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秘方 验方 效方 绝对有用

秘方 验方 效方 绝对有用

内科方消化道肿瘤中医药治疗生半夏15g,陈皮10g, 旋复花30g, 威灵仙30g, 天花粉15g, 浙贝母15g, 川厚朴30g, 生黄芪40g, 杭白芍15g,小枳实15g,石见穿30g,蓬莪术15g,醋柴胡10g,生甘草1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60g,炒白术20g,露蜂房15g,大蜈蚣3条。

每日一剂,一次水煎,浓缩取汁,少量多次频饮。

加减:食道癌(包括贲门癌)加干蟾皮、急性子;胃癌加猫人参、乌药;淋巴转移加生牡蛎、玄参,并吞服小金丸;肝转移加八月扎、土元、斑蝥、鳖甲;肠转移加苦参、红藤、败酱草、苡仁;腹水者加葶苈子、泽漆、椒目、蝼蛄(去头);体虚者加西洋参、麦冬、天冬,并吞服六味地黄丸。

只要服药有效,均应坚持服药。

前三个月每日一剂,以后视病情每日或二日一剂,一年后绝大多数病人病情可得到控制,甚至查不到癌细胞,但还是要坚持服药,每二日或每三日服药一剂,坚持到第三年或更久,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2)膏剂:活蟾50只,大蜈蚣120条,守宫240条,以及白种参、西洋参、紫河车、枸杞子等;用黄酒、井水各半煎煮浓缩,用蜂蜜收膏约5000g,每次50g,每日3次化服。

(3)丸剂:田三七、制马钱子、全虫、土元、炙蜂房、白花蛇等各适量,蜜丸如绿豆大,每日3次,每次10g,饭后服。

(4)散剂:硇砂、硼砂、柿霜、云南白药等各适量,碾极细末,每服2g,每日4~6次含服,用于食道癌、贲门癌,吐泡沫痰多,梗阻滴水不下者,一般2~3天即收开塞通膈之效,且泡沫痰亦随之减少或消失。

(5)外敷方:藤黄、干蟾、六神丸、生乳香、生没药、大蒜瓣、醋元胡、人工麝香等各适量,碾极细末,用布袋装好,系于肿瘤相应部位之体表面(干敷),每天佩戴6~8小时。

食道癌饮食难进,吐涎沫多.古之饮鹅血法,嘱每天或隔天用一只白鹅,把鹅头切掉后,立即将鹅颈含入患者口中吸热血(患者虽然滴水不进,但饮鹅血非常通畅)慢性肠炎名验方仙桔汤[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方解] 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稽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之象。

因此,在治疗立法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消化湿热,方能奏效。

仙桔汤即据此而拟订。

方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仙鹤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对慢性泄泻亦有效。

桔梗《别录》载: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桔梗“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桔梗治“下痢腹痛”。

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脓治痢之效,凡泄痢大便夹杂粘冻者,取桔梗甚效。

白术、木香健脾而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疗泻痢而缓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无毒,能清热利湿凉血,常用于肠风泻血、血痢、带下,用治痢疾,有一定效效,其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且长于退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物,若用小剂量则善于行气消胀,故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

诸药合之,其奏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之功。

[加减] 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解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凡久泻证属脾肾阳虚或为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适应证,当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

[按语] 中医药治疗痢疾,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且疗效肯定,已为世人所公认。

中西医虽同有痢疾之名,但内容略有不同。

西医所说的“痢疾”,其诊断是建立在病因学基础上的,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

而中医学所称的痢疾,是一种症状诊断,它包括临床上出现的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候。

因此,中医学的“痢疾”不仅包括了西医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痢疾病名在《内经》中称为“肠辟”,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肠辟下脓”等。

至隋代(公元5-6世纪间)始称“痢疾”,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中有专述痢疾的《痢疾诸候》章节,痢下“重者状如脓涕有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膜薄血,状如鱼脂脑……”。

在治疗上,历代医家皆强调了“新感而实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当以塞因塞用”的准则。

朱氏之“仙桔汤”用治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结肠炎等病,一般5-7贴即可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仙桔肠”的拟订与药物组成,突破了知余年来“久病而虚,当以塞因塞用”的治则。

因为患者痢下缠绵,时休时作,迭治不愈,既有久病而虚的一面,又有湿热之邪留恋的客观存在,非“塞因塞用”所能顾及,必须在清除湿热的基础上,运用健脾敛阴之法,方能相得益彰,这是朱氏自拟“仙桔汤”治慢性痢疾,古训新知,融一炉冶的成功之处。

刘氏经验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全方由生黄芪30g,党参15 g,当归10 g,柴胡5 g,丹参20 g,芡实15 g,仙茅10g,仙灵脾10 g,风尾草10 g,山楂15 g,甘草5 g组成。

辨证以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或泛白,少气乏力,纳呆少食,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痛,形寒肢冷,性欲低下,月经失调。

易感冒,舌质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细无力为标准。

刘氏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脾肾两虚者为多,或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阳两亏。

其病理关健在于本虚标实。

其病理特点以虚(脾肾气阳亏虚)、壅(水湿、瘀血内停)、漏(大量蛋白尿)为主。

根据这一病理特点创制了治疗NS的经验方。

方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祛湿,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俾脾气健则水湿得运,肾阳足则自能化气行水,水肿自消矣。

尿蛋白亦水谷精微所化,中气亏虚固摄无力,精微下趋则见大量蛋白尿,故方用升麻、柴胡、芡实升提固摄以消除蛋白尿。

“水停则血瘀”,故方用丹参、当归、山楂活血化瘀,用甘草以调和诸药,全方熔扶正祛邪、固摄精微于一炉,标本同治。

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以脾肾双补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NS疗效十分显著”方治疗高血糖危象刘渡舟蒋某,男性,63岁。

患糖尿病,虽注射了“胰岛素”,而血糖难以控制,高达16.6 mmol/L以上。

一家恐惶,前来求治。

问其大小便皆不通畅,腹胀胸满,心中烦躁异常,不食不眠, 7d来目不交睫。

切其脉沉大有力,视其舌红绛似火。

其妻面带戚容对余曰:“胰岛素”已无效,中药尚有活路否?余曰:据《史记》载,“太仓公”用“火齐汤”治一“涌疝”病人而愈。

此事虽距今近两千年之久,而其病证宛然犹在,科学是可以重复的,大有借鉴之机。

方用大黄6g,黄连10 g,黄芩10 g。

服汤后不久,先得大便,所下颇多;后得小便,努而排之,竟溺出一条似精如脂的物体。

患者顿觉周身舒畅,睡意难捱,酣然梦乡。

睡了六、七个小时,则觉腹饥思食。

从此血糖下降,烦躁不发,渡过生死关头,而转危为安。

治痫方1.生南星、生铁落、僵蚕、钩藤、石昌蒲、远志、蜈蚣、全蝎、生半夏2.郁金、白矾、钩藤、僵蚕、栀子、胆南星、生赭石、地龙、磁石、天竺黄、硼砂、半夏、朱砂、皂角、广角、白花蛇、蜈蚣治痫方。

3.含珍珠粉、翔羊角、牛黄、黄连、山栀、胆草、冰片、朱砂、白芍、天竺黄、胆南星、川芎、丹参4.白胡椒加萝卜是民间治疗癫痫的有效验方咳嗽喉源性咳嗽顾名思义就是喉咙疾患所引起的咳嗽它的主要特点是:痒为主症,咽痒如蚁行阵发性咽痒,干咳,不痒不咳,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多为阵发性咳嗽,咳甚则痉挛状,咳嗽后吐出少许白粘痰喉源性咳嗽的病因为:1、感受风邪,宣发不彻,或病初频服糖浆、凉性药、收敛药或滥用抗生素、滋补药等,使邪滞肺经,闭门留寇。

2、禀质过敏,微邪外感及异气(异味、粉尘、)等故治疗大法:宣肺为先,不管它是否有表证均不能忘记宣肺散邪,然后配以脱敏、降气、化痰、利咽。

治咽喉病一定要从肺下手方选“喉咳宁”本方为干老的经验方之一。

其功能为宣肺祛,主治喉源性咳嗽,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等风(脱敏)。

药物组成:用量我就不说了以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为基础方添加苏子、天竹黄、地龙、蝉衣、玄参、射干、黄岑组方而成。

方解 :方中主药;麻黄、杏仁,麻黄具有发汗解肌,开毛孔的作用.治伤寒,杏仁降气行痰 ,因此这两味药对急性喉咳很奏效。

又根据《神农本草经》“麻黄又具破瘀积聚”之理 ,可针对被肺经所困之邪而起逐邪外泄的作用。

本草纲目》载杏仁有“润大肠气秘 ,那么肺与大肠相表里,可理气而解秘,同样能增强解围破坚作用因此这两味为本方的要药,另外现代药理证明,麻黄有抗变态反应功能。

地龙:虫类祛风药,擅长祛风解痉,定喘止痉。

蝉衣:缓解喉痒及阵咳而宣肺利咽,熄风止痉。

玄参:导药入喉。

射干:引导药,与玄参为伍可清热解毒,祛痰止痛。

天竹黄、黄岑:具有清热化痰,前者可以定惊,后者可以清肺经残邪之火。

苏子:降肺气,止气逆。

甘草:镇咳利咽(抗变态反应)。

全方药物的组成,配伍严谨,功效独特,具有宣肺,祛邪外泄,祛风止痒(抗过敏),降气化痰以达利咽止咳之效。

风寒咳嗽的特效方此方系已故老中医张振东的经验方。

二十多年前因小孩呛风咳嗽,多处求医不效,后经人介绍该医擅治咳嗽,便前往就,处方两剂,结果只服一剂而愈。

因此方太神效,便就收藏。

后来遇此类病人将此方与之,无一不效。

经笔者多年试用,新感者只要一煎即愈,病久者也不过三剂。

今将此方献于大家,以感激已故老先生。

方:荆防各10,粉甘桔各5/10,杏仁泥10,信前胡10,紫苏叶10,白云苓10,广陈皮10,炒枳壳10,法半夏10,藓去皮生姜三片顽固性口腔溃疡中医俗称口疮,表现在口唇之内,咽门以外部位,舌,唇,颊,软腭等处发生溃疡,疼痛异常,病程延绵,反复发作,西医对此尚无根治方法.古代医家对口疮的病因病机众说纷纭,但临床上多以火热,阴虚立论,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泻火,滋阴,活血,止痛为主,此类治法偶能取效一时,旋即复发,再难奏效.医者往往以口疮为难治性,易复发性为挡盾牌,告诉患者决非三, 五付可以收功作为敷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笔者根据云南名老中医吴生元教授的经验, 认为温阳补土伏火极为重要,复发性口疮患者一经治疗.多获良效.顽固性口腔溃疡虽有火热上炎之征,但因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正气已虚, 脾胃之火末熄,因此其炎上之火大多虚实并见.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败胃之药, 正气越伤虚火越浮,治疗虚火不知引火归源,一味滋阴降火,一派滋腻碍之品,中焦不能运化, 病越长绵难愈.因此,将潜阳丹和封髓丹合二为一,加上治标之品,确立复发性口疮溃疡温阳补土伏火之治疗大法.潜阳丹出自清.郑钦安<<医理真传>>,由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组成,郑氏认为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 ;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氏认为,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黄柏之苦和甘草之甘, 苦甘能化阴,砂仁之立合甘草之甘,立能化阳,阴阳化合,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笔者口腔溃疡十余年,数易名医,遍尝中西药物及各种偏方验方无数, 偶尔发作时一二周不愈,疼痛不止,食难下咽.笔者遍查历代中西医文面前献,终不得治法, 后有幸跟随云南省名中医吴生元教授,请教于吴老,吴老诚示之潜阳封髓丹,服之立效,深奇之,又请教于吴老,吴老讲授<<医理真传>>,乃明温阳补土伏火之大意.行医以来, 该方验之临床,每获奇效.治疗急性外伤肿胀,用栀子散效果好生栀子30—50克,鸡蛋清1个,面粉、白酒适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