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加《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讨会》体会

参加《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讨会》体会

参加《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讨会》体会
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观看新课标解析下的示范课《爱如茉莉》——于永正等8课时,收听讲座《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等三次,共计18学时内容。

虽然一同前往的六位老师半夜才抵达休息的宾馆,但第二天所有在会场上,每个人的精神都提高到最高,唯恐错过专家的每一句解读。

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是带着任务、责任义务而来……
此次学习最大的体会就是语文新课标较实验稿更完善。

具体体现以下五个方面,同时这五个方面也是此次语文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不是在听说读写学习过程中加一项内容,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意思就是说不能光说教,应该是更高的要求: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

方法和能力融为一体。

后面我会根据课例具体谈谈。

我的理解就是语文教材的思想价值,语文教学的味道。

第二: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调整。

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成长,学会学习合作和创新。

这里提到“非连续性文本”,意思就是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简单第四学段:较复杂)我的理解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如何提高。

第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虽然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起来没有改变,但我的理解是内涵变了,变得更细腻和综合了。

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知识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还应该多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所以语文课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

第四: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抓好“读书”。

注意培养学生“兴趣习惯品味方法能力”。

第五:针对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力度。

提到有感情朗读,个人的阅读无法其它代替,是必须的。

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汉字书写,不能以纯粹工具观看待汉字学习。

三个学段建议,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天天练习,意识和效果。

下面重点结合王文丽老师的讲座《用好教材发展学生完善自己》和几位老师的课堂谈谈自己此次学习的体会。

教材是老师教学所用的材料,授课的载体。

我们要了解教材具备的价值,同时在应用教材时仔细思考和研究。

首先来谈谈教材的思想价值。

这也是巢教授提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如果将语文教材“原生价值”(知识传播情意交流消闲)“信息处理价值”(我理解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范型空间机会的过程)混为一谈,这种语文课就是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我们所追求的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如《自己的话是给别人看的》一文,选文是为体现异域风情,每位老师都清楚看出全文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来写的。

如果设计主线: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会有些思品课的倾向。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语文味道就有了。

《廉颇蔺相如传》不要上成历史课,重点应该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如蔺相如的语言“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古先文后武,而蔺相如的语言这里就很有技巧性。

《只有一个地球》一般老师可能会设计主线问题后涉及“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有品社课的
嫌疑。

学科特点体现不明显。

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初读课文后,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或滋味呢?”再用文字表达感受,味道来了吧。

个人理解教材的思想价值如何体现,思考清楚了,语文味道就有了。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课文,就解析理解来说,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授课风格,谁理解了语文思想价值谁的风格就显著,语文课的语文味道就浓一些。

接下来我要谈谈教材的知识价值。

此次学习,我对教材的知识性价值有了更好的理解。

之前只清楚我们教材单元导读中呈现了一单元的内容、主题、读写训练点,但小学整个阶段的读写训练点的呈现标准就有些模糊了。

而这些训练点就是学生夯实接触的体现。

小学低段主要是字词句,没有修辞学习。

中段词句段主要是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高段涉及句段篇。

知识价值体现过程中也要和思想价值联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三年级的课文,这是学生理解学习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最典型课文。

利用好。

读句子,说说留给自己的印象如何?为什么能写的这么美?语文味道就来了,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也要用上比喻的句子啊,那样写出来的话一定很美的。

而不是教师在这个时候如何讲得深。

那样的话教材的思想价值没有很好的体现,知识价值体现也存在误差。

也许讲得深是一部分所喜欢看到的课堂,但真正懂得语文的人来说,他会发现很大的问题。

我这里想到了古诗课学习。

低段好高段是有区别的。

不要认为都是五环节“知诗人读诗题解诗意想诗情悟诗境”,低段的诗20分读一读,熟练了,然后了解大致诗意用一两句话说说就可以了,背诵积累,再写写字就哦了。

中段多了一个默写和结合注释,高段呢应该是多了个欣赏。

下面谈谈教材的训练价值。

语文训练主要为“听说读写思” 提高“字词句段篇”的能力。

《拔牙》很简单的内容,最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物心情的变化。

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读写迁移都围绕人物心情变化设计。

所以教材内容是一样的,看你如何去设计才更好符合新课标的内容。

最后是教材的文化性。

《北京的春节》等文章,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学习了解一些文化性的民风民俗。

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长久,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这些民族的文化,这样我们民族文化以后才有更大机会传承下去。

其实知识和训练价值就是语文教材特点中的工具性特点,而思想性和文化性则是语文教材人文性特点的细化。

怎样上课呢?就是我上面所提及的一些内容:认真钻研教材,体现学科特点,简单理解为注意语文的思想性,体现语文味道。

落实学段要求,以诗为例。

突出课文特色,分配课时
内容,关注课后练习。

再有就是目标的融会贯通,也就是之前提到德语文学科的性质。

最后是思想与作为的并进,这是教师的责任意识的体现。

通过此次学习,深知自己未来的路很漫长,很艰巨,提示自己,做一个有理想的老师,做一位爱读书的教师,做一位会生活的老师。

最后还是要感谢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和老师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