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与荀子二人皆是继孔子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孔子所莫定的儒家教育思想都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在此就孟子和荀子的哲学思想、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学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人教育思想的异同。
一、教育的哲学思想
孟子根据“中庸”与“诚”的思想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主张天人合一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人无有不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教育的作用在于保存人性中的善端,扩充善性。
若不扩充它,这些善端就会消失,变成“不善”,正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意。
而荀子主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提出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中没有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善者,皆为经过教育的作用和后天的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本性,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道德品质。
在人性论方面来讲,孟子与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应该开展教育,而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奠定了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教学思想上二者的比较:
教育作用孟子从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教育的社会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予人的善性,认为只要接受学习,“人皆可为尧舜”;进而达到治理国家。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孟子确定教育目的为“名人伦”,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之义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教育,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通过实现“明人伦”,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为政治统治服务。
荀子则从唯物主义的“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对社会,教育能够
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国富兵强。
荀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所需的人才,教育内容为诗、书、礼、乐、春秋。
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目的、任务的思想大体相同, 都把通过道德锻炼达到完美境界的新的统治人才作为培养的最高标准。
不同的是, 荀子提出培养“俗儒”、“雅儒”和“大儒”三个不同的层次。
荀子更重视老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教师是道德的化身,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
把教师提高到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
在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孟子提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启发引导”;而荀子也认为“积微见著,积善成德”,知识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善德才能逐步培养出来,与孟子提倡的“循序渐进”相似。
在教学主张上,基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强调“思”,主张内求;并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内省”“自得”的过程,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忽视“学”。
荀子则比较强调“学”,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外求,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而行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可见荀子重视实践的作用。
综上所述,孟子和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不同,但达到教育目的,方法等都有相似之处,对历代教育和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和深层探讨古代哲人的思想认识可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体系的演变,当今世界的我们,应该多读他们的经典,取其精华,改进和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完善当代教育思想体系,作为师范生,重温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更有利于我们今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