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

教学日历、典型教案、课程小结、考试样卷第一部分、教学日历(仅以2008----2009学年第1学期为例)中国矿业大学2008——2009学年第 1教 学 日 历 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师姓名:李全彩 职称:副教授 系 别:文法、资源 专 业:土地、外语、行管、法学、社工、汉语、广电检查本日历完成情况:合格教研室主任:李绍伟(书记)检查日期:2008 年9 月1 日第二部分、典型教案第一章动力心理第二节动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讨论,希望大家理解并发挥动机的作用;认识到任何行为活动的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调节都是通过动力系统来实现的。

对于我们广大的同学而言,解决了动力问题,也就解决了关键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做,我们可以成就任何事!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动机的产生机制教学难点:理解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及对人类行为的解读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等五、作业1、目前你的需要有哪些?2、分析自己的行为动机心理?3、他为什么有如此高的精力?而我好象觉得干什么都没劲?六、参考资料《心理与人生》P37-P41七、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1、案例导入:[典型案例]孩子为谁而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

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

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读完这个故事,你能否尝试着分析一下:故事中的孩子怎么由原来的快乐的“嬉闹”变成“勃然大怒”了呢?你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能说说为什么吗?总结:人有了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的时候,内心处于—种不平衡的状态,就会产生某种需要,力图实现心理平衡。

那么当需要和一定目标相结合,就会形成行为动机,促使有机体作出反应,反应的最终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

当需要所引发的内驱力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诱因或强化物时,个体就形成了动机。

2、理解动机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

在活动中,人们的动机除了始动作用(即引起个体活动)之外,还应当具有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作用。

因此动机对于行为具有始发、指向或选择、强化功能。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

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力,引起活动。

后者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

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

它们也是引起动机的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

构成个体行为动力的因素,事实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内发的,失衡、需求、驱力等,此类因素可称为“内推性因素”。

另一类是外诱(即诱因),此类因素可称为“外拉性因素”。

人的行为就是这样“内推”和“外拉”的结果。

【故事分享】古印度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哲学家,许多人慕名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弟子个个勤奋好学,其中成名的也大有人在。

他的儿子是其中的弟子之一,但与其他弟子相比,哲学家的儿子显得非常懒散,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伟大的学者,不用说,自己将来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哲学家知道儿子的心思。

一天,他把儿子叫到身边问道:“我刚吃完饭,你说我吃饱了吗?”儿子奇怪地问道:“你自己吃饭,跟我有什么关系?”哲学家马上反问道:“我自己刻苦读书成名,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何要洋洋自得不思进取?”听了父亲的教诲,儿子非常惭愧,从此发奋读书,也成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动机分类从动机的社会性角度,可把动机分为两类。

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

这些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

一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

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

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

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

从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可分为外因性动机和内因性动机。

外因性动机包括一切由外在条件(客观因素)诱发出来的动机。

如,有的学生为获得奖学金而努力学习,奖学金是诱因,努力学习是为达到拿奖学金这一目的,并非真正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这种学习动机就属于外因性动机。

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适当的竞赛,同伴的赏识,向往成为三好学生等等,都可能成为激发外因性动机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外因性动机的内驱力较小,维持时间也不长,激发起某种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被激发起来的外因性动机也就较难维持了。

内因性动机是指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能转化为内因性动机的心理因素很多,如兴趣、好奇心、自我实现、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理想等等。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

内因性动机的内驱力大,维持时间也较长,由内因性动机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可使人们获得满足,而且活动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的推动。

可见,内因性动机中的“内滋奖励”(成功感或兴趣)比外因性动机中的“外附奖励”(单纯为了金钱或物质利益)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作用。

从动机来源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看,可分为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与活动本身直接联系,由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对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动机,如,有的学生由于喜欢某位教师而喜爱他教的课程,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提问而努力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博得教师和家长的赞扬而学习。

这是一种局部的,狭隘的动机,只能在短时期内发生作用,而且不稳定,容易受偶然因素影响,常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人们对活动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联系,它是社会要求在人们活动中的反映,是人们的理想,世界观等在活动中的体现。

如,我国大部分学生能把学习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也有部分学生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个好工作,个人成名成家,这些都是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但是,间接的远景性动机是一种广义的、概括的动机,一般来说,它与当前进行的活动没有过多的直接联系,所以对当前活动的直接推动作用较小。

上述两类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巨大的动力。

从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来看,可分为意识到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所谓意识到的动机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动机有所意识,对动机的内容明确。

无意识的动机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决定人的活动倾向的动机。

由于情境反复出现而形成的定势、没有分化的、模糊不清的意向等都属于这种动机。

人之所以常常意识不到自己活动的动机,这不仅因为有些习惯是一种处于意识边缘的独特动机,而且还因为人对自己的观察往往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自我分析能力,个人情绪的紧张程度和环境气氛等因素。

在人的活动中,特别是在复杂的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动机,起着不同作用。

因此,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起作用的大小,又可分为辅助性动机和主导性动机。

在一段时期内或对待某件事情上,总有一些或一种动机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动机称为主导性动机。

而其它动机则起辅助作用或很少起作用,这种动机称为辅助性动机。

如在小学阶段,近景性学习动机常占主导地位,而远景性学习动机只占辅助地位。

到了中学阶段,远景性学习动机的作用日益增强,并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近景性学习动机有时则处于辅助地位。

在人们活动中,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是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

主导性动机支配着辅助性动机,决定着动机所引起活动的意义,辅助性动机则对主导性动机起支持作用。

3、人类行为动机的解读【故事分享】身残志不残的当代楷——张海迪,读博士学位课程时,鼻子出现病变,需要动手术,当她知道要在头部进行麻醉而且可能会伤害大脑时,她对医生说:“我不打麻药。

我不愿在我身体受损伤的情况下再损伤我的大脑。

”手术后,人们问她,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价值,我就想为社会做些工作,我不能损伤我的大脑。

”“没有麻药的手术”的行为动机就是张海迪一生的信念:人活着就要有价值。

也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她成就了正常人没有成就的辉煌事业。

解读人类的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力减降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个体自身经常维持均衡作用的观点,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解释,提出了驱力减降论。

他认为个体的一切活动,都因为内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驱力;在个体表现行为时,如该行为结果能满足造成驱力的需求,那就会使该驱力减降。

这种理论只能解释极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学习关系,不能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

温纳的自我归因论 20世纪70年代开始后,温纳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

温纳认为,动机并非个人的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如工作情境),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

刺激事件的性质改变,一定会影响到个人处理该事物行为后果的改变,这种行为后果,自然会影响到个人以后对同样刺激事件的动机。

球类比赛时,如对手实力相当,比赛结果胜利了,士气旺盛,与之再战的动机增强;如对手实力相差悬殊,即使结果大胜,也不会激起与之再战的动机。

温纳认为个人做完一件重要工作(如参加考试)之后,无论其行为后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对自己成败理由的分析时,可能不出以下六方面的归因:①能力。

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有无足够能力。

②努力。

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

③工作难度。

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

④运气。

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

⑤身心状况。

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

⑥别人反应。

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

以上六项归因,各有不同的变化程度;能力有高低,努力有大小,工作有难易,运气有顺背,心情有起伏,健康有好坏,别人反应有褒贬。

如此看来,在工作结果之后,个人经过成败的分析检讨,以决定以后动向的动机强弱时,有很多因素都会发生作用。

而且,我们可以想像,根据各因素的性质与当事人的认知,每个因素对工作成败的影响,又将各不相同。

由此可见,个人在面对工作结果时成败归因的心理历程,是非常复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