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高中生的心路历程

一个高中生的心路历程

写在前面:战略规划上,高中三年,有人说,“从高一开始努力,可以考上北大清华;从高二开始努力,可以考上一流大学;从高三努力,就只能考上重点大学了”。

这话是有道理的,可谓金玉良言。

因为基础和积累确实很重要。

别人努力了3年,你如果只努力了一年,智力大家都差不多,高考固然有运气因素的成分,但发挥也是公平的,但是平均来看,别人当然比你更有理由去名校。

大学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兵以正取胜,不在于诡诈机巧。

看过银英的人应该知道,杨威利和莱因哈特同样推崇正兵,因为这才是王道。

这不是打击高三努力的问题,这是辨证的结果,高三努力非常重要。

每一年都很重要,高三更加重要。

每一位高三的同学,我都祝福大家。

我自己也是高三有了巨大的飞跃。

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年的积累,这个飞跃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战略规划2:学科上,有某省的文科状元说,语数外要从高一开始积累,文科综合是可以高三学出来的;这一句话放到理科同样适用,我个人觉得,语数外要从高一打好基础,而物理化学,只要学懂了,透彻了,一般不需要太多时间,也都很容易保持高分。

不是说物理化学生物不重要,而是说这些学科上花的时间不如语数外,因为语数外都要求大量的时间积累,正因为如此,是门槛很高的学科,不是短期突击就能考到140的;但是物理化学生物,任何一门在一个普通中学,如果满分100,每次也都有考到90多分的同学在。

同时,语数外同时优秀的同学非常稀少,所以要尽量不偏科,语文120,数学140,英语135,这是一个可行的参考。

我一直觉得分数才是王道,无论何时750考到670以上都是很好的分数,而名次不同学校的意义不大,不用太计较。

2. 学习方法概论这部分不是我打算写的重点项目。

因为具体的方法不胜许多,可以参考前人的各种经验贴,各种理科帝,文科帝,竞赛帝;只要有心,定能找到许多例子。

这里我只讲几点对我个人有用的。

所以,如果有人要问我,怎么提高自己的分数,如果你的决心足够,那么就先不用讨论动机,我一定会首先说这三个问题:1)学习一定是要花时间的!一定是要花时间的!!你有花足够的时间吗?我觉得6~8个小时是底线了,当然包括上课的时间。

大部分人,如果天资不突出,10~12个小时是我个人的推荐时间,当然,这个是对普通高中学生。

2)学习耗费的时间一定要有性价比,是有效果的!!一定要把时间花对地方!!你有花对地方吗?光花时间是没有用的。

要把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

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地方?答案是用心琢磨。

一定要观察自己,要给自己以反馈。

反馈就是让自己得到学习效果的评估。

这也不是说急功近利,这个期限是五天到一个礼拜,可以自己观察自己的情况。

如果一个计划学了一个礼拜,自己也不觉得获得了比较多的新知识,懂得了以前不懂的东西,就要反省自己的方法问题了。

是学的内容不对,还是学习的方式不对?总之要观察,调整!大部分别人的方法,都是别人摸索出来的。

这个摸索的过程,就是自己反馈、调整的过程。

3)学习一定要动手做!!整天琢磨自己要干什么是没有用的!!哪怕做错了也比没有做要好!!整天看帖子是没有用的!!!看到这一句话,部分人可以关浏览器了。

王阳明(不觉得王阳明很强的读者的可以略过,只要记得下面那句话是一个确实很牛的人说出来的就可以了,“说这话的人是一个传说级的大牛”,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留下来的几句最为核心的观点里面,有一句就是说,知行合一方是真知。

真正懂得的人,必须是能够做到的人。

从小到大,大部分人习惯性地都有这样的想法:“一个东西我看到了,见到过就算知道了,记住了就算知道了,而知道了就一切都好了,自己就已经正确了”,即我们满足于我们见过这个东西,“知道这个东西”,可惜这个知道只是“听说”和“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害的,老师没有教我们!这是不对的!任何一个道理,除非你已经做到,否则就不要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不能做到,没有实践过这些方法,永远不要告诉自己说这个方法我知道!!!我就是想说,看到一个东西,不要告诉自己知道了,首先要问,你做到了吗?它确实不一定对,但是没有实践过,就没有发言权。

发言权来自于做过的人。

1)方法论之预习如果说我个人觉得什么东西是最实用的,我只能说是这一点了。

具体而言,预习推荐在学期之间的寒假和暑假,有些简单的科目可以在短假期完成。

每个假期预习下一个学期的所有科目(不包括语文和英语),比如数理化。

以及预习英语的单词部分,这些是我基本完成的。

预习的好处: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有助于提高成绩。

有助于提前发现难点,重点照顾。

即帮助你有效投入时间。

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是从初二开始养成这个习惯的。

预习本身很无聊,没有压力是不会看的。

我之所以预习,是因为班上有一个同学在预习下学期的数学,被我发现了,我觉得他很牛,于是就模仿下去了。

久而久之就一直预习所有的科目。

预习的要点:你有遇到过,看懂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但是后面就看不懂了的情况吗?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推荐看懂了一章之后立即做完本章的题目,例题一定要自己做一遍。

以为自己看懂了是不算数的,要题目也会做了才算。

如果书上没有习题,就找一本练习册同步做。

一次略过,走马观花,我觉得意义不大。

(2)方法论之复习我其实复习得不多,但是喜欢做题目。

这个因人而异。

你可以选择看书来复习,也可以选择练习来复习,但是一定要保持熟练。

熟练的同时再用心,就能发现技巧,进而举一反三。

用心,用心,什么是用心,请看谢耘学长的书《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我只能简单说,就是要耗费和投入注意力,如果没有对自己,对学习投入注意力,神马都是浮云。

(3)方法论之上补习班/参考书如果老师讲的和考的不是同一个东西,说明老师不合格,那么请上补习班,或者自己买参考书学习。

如果老师讲不出答案的所以然,只会公布答案,那么请上补习班,或者聪明的自己买参考书归纳、感悟。

(4)方法论之制定目标高三的人最好有一个目标。

知道自己要考多少总分,自己现在差在哪里,哪一科容易提高。

然后分配时间,这就是一个全局优化的过程。

要理性分配客观资源,然后主观上尽一切可能去获得资源和信息,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有志者,事竟成。

学习之外这一节其实是对所有人的,从初中到高中。

首先是选学校:我虽然在普通中学上学,但我个人觉得,大部分人可能更适合去重点中学。

遇到优秀老师的概率更大,环境也更好。

我个人是运气好,我们这一届老师普遍很好,之后就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可能之后的人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和华丽的配置了。

当然老师是外因,一定不能忽略自己这部分的内因。

其次是老师:老师教的一定是对大部分人的需求。

如果你不是那大部分人,无论是最好的还是最不好的,都要考虑自作打算。

我们学校老师比较宽容,于是我就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做。

但是有的老师不同意,保持对老师的尊重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可以考虑这门课的进度就跟着老师走,只要他教得不错,就没有必要另起炉灶。

可以课下再额外花时间。

对老师的态度,我一直认为要客观认识他的优点与缺点,宽容缺点,获取知识。

起冲突毕竟是下策,要想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尽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尽量体谅老师,他们并非就一定要十全十美,就一定必须正确,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而已。

比如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力比较弱,但是比较关心同学,讲故事很有才;数学老师中规中矩;英语老师非常赞,跟着她就可以;物理老师本人很牛,但是讲课要照顾大部分人,可以问题目;课就不用听了,不如多做几道题;化学老师资历深,水平也很好,听他讲课就可以;生物老师是校领导,但我不觉得他讲的超过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只能自己看书。

我的生物和语文是学得相对比较弱的。

但是生物高考确实不难;语文高考就只好吃亏了,我连作文的套路都没弄明白(但在班里已经是优秀作文了),现代文阅读也不知所以然来,于是就杯具了。

对于作文之类的,我在语数外一节里会讲。

其三是同学,和同学分享和交流对我很有帮助。

虽然综合起来我总分很好,但是每一门课都有学得不错的同学,于是每一门课和同学们交流都是不错的。

大家眼界要放开,因为高考是一个全省的排名,如果提高了其他同学的成绩,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提高,即使没有别人的提高快,也是赚的。

在普通中学,甚至重点中学,我个人都认为班级的名次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总分有意义。

总分除以总分的满分乘以一百即为总平均分。

如果达到总平均90分的程度,就是非常好了,各大名校都有希望;如果平时成绩除以总分的满分到了总平均95分,那么任何学校皆有可能。

当然每5分都是一个门槛,努力提高的过程中,才能和心力都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越往上越难,但是回报也是巨大的。

如果举个例子,清华学生的自信,往往都是因为在这个磨练中得到的:这么难做的事情都做到了,那么我们努力之下,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去尝试,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并不是说无法无天,而是会促使大家敢想敢做,心胸开阔,进而意境高远,力争上游。

知识在其次,但是勇气,热忱和自强不息,一定是在付出和磨练中慢慢形成的。

环境:学习的环境很重要;不要太多干扰。

这个如果不具备条件,也要努力创造。

作息:我晚上不超过11:30点睡;高三不超过12:30,这是受一本书上某清华的前辈经验所写,我实践了,我做到了,确实也是有效的。

我也不提倡熬夜。

我上学时早上5.40点起,周末和假期7:30起,没有什么问题。

关键是要有效利用时间。

我利用下午放学到吃饭的20分钟练习英语听力,每天一套题,非常非常有效。

我的听力就是靠这个时间练习的,不用花别的时间。

我有个大学同学说他每天从教室到食堂的路上会做掉一套英语模拟题,除了听力和作文。

这都是真的,在清华不算什么变态。

不能充分利用时间的话,要从总平均分90分到95分还是很难的。

态度:努力成熟去适应这个社会,不要怨天尤人。

外部的原因总是存在,但一定也有内部的原因,千万不要推卸责任给外部条件。

世界是美好的,但首先是残酷的。

人很多,工作很难找,不是没有岗位,而是满足现代社会需要人太少,能够创造机会的人太少。

没有背景,没有继承,那么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

而努力之后,才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获得幸福,自由和成功。

还有就是,世界上的很多关系看似矛盾,但其实是辩证的,并不意味着真的相互矛盾,没有道理可讲。

比如初看之下,学习和娱乐是冲突的,如果学习是x,娱乐是y,那么就是x+y=10,一个增加一个就减少。

但其实另一个模型更为正确,比如可能是Z= x*y的关系。

z是综合产出,平衡好x和y在约束条件x+y=10下的比例,x*y才能达到最大。

两者不能偏废,中庸之道最为理想。

但是很多人娱乐过多,我只能说矫枉必须过正,还是把war3删了,好好想想一个有追求的人应该干什么。

等学习稳定了,再来考虑娱乐的问题。

很多人理解这个,都无法保持公正,一定要找对自己有利的解释。

比如幸福,自由和成功。

有人常常会想,成功的人未必自由,好像成功人士都很辛苦,我只要自由就好,于是偏废而无所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