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

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

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

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应称其为旅游商品。

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14.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15.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

16.旅游区划:按照旅游的某一些方面的统一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探讨旅游或旅游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及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

17.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是想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18.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

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

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19.旅游线路:是指为了使旅游者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由旅游经营部门利用交通线串联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城市(镇)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合理走向。

第一章绪论1.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4.旅游的特性:异地性、暂时性、消费性、综合性5.大旅游(产业概念):各种动机的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现象和总和。

6.小旅游(行业概念):跟旅游者有直接关系的活动(旅游者+旅游服务业)。

7.旅游系统图P38.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

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它是整个系统的桥梁。

9.研究内容简析:a.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B.旅游者行为规律。

C.旅游流预测D.旅游通道。

E.旅游资源评价。

F.旅游地烟花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G.旅游环境容量。

H.旅游区划。

I.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J.旅游规划第三章旅游者行为25页1.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2. 旅游动力的构成的三部分:内动力、外动力、中间条件3. 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4.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次修养、疗养、回忆、宗教朝拜等。

5. 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既是感知环境。

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

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距离上。

距离: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

对旅游点的吸引力真正起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

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

2)最大效益的原则。

3)旅游偏好。

6.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

以决策行为为基础。

7. 根据涉及的空间大小把旅游空间行为划分: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线状空间行为)特征: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特征: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8.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关键)1)解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

2)以此来考虑资源评价和开发、接待设施的选址,可以得到许多仅从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出发进行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

9. 独特性是影响资源级别(即吸引范围)的重要因素。

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

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1. 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2. 旅游需求的一个显著特点: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另一个特点: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

3. 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1)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2)高峰指数。

旅游需求随时间的变化还可因用高峰指数来度量,高峰指数可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

4.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其集中性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5.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趋势外推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定性模型。

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72页1. 评价的理论基础: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1)体验性评价。

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的评价。

其又可分: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价。

2)技术性评价。

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事宜程度的评价。

2. 旅游资源的分类:1)以资源特性为分类标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为分类标准: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特殊型旅游资源。

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为分类标准: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4)以综合旅游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为分类标准: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

3.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其六大类: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4. 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之旅游资源的整体夹着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106页1. 旅游地生命周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提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

2. 生命周期的六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108页):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4. 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独特性(111页):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

孤立的洞穴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在某一个旅游规模水平上持续发展。

5. 喀斯特洞穴的这中旅游生命周期特点缘于其资源特点,喀斯特洞穴的旅游资源特点有:1)遍在性旅游资源。

2)共性大、独特性笑,重游率低。

6.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1)遍在性旅游资源2)共性大、个性强。

3)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7.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1)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性2)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非替代性竞争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121页1. 城市旅游: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彭华(1999)认为城市旅游吸引的主要类型:1)自然与文化遗产类2)公务(政务)类3)经济类4)文化类5)信息科技类6)环境类7)娱乐类8)形象,是上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3. 比较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和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异同:RBD的定义:所谓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CBD的定义:CBD是包括有百货商店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

RBD和CBD的区别: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

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型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

3)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4. 城市RBD的功能:1)一方面,城市RBD应服务于旅游者,首先应能满足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如饮食、住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还应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多种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