0/(5.0//341141141142212====∆∆d q d q d q d q P P v v v v f f 故答案C 正确。
例2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剪应力的分布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摩擦阻力,仅由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引起吗? 解:圆管中沿管截面上的剪应力分布式为 r lg Z P g Z P 2)()(2211ρρτ+-+=由该式推导条件可知,剪应力分布与流动截面的几何形状有关,而与流体种类,层流或湍流无关。
对于定常态流动体系,可见剪应力随圆管内流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壁面处,此剪应力达到最大。
故剪应力(磨擦阻力)并非仅产生于壁面处,而是在流体体内亦存在。
例3 并联管路中的阻力损失首尾相同的并联管路中,流体流经管径较小的支路时,总压头损失较大吗?例 4 附图解:A 为分支点,B 为汇合点。
并联管路Ⅰ、 Ⅱ、 Ⅲ具有相同的起始点A 和终点B ,分别利用柏努利方程式进行描述,得H f Ⅰ=H f Ⅱ=H f ⅢIIIIIIIII III IIIIII II III I gd u l gd u l gd u l 222222λλλ==因此,首尾相同的并联管路,各支路上总压头损失相等,并非仅取决于管径的大小,与各支路上的流速、管长均有关系。
例4 高度湍流时管内阻力损失定常态流动体系,水从大管流入小管,管材相同,d 大=2d 小 ,管内流动状态均处于阻力平方区,每米直管中因流动阻力产生的压降之比ΔP f 小/ΔP f 大为( )。
A 8B 16C 32D >32解: 根据范宁公式 25222162v f q d l u d l P πρλρλ==∆ 因流动状态均处于阻力平方区,摩擦因数λ与管内的流速无关了。
可以认为λ大=λ小 ,则直管中每米长度上流动阻力压降符合以下关系:ΔPf 小/ΔPf 大=d 5大/d 5小=25=32故答案C 正确。
例5 管路并联与流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在两水槽间连接一直管,管内径为d ,管长为l ,当两液面高度差为H 时,管内流量为1v q ,若在直管的中点B (2l 处)分为两根直径为d ,长度2l的管子,液面差仍为H ,设改装前后均为完全湍流流动状态,局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试求改装后流量与改装前流量之比。
解:改装前的管路由高位槽液面(1-1面)至低位槽液面(2-2面)列出柏努利方程式2152282s V gdl g u d l H πλλ== (1)改装前后因管内流动状态均为完全湍流,所以摩擦因数λ可视为不变。
两根并联的支管管径,管长及布局完全相同,所以其阻力损失相同。
改装后的管路由1-1面至2-2面列出柏努利方程式,并忽略流体在分支点处的阻力损失。
22522252)2(2828s s V gd lV gd l H πλπλ+=(2)由(1),(2)式可得:2222222185)2(2121s s s s V V V V =+=26.1)58(5.012==s s V V (倍) 结论:对于已经布局好的管路,为了增加输送量,可以采取再并联上一段或者整段管路的措施。
例6理想流体粘度的定义 理想流体的粘度( )。
A 与理想气体的粘度相同;B 与理想溶液的粘度相同;C 等于0;D 等于1 。
解:在定义理论气体和理想溶液时,均未提及粘度值的问题。
在定义理想流体时,明确说明其流动过程中无阻力损失,即流体层内无摩擦力(剪应力),但流体内可以存在着速度梯度。
根据牛顿粘性定律,这样定义等价于指定理想流体的粘度等于零。
因此答案C 正确。
例 7例 7 附图图示两容器内盛同一种密度ρ=800kg/m 3的液体,两个U 形管内的指示液均为水银。
第1个U 形管的一端接于容器的A 点,另一端连通大气。
第2个U 形管的两端分别接于A ,B 两点,其读数分别为R 1和R 2 。
若将第1个U 形管向下移动h=0.5m ,即接管点A 向下移动h=0.5m ,问两个U 形管的读数R 1和R 2分别如何变化?解:第2个U 形管为压差计,所测量的是两个容器中压强的差。
故接管点下移,读数R 2不变。
第1个U 形管为压强计,所测量的是第1个容器中的压强,尽管第1个容器中的压强P 1没有发生变化,但是U 形管向下移动,对于U 形管下部的液体来说,意味着液位深度的变化,故压强发生变化,即增加。
分别将U 形管移动前、移动后容器中的压强表示出来。
移动前 g H g R Pa P i A ρρ-=-1 (1)移动后,根据等压面1-1和2-2 ,有 g R R H g h P g R Pa A i ρρρ⎥⎦⎤⎢⎣⎡-+++=+21'1'1整理得: g h g R R H g R Pa P i A ρρρ-⎥⎦⎤⎢⎣⎡-+-=-21'1'1(2)由(1)式和(2)式得:g h g R R g R R i ρρρ+-=-2)(2'11'1g h g R R i ρρρ=--)2)((1'1m h R R i 03.02800136008005.021'1=-⨯=-=-ρρρ例8影响阻力损失的因素例 8 附图在本题的附图中,管径d 1相同,d 2等于20。
5d 1,A ,B 两点距离l 相同,管内流体的流量相同,试问:1、 压差计读数R a 和R b , R c 的相对大小如何? 2 、若流动方向改变,读数R a ,R b ,R c 有何变化?解:首先应明确U 形管R 读数反映的是什么。
分别对于该三种管路,自管截面A 至管截面B 的管段,利用机械能衡算方程式进行描述。
(a ) 管内流体 P A -P B =ΣΔP f(A-B)管外流体 P A -P B =R a (ρi -ρ)g 所以 gPR i B A f a )()(ρρ-∆=∑-即R a 反映的是管段A 到B 内的流体阻力损失。
(b ) 管内流体 (P A +Z A ρg-(P B +Z B ρg)=ΣΔP f2(A-B)管外流体 P A -[P B +(Z B -Z A )ρg]=R b (ρi -ρ)g 所以 gPR i B A f b )()(ρρ-∆=∑-可见,R b同样反映的是管段A 至B 内流体的阻力损失,流体的阻力损失与管路在垂直方向上有无变化没有关系。
因为管路A 和B 的管径相同,阀门阻力系数相同,根据阻力的计算式ΣΔPf=ρζλ∑+2)(2u d l1d AB 1d 2d c A B所以管路a 和管路b 的A 至B 管段的流体阻力损失相同,因此,Rb=Ra当流体流动方向变为自B 流向A ,在上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体阻力损失仍然不变,R a R b 读数数值不变,但是U 型管中指示剂恰好偏向另一侧,因为此时 Rb=Ra=ΣΔPf(B-A)/(ρi-ρ)g(c)管内流体 (PA+u 2ρ/2+ZAρg)-(PB+u 12ρ/2+ZBρg)=ΣΔPf f(A-B)) 整理PA-[PB+(ZB-ZA)ρg]=ΣΔPf f(A-B)+u 12ρ/2-u 22ρ/22)2()(1215.01122112u d d u d d u u === 所以PA-[PB+(ZB-ZA)ρg]=ΣΔPf(A-B )+ρ2183u 管外流体静力学描述PA-[PB+(ZB-ZA)ρg]=RC(ρi-ρ)g所以 Rc=gu P i B A f )(8321)(ρρρ-+∆∑- 在截面A 至B 的流体阻力损失中,除了与(a) (b)相同的部分之外,又增加了突然缩小的局部阻力损失ζcu 12ρ/2。
显然 Rc>Ra=Rb若管路c 中的流体改为反向流动,则需要具体分析R 的变化。
自截面B 至A 列出机械能衡算式∑-∆+++=++)(222122A B f A A B B P ug Z P u g Z P ρρρρ整理ρρρ22)(2122)(u u P P g Z Z P A B f A A B B -+∆=--+∑- ρ21)(83u P A B f -∆=∑- (1) 在ΣΔΡf(B-A)中,除了与(a ),(b)相同的部分之外,还包括流体突然扩大时的局部阻力损失,即ζe u 12ρ/2 。
阻力系数ζc ,ζe 均与(d 1/d 2)2有关系。
当(d 1/d 2)2值较小时(<0.4),ζe >ζc ;当(d 1/d 2)2值较大时(=0.4),ζe 与ζc 基本相等。
一般动能项小,即ΣΔP f(B-A)>ρ2183u ,所以,U 形管指示剂将偏向另一侧,读数为R c ‘列出静力学关系式g R P g Z Z P i c A A B B )()('ρρρ-=--+ (2)由(1) ,(2)两式得 gu P R i A B f c)(8321)('ρρρ--∆=∑-因此 R c '<R c例 9如图所示的水桶,截面为A 。
桶底有一小孔,面积为A 0 。
(1)若自孔排水时,不断有水补充入桶内,使水面高度维持恒定为Z ,求水的体积流量。
(2)如果排水时不补充水,求水面高度自Z 1降至Z 2所需的时间。
例9 附图实际液体由孔流出时其流动截面有所减小(参看附图),且有阻力损失。
计算时可先忽略阻力,求未收缩时的理论流量,再根据经验取实际流量为理论值的0。
62倍(孔流系数)。
解:(1)求液面恒定时的体积流量取水面为截面1,孔所在的桶底平面为截面2,并取桶底为基准水平面。
Z 1=Z ,Z 2=0 P 1=P 2=0(表压) H e =0,h f =0 U 1=0,u 2为所求代入总机械能衡算式得:gZ=u 22/2u 2=(2gZ)0.5理论体积流量 V s =u 2A 0=A 0(2gZ)0.5实际体积流量 V s '=0.62A 0(2gZ)0.5(2)求液面自高度为Z 1降至Z 2所需时间。
由于桶内液面不断下降,排水速率也不断减小,故为不稳定过程,应按下列关系式进行物料衡算: 输入速率-输出速率=积累速率设在某一瞬间,液面高度为Z ,经历d θ时间后,液面高度改变dZ ,在此时间内,对于桶内液面以下的空间(划定体积)水的输入速率=0水的输出速率=0.62A 0(2gZ)0.5水的积累速率=AdZ/d θ 故物料衡算式遂为0-0.62A 0(2gZ)0.5=AdZ/d θgZA AdZ d 262.00-=θ2100(262.02262.021Z Z gA A gZAAdZZ Z -=-=⎰θ)))(/(728.0210Z Z A A -=例10低压气体在水平的等径管中作稳定流动,沿水平方向其平均速度( );雷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