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日期: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使掌上的“千军万马”发挥最大的作用
红枫小学邱欲晓菲·蔡·约翰逊曾说:“时钟随着指针的移动滴答在响:‘秒’是雄赳赳气昂昂列队行进的兵士,‘分’是士官,‘小时’是带队冲锋陷阵的骁勇的军官。

所以当你百无聊赖,胡思乱想的时候,请记住你掌上有千军万马,你是他们的统帅。

检阅他们时,你不妨问问自己——他们是否在战斗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这句话不难理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否让我们掌上的“千军万马”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呢?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千军万马”发挥最大的作用呢?其实说白了还不就是课前、课中、课后嘛,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以下是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不打无准备之战,精心预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说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里或许并不需要“十年功”,但是没有课前积极、细致、充分的准备,我们怎么能让“千军万马”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我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明确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总目标,并将总目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

也就要求我们制定每一课教学计划的时候都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可以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b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c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制定好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教学课堂中不会盲目行事,才能有目的地去完成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之首要。

2、教学流程的设计与组合。

(1)我们根据探究活动获取证据途径的不同,将科学课大致分为科学实验课、考察课、阅读课,备课时可在下面这个框图中填入科学探究需要经历的探究环节,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2)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对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预设。

在备课中可采用下图对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猜想和假设进行预设。

如教学《磁铁》一课,就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假设,从中选择在本课教学条件下可以探究的问题。

探究对
象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设想1 设想1 设想1 设想2 设想1 设想2
(3)、教学材料的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项重要标志。

因为科学探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没有充足的探究材料,活动将无法开展,准备材料全靠科学老师自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材料的收集可分为三个方面:
A、观察实验材料的收集。

仪器室可提供大部分的通用实验仪器和生物标本,但科学课大量的探究活动需要的是学生身边的常用材料和自然环境中的常见物体和动植物,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特定的现场考察并进行取样。

B、音像阅读材料的收集。

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形象的科学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录象、广播、电视、计算机软件(画图软件、某些智力游戏、教师的课件)甚至网络(包括校园网、地区网、国际互联网)等等来收集音像阅读材料。

C、科学教育网站的搜索。

我们可以通过常见的各种网站搜索到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可以随时上网搜寻各种教学资讯。

《同步探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适合的网址,供师生网上冲浪。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有了这样的准备还愁兵不强马不壮吗?
二、牢牢把握课堂主阵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以评价学生为课堂效率研究基点的研究。

这里所说的学生评价主要指学生发展评价。

在一堂课上,学生发展度的高低是衡量一堂课效率高低的总标尺。

课堂的高效率可以在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状态得到体现:(1)学生的参与状
态; (2)学生的交流状态;(3)目标的达成状态。

光有充足的前期准备是不足的,还必须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攻城拔寨。

1、学生参与面广,并能主动地探索;
科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自己的输入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应该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堂高效的科学课,应该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

在参与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最亮丽的风景。

学生的参与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显参与,是学生在行动上、语言上的参与;一种内隐参与,是学生在心理上、思维上的参与。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就是要让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有深度,教师点拨时,学生认真倾听;师生互动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讨论时,学生踊跃发言,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

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尊,培养学生尊严感,有的时候,我们也要放弃对教师对家长权威的不必要的维持。

那种总是认为孩子们对自己不尊重的成年人往往希望孩子们能自动表现出对他们的地位或年龄的尊重,而不是对其行为和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智慧尊重。

因此,对每位教师来说,应对那些用以维持自己地位的不必要的策略加以小心。

忽视了孩子要求获得关心或信息的合理要求;认为学生必须忍受那些甚至连成年人也无法忍受的不愉快;傲慢无礼地对待孩子;在孩子的话还未说完前就将其打断;拒绝听取孩子的解释;使用很卑下的名称和表情;讽刺;缺少感情和同情;不公正——这些与其他许多类似的策略都是一个教师或家长在孩子面前维持自己地位的表现。

学生只有在没有这样压力的情况下,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才会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消除他们与教师的隔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不自觉的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以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并没有否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发展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任何能力的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力是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发展能力才能有效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我们要着重研究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以怎样的方式去习得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怎样使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协调发展?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仅谈不上培养能力,而且也不可能牢固掌握知识,灵活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效课的基础,健康的学习心态是一堂高效课的前提,精彩的开讲是一堂高效课的起点,浓厚
的学习兴趣是一堂高效课的品味,高潮叠起是一堂高效课的标志,及时调控是一堂高效课的关键。

三、教师课后要及时反馈,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

每堂课后,教师都要及时反馈,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

成功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探索好的方法。

在《同步探究》中,每一课末相应的拓展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唤起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探究,延伸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