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学习和思考之一世界农业保险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凝聚着先行者的艰辛和智慧。
经过无数次试验、挫折、失败,终于在实践中探索到一条基本可行的发展路径,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
认真总结和反思世界农险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规律,昭示未来。
我们能把世界各国农险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借鉴和参考,就可以提高工作起点,避免一些低级的重复和失误。
我们能把别人的成败得失当作自己的学费,就可能形成后发优势,少走弯路,甚至后来居上。
一、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保险,一般认为从1791年的德国雹灾保险开始算起,至今已有219年的历史了。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则是上个世纪40年代前后的事,大约有六七十年的时间。
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路线图和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农业保险的本质特征却异途同归。
那就是农业保险是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它的发展必须得到本国政府的行政帮助、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放眼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做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即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做法,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支持下的互助合作的做法,以西欧有关国家为代表的政策优惠的做法,以及亚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的做法。
各种类型,不是绝然分开,相互排斥,而是互有交错,互为融通。
在我们研究各国农险发展路径,盘点它们当下的政策和做法时,就不难发现世界农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要趋势。
其一,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和救助农业的一个公认方式,它属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
世界农险曾经无数坎坷,几近山穷水尽。
后因政府援手,得以死而复生。
对于政府要不要扶持农险,特别是财政上支持农险,各国的认识并非一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搞农险,一是因为其难度大,不好搞;二是政府不出钱,搞不了。
但是民以食为天,农业由于它的社会公共属性,以及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农险与国家救济、社会捐助和农民自救等其它农业救助方式相比所显示出的比较优势,使一些国家政府认识到发展农险,支持农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自由贸易大力推进,WTO关于农产品贸易准则,对世界各国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了削减和限制。
但是农险,被视为绿箱政策。
该政策范围内的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受限制。
农险,作为WTO《农业协议》许可的一项保护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逐渐成为制定和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一个重点。
我国政策性农险的出台,就是国家支持农业政策与国际接轨的一项具体行动。
其二,农业保险完全按商业保险的路子走不通。
世界农险一般都是按商业保险的路子起步和试验的。
但是,除了像雹灾、火灾这类概率很低,风险单位较小又很分散的单风险农作物保险以外,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商业性农险成功经营的范例。
这不奇怪,本来保险市场上的可保对象主要是那些独立性的风险。
而农险面临风险则是系统性的。
在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大数法则失去作用,造成的损失很难预测,而且这种风险也很难在空间上进行分散。
有研究者曾经指出农险要比普通人身险和车险的风险高出20倍。
如此高的风险,即使农户想投保也买不起保险,也使商业公司想保也赔不起。
在美国保险界,不乏第一次吃螃蟹的商业公司,试图在农险上闯出一条路子。
1899年,明尼阿波利市一家保险公司试办农险,一年后就败下阵来。
1917年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三家保险公司试办农险,当年旱灾使它们损失惨重,保险不得不停办。
1920年,他们又搞农险,很快又失败了。
在上世纪20年代,还有几家商业公司在农险上进行努力,但全军覆没。
此后再也没有商业公司涉足农险了。
其三,各国农业保险经营方式与自身发展阶段和政策目标相适应,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美国政策性农险起步早,其经营方式就有两次大的改革和变动。
早在1938年,国会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联邦政府农业部内设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由政府直接经营农险,财政兜底。
这在起步和试验阶段是必要的,不得不这样做。
一是因为经过多次失败,商业公司已无意搞农险了。
二是农业的巨大风险,也不是一般商业公司能够对付得了的。
政府为了给农业和农民提供一张安全网,毅然走到农险前台。
经过四十余年的试验,为了加快业务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联手商业公司一道经营农险。
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始逐步扩大商业公司的农险份额,减少政府的份额,以致过渡到完全由商业公司经营和代理农险。
政府不再做具体经营业务的事了,而是集中精力搞宏观管理、监督和再保险。
法国农业保险,是从农险合作社起步的,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现在发展到在全国性的农业相互集团公司,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农险公司之一。
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无一不与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相联系,是一个过程。
那种企求开头即到头的一成不变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
其四,农业保险必须有法可依,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开展农险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
无论是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墨西哥、菲律宾等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据。
农业保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制约和规范。
一部世界农业保险史,只是在政府的介入和扶持之下,才踏上真正发展之路的。
而政府之所以愿意介入,一则是因为农业保险的准公益品的性质,以及它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对农村经济的促进,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二则是因为农险非一般财产保险可比,它需要政府的帮助,财政的补贴,否则就搞不起来;三则是农险发展容易出轨,需要政府规范和制约。
不然,花了纳税人的钱,而达不到保护农业的政策目标,岂不误事?所以,它需要国家法律来要求来规范来保障。
大凡搞农业保险的国家,均有相应的农业保险法。
不仅如此,而且这些法律还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调整,不断修订,推动农险健康稳步发展,以达到国家政策目标。
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较大的修改就有20多次。
日本、法国、加拿大的有关法律也都经过多次修改,并还在酝酿新的修改之中。
其五,政府主办,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掉入补贴陷阱,加大财政负担。
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但完全由政府来主办或者兜底的做法,也容易出问题。
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过重。
所以,当今世界上搞农业保险的国家,大多数不采取此种办法。
而是由政府出政策并监督管理,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去经营发展。
即便像美国这样农业保险历史较久,长期由政府经营的国家,也是经过多次改革,逐步过渡到委托商业公司经营和代理的路子上。
历史已经证明了市场机制与行政手段相比较,毕竟在资源配置上更具优越性,更透明、更公平、更有效率。
农业保险,政府的干预和支持是必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市场运作不可或缺和替代的。
二者有机结合,为农险的发展开辟前行的道路。
二、国内农业保险发展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
农业也从四平八稳、集体经营的计划经济走进了生机蓬勃、分田到户的市场经济。
各种风险随之增加。
农业保险被历史提出来了。
与各行各业及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形成反差,我国农业保险却经历了恢复、发展、挫折、探索和萎缩的艰辛之旅。
回首当年的农险实践,有感慨,更有启迪。
它对于我们搞好当下的政策性农险试点工作,颇有裨益。
其一,市场经济并没有给中国农业保险带来机遇,只有政府出手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才能推动农业保险发展。
改革开放,中国迈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空前大解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工作成为党和政府的重中之重。
为了救灾扶贫,给农民提供一把保护伞,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保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农险是在商业保险的框架下运作,实际上在重复着发达国家早期农险的做法,因此也重复着同样的遭遇和命运。
当年的中国人保是直属国务院的经济实体,虽然是商业公司,也承担一些政策性任务。
拿商业利润来贴补农险亏损。
而后来成立的商业保险公司则很少有人问津农业保险,市场对农险失灵了。
这种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差的业务,谁会去经营呢。
随着中国人保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农险日趋萎缩。
直至2003年以后中国政府出手相助,农险被明确为政策性业务,政府支持,财政补贴,农险才走上真正发展的轨道。
历史证明,没有政府的政策,就没有中国的农业保险。
其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和保障水平低、农户参保积极性低、保险公司经营效益低,是制约中国农险发展的基本原因。
这三高三低六大因素,既是影响中国农险发展的重要原因,又是破解农险难题不可逾越的法门。
这六个因素中,有的是客观存在,难以改变的,如高风险;有的是通过合理运作,可以改观的,如高成本、低效益;有的可以变动,但利弊得失难以控制,如保障水平等等。
这三高三低,在商业保险框架内是无法平衡不好解决的。
但是,政府的介入和财政的支持,就可能找到破解这些难题的途径。
中国农险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求解这三高三低使之平衡的过程。
三高三低,原本是比较尖锐的矛盾,只有靠政策才能逐步解决。
所以农险,被称作政策性业务。
其三,各险种单独核算和建立各种农业风险基金,是农险不可或缺的两项重要制度。
农险费率的厘定,是农险经营最为困难的课题之一。
原因在于,无论是政府,还是保险公司都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资料和数据。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科学和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再高明的精算师也算不出合乎实际的费率。
我们从这个实际出发,一般用经营成果来调节。
用阶段性的收支平衡来确定农险费率,这是一个暂行的办法。
建立单险种核算制度,累积资料,逐步实现科学化的费率厘定办法。
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扩大险种范围,鼓励农民和集体投保。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农村专项保险基金,逐步建立各项农村灾害补偿制度。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央的这个要求未能得到贯彻。
现在看来,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确是应对农业灾害的有效办法。
其四,保大灾,免小害,是发挥农业保险和农户自救两个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是防范道德风险的重要途径,是彰显农业保险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农险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农户参加了保险,似乎就把一切交给了保险公司,无论碰到大灾还是小害,都找保险公司,要求赔偿,而放松甚至放弃自救。
这种做法,既是对农险的误读,也容易滋生道德风险。
实际上有些灾害,只要及时施救,加上农作物的再生性,是不难对付的,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
放弃自救不利农业生产,也有违农险的初衷。
有鉴于此,一般农险条款,都设定一个免赔额,力图让农户负起一定责任并让保险公司从繁冗的事务中走出来,解放保险生产力。
陕西省有关方面在反思这个现象并深入研究后认为,农险,主要是保大灾。
一般的小灾小害应由农民自己负责,靠自救来解决。
这是农险路上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