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余荣华①“谁是英雄?今天,我们一起寻找。
”5月21日开始,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
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
“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
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
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5月1日起施行。
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
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
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
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请你再续写一句:__________4.结合第④段,说说你对“英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篇人与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
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汚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掲幵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此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
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2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对其抱着极大的热情。
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 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成为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而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巔.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変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
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
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査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第一自然段中的“秘密”貝体指的是()A.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获得发展。
B.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种种报夏和惩罚。
D.人类能登月球造核武,为什么没能揭开人与自然的奥秘。
2.对第三段“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一句的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C.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基于人们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益日匮乏的认知。
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已经登上月球的人类完全可以故胜自然灾害、有效保护环境。
C.人与生物圈计划必将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保共识成为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掲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篇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张丽钧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叫“帝王蛾”。
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若它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厘米的双翼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的确是有夸张之嫌;但是当你知道了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子中度过的。
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
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
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
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
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
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展翅飞翔。
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
我们不可能成为统辖他人的帝王,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帝王!不惧怕独自穿越狭长墨黑的隧道,不指望一双怜恤的手送来廉价的资助,将血肉之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镞,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永不坠落的梦想,拼力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义无反顾地射向那寥廓美丽的长天!1.根据前两段的文意,你认为第二段末尾一句中的“帝王”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借物喻人,借喻说理。
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想拥有一双飞天的“翅膀”,需要哪些因素和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也遇到过类似帝王蛾经历的“鬼门关”,只不过“关口”大小不同而已。
你是如何面对这类“鬼门关”的?请你写一个这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篇成语与广告①国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证。
至今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②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语结成了对。
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默默无‘蚊’”(蚊香),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人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无汗颜,合适吗?③意见显然难以统一。
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不合适,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有的人认为不合适,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然而现在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高明,成语之林就快成为广告用语的木材基地了。
还有人认为对于广告记忆和传授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
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将误导中小学生把“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__________)默默无“蚊”(__________)“骑”乐无穷(__________)一“明”惊人(__________)2.广告人使用“‘骑’乐无穷”是想表达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成语已经‘嫁’给了广告”的现象,概括写出文中几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