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计划生育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

人口老龄化。

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措施:计划生育。

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打击非法胎儿鉴定。

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

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

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

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

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有所上升。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现阶段发展速度较慢,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现阶段发展速度快。

6、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大城市城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人口流向中小城镇和乡村。

②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立,缩短了出行的时间距离。

现代通信方式的发展,便利了信息交流。

③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为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便利。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即城市病,从自然、社会的角度)①城市发展过快,规模过大,人口过多。

②城市规划不合理。

③城市发展冲过经济发展速度。

解决:①控制大城市规模,建卫星城。

②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绿化,清洁生产,合理布局污染企业。

8、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①(地形):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诱发地质灾害。

②(气候):影响区域大气环境,改变温度、湿度,造成大气污染。

③(水文):改变水温状况,诱发内涝,水污染。

④(生物):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⑤(土壤):耕地减少,改变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9、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从哪些角度分析?自然因素:①河流②气候③地表形态④矿产资源⑤地质条件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区位②经济基础③生产方式④政治⑤文化历史⑥军事⑦宗教⑧科技⑨旅游10、高级和低级中心地比较(服务范围、商品种类、数量、距离)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中心地数量少,距离较远。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少,距离较近,中心地数量多。

11、城市规模过大的解决措施:①建卫星城,扶持周边发展。

②加强城市建设,发展中小城市。

③将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④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⑤引导人口外迁。

12、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最广泛)、商业区、工业区。

13、影响地租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

14、(右图)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15、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低级住宅区、大型仓储超市的选址。

①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最便捷,地租最高,而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②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周围,方便上下班、消费。

③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地租便宜,对市中心污染小。

④高新技术产业区:空气清新。

靠近高速公路、飞机场,陆空交通便利。

靠近文教区。

⑤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河流上游,位于最大风频上风向,依山傍水,靠近文教区、风景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或工业区附近⑥大型仓储超市:交通便利、地价低、面积广。

16、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会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导率两侧形成住宅区。

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知识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①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②显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科技(改造某些不利因素) 市场—扩大市场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改变区位国家政策—影响区位(一般说来,距离城市越近,地价越高,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生产类型,或不易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如乳肉禽蛋花果菜等)★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②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光照”、“热量”两个农业区位因素易混淆。

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既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防护林,温室大棚地形—缓坡梯田 土壤—改良、培肥水源—节水,引水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此时此地此情景的主导区位因素有区别又有联系,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条件差。

四川盆地热量条件好,但光照不足。

二者比较如下:衡量指标我国分布规律对农业的影响光照年总太阳辐射西部丰富东部少;青藏高原最丰富,四川盆地最少。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和产量热量积温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减少。

影响农作物种类、种植制度和栽培方法等★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非光照条件。

南疆光照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我国东北部和西北部。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①土地交替使用,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②种植业和放牧业,忙闲错开,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③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4、混合农业的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

5、水稻种植业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①劳动力丰富。

②在人口稠密地区,粮食需求量大,有广阔的市场。

③有悠久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6、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程度高。

④科技水平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7、美国中部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广③靠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经济社会条件: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国内外市场广阔。

③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④科技先进,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8、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牧草、饲料。

③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9、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土地↓、水源↓、市场(影响力是种很大)、动力↓、原料↓、运输↑劳动力(数量↓、质量↑)、政策、技术↑、环境↑工业类型工业部门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靠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家具制造、啤酒、印刷、面包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金属炼制、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劳动力指向型服装制造、家电产品装配接近劳动力充足的地方技术指向型飞机制造、精密仪器制造接近高等学校、科研所10、工业联系的类型:①产品联系②空间联系③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