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剑概述陈资料

剑概述陈资料

剑术
一、概说
剑是我国武术器械的一种,在我国武术兵器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从最早商代时期铜剑兵器的出土发现到现在武术多种流派剑术技法的广泛流传,剑器本身和剑术都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化过程。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在剑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剑文化成为剑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为剑术运动本身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光环。

目前,剑术运动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较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下面,我们简要说明剑术运动的发展历史。

尽管在商代之前已有较为原始的木、石、骨剑,但由于形制尚未完全确定,因此,还不能称为标准意义上剑。

据相关史料证明,在我国商代时期已有清晰的制剑史料记载,当时剑型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主要为铜制。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

由于制剑材料的限制,商代的铜剑长度普遍较短,一般为30cm到50cm之间。

如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出现,在汉代,铁剑逐渐代替铜剑,成为当时军事战争的主要短兵。

剑在汉代后期基本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重刀之习,起于汉代”,随着汉代后期重甲骑兵的出现,刀由于劈砍有力逐渐成为军事战争中的短兵,至隋唐之时,剑已经完全退出了战争舞台,成为民间习武和社会娱乐、佩戴之用。

如。

《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

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唐代最盛,剑器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

自唐代以后,剑器已经基本定型,直至现代剑的形制与唐剑基本没有什么差异。

剑术技法的发展也是一个较为丰富的嬗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斗剑之风甚重。

在庄子《说剑》篇中记载到:“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正因为斗剑之风流行,为此还产生了较为专业的剑客以斗剑为生。

同时,伴随着击剑之风的流行,还出现了有关技法理论的论著。

如《越女论剑》中记载:“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彷佛。

呼吸往来,不及法禁。

纵横逆顺,直复不闻。

”形象生动地总结了剑术技法的特点和要诀。

汉代由于刀的出现,剑德军事价值减弱,为此,汉代的斗剑之风逐渐转移到贵州与民间,社会上出现了剑术的单人和双人表演,而且有了专门的剑术教师和专著,并形成了一定的剑法流派。

尤其是《汉书·艺文志》中的《剑道》三十八篇,充分显示了当时剑术运动的兴盛状况。

至唐代,舞剑兴盛一时。

李白诗篇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成为再现唐代剑舞的代表之作,此外,唐代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歌和张旭的草书被称为当时的“三绝”。

明代,很多军事著作中均记载有剑术技法,如《武备录》、《三才图会》等。

清代剑法流派纷呈,如清代吴殳《手臂录》中专门有剑术技法和剑法流派的记载。

此外,民国期间武术著书较多,不乏有剑法专著或论述剑法的篇章。

如宋庚平著《剑法图说》一书,较为详细说明了剑法源流与技法图解。

又如李景林《武当剑谱》、大东书局的《青萍剑》等。

此外,剑术因至尊至贵,人神咸崇。

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

因此,历史上,剑器赋予文化身份,名剑甚多,如《史记》中曾有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
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梁朝陶弘景著《古今刀剑录》一书,更为详细记载了历史上的各类名剑名称,从而使剑术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身份。

直至今日,仍有大量铸剑厂家打造各类古代名剑,或出售或为武术爱好者所互相馈赠和收藏。

现代剑术是在传承古代剑法基础上演化而来。

历代武术家根据剑法“格洗击刺”等基本技法原理,吸取精华,摒弃糟粕,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和充实,逐步创编出用于锻炼身体和表演的剑术套路。

现代剑术种类和内容十分丰富。

有武当剑、峨眉剑、太极剑、昆仑剑、八卦剑、昆吾剑、青萍剑、提袍剑、纯阳剑、螳螂剑、双手剑、七星剑等。

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在《剑术》一书中把现代剑术按体势分为工架剑、行剑、绵剑和醉剑四类。

工架剑的运动特点是一招一式、端端正正、形健骨遒、端庄势整;行剑是纵横挥霍、流畅无滞;绵剑是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连绵相随;醉剑是奔放如醉、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形如醉酒。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把剑术作为武术比赛的正式竞赛项目,并先后出版了《初级剑》、《甲级剑》和《太极剑》等书。

同时还把《少年剑》和《初级剑》列为中学和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剑术运动的重视。

时至今日,武术剑术比赛日益纷呈、剑术专著罗列万象、民间习练剑术人群丰富活跃,剑术这一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祖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发挥出了自己积极的价值和功能。

剑术运动已经成为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风格特点
(一)端庄势整、轻快潇洒
剑术风格独特,素有君子之风。

古代文人墨客多以舞剑来挥发自己的各种情结,剑也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正直的品质和性格。

这种文化底蕴奠定了剑术“端庄势整”的技术风格。

在技术各种技术动作中,每个动作均要求开合有度、姿势端正,身形舒展,展示了剑术的正然浩气。

另外,由于剑形制和重量的特殊性,因此,决定了“剑走轻灵”的技术运动特点。

除了技术套路中的定势动作以外,剑法技术动作多为连贯组合、连绵不断、流畅无滞。

(二)奇巧制胜、剑行合一
《庄子·人世间》就讲到:“且以巧力斗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

技术运动乍徐还疾、忽往复收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其“奇巧”的运动风格。

自唐代剑型固定以后,剑型长度适中、重量适宜,因此,剑术练习起来相对轻松完成。

正因为如此,剑术运动体现了一种以轻快、奇巧为特点的运动风格。

通过身法与步法的多种变化,以及手腕技法的使用,达到一种行云流水、剑行合一的运动特点。

三、技法特点
(一)以短制长、疾攻快取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篇》中载:“短兵利在速进,终难接长。

持久必为所乘”。

认为短兵器的技击特点在于快,通过快速的身体位移变化,来达到以短制长的目的。

这种技法特点从剑法“轻快潇洒、乍徐还疾”的运动风格中也较为清晰的得以反映。

剑法技法运用配合身法灵活多变,出其不意。

因此,技术套路中常有行步、跳步、击步等多种步法。

当然,这种疾攻快取的技法特点也展现了“剑走轻灵”之说。

(二)撩挑点击、手法多样
手法多样是剑术技法的一个鲜明特点。

剑术技法的完成多以手腕的灵活运用配合身法步法完成。

在剑法基本技术中,如点、撩、截、崩等多种技法中,手腕灵活发力是其关键所
在。

在技术套路运动中,不难发现,很多动作的发力都是在技术动作的末梢瞬间完成,这种技法特点与刀法的大劈大砍则风格相异。

此外,“剑走轻灵”的剑术运动风格也不允许有发力僵硬、呆滞的特点,只有通过手腕的灵活运用、上挑下击,才能充分体现出剑术的风格特点。

四、健身特点
(一)强身健脑、身心共健
剑术是一项对人体具有较好健身功能的运动项目。

剑术套路路线多变、身法多样、手法灵活,因此,如果经常坚持练习剑术项目,不仅对于人们的身体素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大脑记忆力、身体灵活性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健康价值。

同时,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需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因此,练习剑术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意志和品质的过程。

通过长期坚持锻炼,达到身心共健的效果
(二)娱乐表演、审美情趣
剑术运动除了是一种武术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技击功能,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娱乐表演价值。

自唐代剑舞盛行之后,尽管剑术技法运动特点不断得到丰富和变化,但是剑术与舞蹈始终处于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

在很多民族舞蹈中,常常以剑为器具来进行表演。

因此,练习剑术时,不仅是一种技法的演练,更是一种内外结合的人体身体技术艺术的展现。

在一种适应的心情中练习剑术,除了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对于愉悦身心、提高审美情趣也具有较好的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