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结构抗震学习指南试卷

工程结构抗震学习指南试卷

工程结构抗震-学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地震震级:2.地震烈度:3.震中烈度:4.地震烈度:5.特大地震:6.震中烈度:7.地震作用:8.抗震概念设计:9.场地覆盖层厚度:10.场地土的卓越周期:11.“三水准” :12.抗震构造措施:13.双共振现象:14.隔震设计:15.消能减震设计:二、选择题1.地震是()的结果。

A. 地球内部构造运动B. 地下水过度开采C. 天气突然变化D.不确定2.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

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D.不确定3.我国的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

A.洪水B.雪灾C.地震D.不确定4.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

下面不是影响烈度的因素是()。

A、震级B、震中距C、基础埋深D、地质构造5. 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B、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C、海岭地震带、台湾地震带D、台湾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6.在抗震设计的第一阶段,()A.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B.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C.采用大震作用效应D.验算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B.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C.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D.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称为震中8.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五百万次。

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次。

一般情况下,()以上才感觉,称为有感地震。

A、2级B、3级C、4级D、5级9.地震三要素是()。

A. 震中、烈度、震级B. 震源、震中、震级C. 发震时间、震中、震级D.不确定10.“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防目标可概括为()。

A.“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B.“小震不倒,中震不坏,大震可修”C.“小震可修,中震不倒,大震不坏”D.“小震不坏,中震不倒,大震可修”11.关于设防烈度的说法中,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A设防烈度并非是基本烈度B设防烈度大都是基本烈度C设防烈度是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遭受最大的地震产生的烈度D设防烈度不能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随意提高12.延性结构的设计原则为()A小震不坏,大震不到B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C进行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承载力不足时,修改截面配筋D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发现薄弱层,薄弱构件时进行设计13.“小震不坏、大震不倒”是抗震设防的标准,所谓小震,下列正确的是()A 6度或7度的地震B 50年设计基准内,超越概率大于10﹪的地震C 50年设计基准内, 超越概率大于63.2﹪的地震D 6度以下的地震14.通常生命线系统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信交通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建筑,在抗震规范中列为下列何种? ()A 甲类建筑B 乙类建筑C 丙类建筑D 丁类建筑15.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相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是()A. 0.125gB. 0.25gC. 0.3gD. 0.4g16. 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A多层砌体结构的楼盖类型决定楼层地震剪力的分配形式B多层砌体结构的横墙间距越大、数量越少,破坏越严重C构造柱和圈梁可以不相连D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房屋的芯柱内必须设置一根钢筋17.一个地震发生,()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A、震源深度B、震中矩C、震级D.不确定18.位于坚硬场地上,震害较重的建筑物是:()A. 柔性建筑物B. 刚性建筑物C. 多高层框架D. 超高层结构19.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大小除了与结构质量,地震烈度,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还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 场地平面尺寸B. 场地特征周期C. 荷载分项系数D. 抗震等级20.由地下核爆炸或大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震振动是()。

A、塌陷地震B、人工地震C、火山地震D.不确定21.地震时最先到达地球表面的波叫()。

A. 横波B. 纵波C. S波D.不确定22.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下列哪一项确定:()A多遇地震烈度B罕遇地震烈度C基本烈度或中震烈度D震级23.为保证结构…小震不坏‟,要求结构具有()A. 较大的初始刚度B. 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C. 较好的延性D. 较小的自振周期24.选择建筑物场地时,首先应知道该场地的地址、地形、地貌对建筑抗震是否有利、不利和危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坚硬土、液化土地震时可能滑坡的地段分别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B坚硬土、密实均匀的中硬土、液化土分布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C密实的中硬土、软弱土半填半挖地基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D坚硬土、地震时可能发生坍塌部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部位25.划分有利、不利、危险地段的因素有:Ⅰ.地质Ⅱ.地形Ⅲ.地貌Ⅳ.场地覆盖层厚度Ⅴ.建筑物的重要性Ⅵ.基础类型,其中正确的是()A Ⅰ、Ⅱ、ⅢB Ⅳ、Ⅴ、ⅥC Ⅰ、Ⅳ、ⅤD Ⅱ、Ⅴ、Ⅵ26.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A. 土层的地质年代B. 土的组成C. 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D. 场地土的类型27.下列关于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度不超过40mB.以第一振型为主C.第一振型接近于抛物线D.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28. 7度地震区建筑高度仅为70m的办公楼,采用何种结构体系较合适()A 框架结构B 剪力墙结构C 框架剪力墙结构D 筒体结构29.多遇地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验算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结构倒塌B防止结构发生破坏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破坏D防止使人们发生恐慌30.影响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参数很多,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当结构的自振周期T大于场地特征周期T g时,T愈大水平地震作用愈小B.土的剪切波速愈大,水平地震作用愈小C.结构自重愈小,水平地震作用愈小D.地震动加速度愈大,水平地震作用愈小三、填空题1.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而面波则使建筑物既产生()又产生()。

2. 一般来讲,震级大,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长,震中距离远,场地土层松软、厚度大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偏于();相反,震级小,断层错位的冲击时间短,震中距离近,场地土层坚硬、厚度薄的地方,其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峰点则一般偏于()。

3. 地震的不平稳性取决于()、()、()、和()等因素。

4. 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而言,地震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和()三个参数来描述。

5. 一般认为,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最高峰点所对应的周期为(地震动卓越周期)。

6. 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不规则主要有()不规则和()不规则。

7. 《抗震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设计成()。

只有结构具有合理的()、()以及(),才能真正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8. 由于面波的能量比体波要(),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时以()为主。

9.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可分为()、()、和()地震。

10. 地震宏观调查告诉我们:地质年代愈古老久远,地层的()、()也就愈好,抗()的能力也就愈强。

11. 房屋在地震波的作用下既颠簸,又摇晃,这时房屋既受到垂直方向的地震作用,又受到水平方向的地震所用,我们分别称之为()和()。

12. 地震时,严重不均匀地基容易产生()、()、()等地基失效现象,从而使房屋开裂,变形或倾倒。

13.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波和()波,而面波分为()波和()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波为主。

14. 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烈度就会随震中距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是离震中越(),地震烈度越()。

15. 国内外的地震经验教训表明,搞好新建工程的(),对原有未经抗震设防的工程进行()等,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6. 《抗震规范》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7. 地震地面运动的周期特性对结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已经知道任何建筑物都有其自振周期,假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以长周期为主,则它将引起()的强烈地震反应;反之,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特性以短周期为主,则它对()的危害就比较大。

这就是()的结果。

18. 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在静载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是,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现象。

其抗剪强度几乎等于(),地基承载能力完全(),建筑物如同处于液体之上,往往造成下陷、浮起、倾倒、开裂等难以修复的破坏。

19. 各类建筑场地都有自己的卓越周期,如果地震波中某个分量的()与场地的()接近或相等,则地震波中这个分量的振动将被放大而形成()现象。

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有和场地的卓越周期相接近,又会引起()与()的类共振现象,这就形成了双共振现象。

20. 历次震害表明,地震时多层混合结构故房屋的破坏,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而加重,房屋()几乎与房屋高度、层数成正比。

21. 地震地面运动的周期特性对结构地震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已经知道任何建筑物都有其自振周期,假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以长周期为主,则它将引起()的强烈地震反应;反之,若地震地面运动周期特性以短周期为主,则它对()的危害就比较大。

这就是()的结果。

22. 一般情况下,应在结构的()方向上分别考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主要有该方向上的()来分担。

23. 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无疑与震害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值增大,则地面建筑震害()。

24. 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不规则主要有()不规则和()不规则。

25.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波和()波,而面波分为()波和()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波为主。

26. 场地土是指场地范围的地基土,一般情况下是由多种性质不同的土层组成。

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表示。

27. 建筑的场地类别,根据土层()和()分类。

28. 根据场地土的性质和厚度不同,其卓越周期也不相同。

坚硬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比软弱场地土的卓越周期();基岩以上的土层越厚,场地土的卓越周期越()。

29. 目前,确定地震作用的方法有()、()、()和()等方法。

30. 天然地基上()类场地的抗震承载力验算采用()。

此法假定地震作用如同()作用,然后在静力作用条件下验算地基及基础的()和地基的()。

31. 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无疑与震害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值增大,则地面建筑震害()。

相关主题